
国内舷外机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国产替代需求不断增强分析.docx
9页国内舷外机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需求不断增强分析一、 国内舷外机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需求不断增强受我国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舷外机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政策对休闲旅游的有力支持,舷外机配套产品将逐渐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必备工具,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舷外机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随着以百胜动力等为代表的国产舷外机企业的崛起,逐渐成为国内舷外机行业发展主流趋势之一,市场空间广阔一方面,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2020年中国舷外机进口金额达到2.03亿美元,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另一方面,在公务领域,目前我国中大马力舷外机主要使用海外品牌舷外机,随着国内舷外机企业的崛起,中大马力舷外机亦将逐渐实现与自主可控在国家鼓励国产设备进口替代的大背景下,中国迎来国产舷外机企业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国内舷外机头部企业将享有行业高速增长以及的双重红利二、 船舶电气行业竞争格局根据行业经验,船舶电气及自动化系统占船舶价值约11%船舶电气设备价值约占船舶总价的4%,船舶自动化系统价值约占船舶总价的7%船舶岸电市场规模方面,由于岸电有助于减少停靠时辅助柴油发动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支持性的政府法规和排放控制举措有助于岸电市场的发展。
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统计数据,2026年中国港口岸电电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96亿元近年来,为了弥补船舶产业的短板,更好地满足航运与造船业的需求,中国船舶配套企业在市场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技术引进与合作、自主研发等方式,不断提高配套设备研发与制造能力,关键设备领域的国产化率也在稳步提升,部分关键元器件、软件自主可控,在船舶电气及自动化技术方面,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国内领先企业生产的船舶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正在逐步替代进口船舶配套自动化行业市场投资情况如何?我国船舶配套业和配套市场从产业组织结构、投资结构、生产规模、科技水平、产品结构和质量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中国船舶配套自动化行业国产率非常低,不到10%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已研制推出第3代、第4代不同类型的综合船桥系统(IBS),其应用计算机、现代控制、信息处理等技术,将船上的各种导航、操作控制和雷达避碰等设备有机地组合起来,对导航、驾驶、机动航行、航行管理、航线计划、避让、轮机监控、自动监测、自动报警等功能实施控制,以最少的人力、最低的燃料消耗,实现船舶自动化航行。
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完善的综合导航、自动操船、自动避碰、丰富的图形界面、通信和航行管理控制自动化等多种功能,从而实现船舶航行的高度自动化,提高航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有效性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船舶制造技术不断向全船综合自动化发展所谓船舶自动化,是集机舱自动化、航行自动化、信息一体化、装载自动化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系统,用计算机进行全船智能管理,其运行可靠,能预先检测故障,确定预防保养和维修,保证安全、经济地操作工信部日前发布《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关键船用设备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船用设备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到80%船舶配套产业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中国造船行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对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支持,船舶配套自动化行业将会迅速发展我国造船业发展迅速,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三,且世界十大顶级船企中国占两席,中国船舶总装建造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国内船舶配套企业在世界知名船舶配套企业排名中却名落孙山,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为30%~40%,甚至某型高技术船舶自主配套率不足5%,制约着我国造船工业的高速发展。
在国际国内船舶市场火爆、中国造船规模快速扩大的拉动下,中国船舶配套业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中国船舶配套业和配套市场从产业组织结构、投资结构、生产规模、科技水平、产品结构和质量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国内规模以上船舶生产总产值已达5484亿元,按照船舶配套设备费用占总船价的35%计算,船舶配套业产值应该在1919.4亿元左右,而实际上船舶配套业产值仅为620亿元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空间巨大,而船舶配套产业的整体升级换代,必将对船舶配套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带动力和聚集效益中国船舶配套自动化主要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短板与军费投入的重点支持,中国海军核心装备(包括航母、新型驱逐舰、新型护卫舰、先进潜水艇等)将获得快速发展因此,从中国当前国防的发展局势来看,中国未来几年的海军国防开支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这些需求将有力地拓展船舶配套产业的市场空间按照《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要达到80%以上根据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2011年我国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造船完工量占全球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占率达到20%,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市占率达到10%。
目前,世界船舶配套产业年产值约230-250亿美元,主要生产厂家集中在西北欧和日本,虽然我国在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等船用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但船舶导航设备、通信设备、控制系统等船舶配套产品,还多采用国外产品,致使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据了解,发动机、电子控制设备等船舶关键配套件的进口配套产品比例高达70%以上未来,国内船舶配套自动化亟需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解决产品质量及技术积累问题,保障产品一次交付成功、产品可靠性高;解决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制造周期,提高维护效率;满足新规范要求下绿色、安全、环保的需求;船舶配套自动化减轻国内劳动力瓶颈,减少设备制造人员和人工成本;降低设备运营成本压力,研制少人化、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满足新形势下高端、个性化的需求,提供设备集成、安装交付和运维保障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最终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船舶配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三、 中国船舶制造业前景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工业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0年8月24日印发《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0版)》的通知《通知》提出建设目标,即到2021年,初步建立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制定30项以上船舶智能制造急需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船厂应用等领域,与国际先进造船国家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全面覆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船厂应用等领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造船国家同等水平四、 船舶配套行业发展概况船舶配套行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生产和制造除船体以外的所有船用设备及装置的工业,主要有动力设备、操纵设备、装卸设备和安全设备等,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船舶配套产业涉及面广、产品种类多,其中船用设备价值量最大,占全船总成本的40%-60%,是船舶产业发展的核心船舶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行业是船舶配套行业的细分领域,船舶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占船舶价值约11%。
船舶电气设备价值约占船舶总价的4%1,主要包括船舶电站、电力网、电气负载三部分其中主配电板是船舶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完成船舶的配电及发电机的控制与监测,是供电质量的关键保障船舶自动化系统价值约占船舶总价的7%2,是由机舱动力系统和辅助系统自动控制、监测、报警等组成的监控系统,数字化、模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是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五、 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发展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和发展有望继续扩大预计未来5年,中国船用设备行业总产值将保持15-20%的年均增长率,2020-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2万亿元,这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机遇此外,国家正在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发展如,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推动船舶制造业和船用设备行业的优化升级;鼓励国内船舶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促进船舶出口;完善相关政策,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以及支持船舶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总之,中国船用配套设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市场规模和发展将得到持续推动,将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
六、 中国船舶配套设备行业发展现状船舶配套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随着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船舶配套产业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和突出为加快提升我国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和水平,支撑造船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十三五期间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将按照分类施策、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开放合作原则逐步推进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关键船用设备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型谱完善,拥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