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考三大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doc
15页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是指通过法律使权 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 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 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 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 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 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1. 鲜明的政治性法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基础,其实现程度受制于政治 文明的发展程度;法治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权力运行的规则与依据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 主义民主基础上,并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 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求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能力, 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2. 彻底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 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执法为民作为 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和人民主权的原则,确认了人民 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内在地要求全体公民自觉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法 治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承载者,自觉受其引导,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的基本原则 和精神。
3. 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的思想精 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从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 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实结合,是科学、先进的理念在内容构成上,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 导”这五大内容,从不同方面反映和规定了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证,每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科学 有机的整体4. 充分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思想 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 古老国家,人治传统源远流长,人治意识根探蒂固,制度和心理的巨大惯性,决定了中国的 法治化进程只能是一个不断排除错误的、落后的、模糊的法治思想影响的艰难长期的过程 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可能静止不变,必须渐进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也将更有时代性,更具规律性,更富创造性,不断借鉴与吸 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可以说,正是这种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性,才 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始终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 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三者统一”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既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历史和现 实的必然要求坚持“三者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才能浑然一体,从 而具有生命力和强大活力2. 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意味 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实践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本身就包含了坚持党的事业至上的基 本要求。
坚持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与服务大局,要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重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视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标 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 正是人民利益至上的必然要求坚持依法治国,要求全社会对宪法法律的一体遵循,党要在 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法、司法要严格实施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这正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 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内在需 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要求3. 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党的事业至上,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领导和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总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党 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好、 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的事业和 人民利益的法治保障。
因此,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实质上是一致的 作为有机统一体的“三个至上”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 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 础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马克思法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法的 本质,系统地论证了法的起源、功能和作用,精辟地回答了法律实践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从 而实现了世界法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法治”这一 用语,但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尤其是他们关于法与经济的关系、关于 法的本质、关于人权、关于人民主权、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关于法律权威和关于法的职能 的经典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极为宝贵的理论渊源。
2) 列宁的法治思想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法治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探讨了无产阶级 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方式与法律权威,党的领导和公平正义,法律的普遍约束力 与制度构建等若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问题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论述 是初步的,也是重要的这些理论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道路3)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毛泽东的法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关 于政权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法治思想主要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宪政运动的历史,指 明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实质及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特别强调民主对于国家建立 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宪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 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等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 理论渊源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法 治思想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结晶,是马克 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 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蕴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①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②坚持党的事业 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③强调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 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④坚持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⑤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 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2.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既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也蕴含着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合理成分具体包括:民为邦本的思想; 公正执法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礼法并用的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法 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不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的借鉴其有益 的成分。
3.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 本主义法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一定的历史联系资本主义法治思想在反对封建专制、 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中起到重要作用,曾对法治文明做出过一定贡献其中某些观点甚 至个别理论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些理论与观点有:人民主权论、基 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至上论,等等总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既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 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既是对历史的扬弃和传承,更是对现实国情和实践需要 的反映与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创新和发展必 须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和吸收必须坚持为我所用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 治实践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 设的重大理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