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word论文】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音乐专业论文】

  • 资源ID:9362467       资源大小:27.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最新word论文】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音乐专业论文】

1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黎锦晖(18911967)一方面其推广国语,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热心从事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带动了儿童音乐作品在全国的广泛流行,对歌舞剧和新歌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都被给予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其创作的一些不合当时国情、时宜的甜歌艳曲,的确曾对当时人们的爱国抗敌热情产生过一定消极影响。但是,关注黎锦晖的创作,无论是其极受褒奖的儿童歌舞剧,还是其争议不断的城市流行歌曲,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载体“明月社” 。这是一个完全以黎锦晖个人的力量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他为黎锦晖个人理想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际上,在兴办“明月社”之前,或在 1910 年以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形成了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不外乎如下几点。首先是受学堂乐歌时代出现的沈心工等音乐家乐歌写作经验的启发,并直接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作品立意反对封建愚昧、邪恶残暴,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乐”的念头。于是,心怀“平民”思想发展音乐,并努力地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自 1920 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把儿童音乐创作与“五四”精神相联系,借鉴外来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儿童歌舞艺术的新路,对中国新歌的成长做出了早期的探索。其次,是黎锦晖个人创作的理想。1916 年,他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他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 “集中于皮簧、旁及鼓书” 。在上海时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厅去听交响音乐会,每周一次, “风雨无阻” ;还自学和声与作曲技法。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开始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 ,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在由他任校长的上海“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黎锦晖更多地接触儿童生活后,了解到小朋友们非常喜欢边歌边舞这种生动活泼的歌唱形式,就有意识地结合着民间音调创造出一种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再加上舞蹈表演的“歌舞表演曲”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儿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发达” ,借演歌剧“可以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 ;另外,歌剧演出“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人手工、图画以外,还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还有“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举动” ,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 。正是基于上述创作理念,1922 年,黎锦晖本着“宣传乐艺、辅助新运”的理念。怀着“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都能欣赏”的希望。肩负着“培养专门歌舞人才,全力以赴地为中国歌舞专业化作出艰苦的探索和追求”的重大使命,创立了“明月音乐会” 。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更,所用名称也有所不同,前后共有七种称谓:如“语专附小歌舞部” 、 “中华2歌舞专修学校” 、 “中华歌舞团” 、 “明月歌舞团” 、 “联华歌舞班” 、 “明月歌舞剧社”、 “明月歌剧社”等,但其实质并不因为名称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具有相当的连贯性,因此习惯上,我们都将其统称为“明月社” 。1919 年新文化运动涌起高潮,黎锦晖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旁听生的队伍,并任“潇湘乐组”的组长,推广民间俗乐。1920 年秋,黎锦晖与一群喜爱音乐的朋友在其居住的“斗鸡坑”大院里,经常讨论有关民间乐艺的问题,大家认为民间乐艺其实是民族音乐的宝藏,应该予以推广和重视。因此,1920年的中秋夜。大家讨论商量成立一个“在兼容并包”的方针之内,特别重视“民间音乐”的音乐团体,即“明月音乐会” 。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该会并未有实质性的活动。直至 1922 年,借中华书局推广国语普及运动之机。 “明月音乐会”正式成立于上海。此期间明月社的活动基本以配合黎锦晖在上海的“国语宣传推广工作”为主。所以由明月社自主开展的音乐活动相对较少,演出水准相对不高,未真正步入正规专业团体的演出轨道。之所以作为国语普及的辅助形式,除了明月社本身处于起步阶段,节目创作、排演等方面还未达到能产生较大影响程度等因素外,黎锦晖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黎锦晖认为:汉字词汇的音节轻重和四声升降可以通过乐律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白话歌曲的传唱来协助国语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1922 年“语专”组织了三个国语宣传队,当时黎锦晖带着其女儿黎明晖率领第一队先后到宝山、松江、苏州、无锡、镇江、南京以及芜湖等地,以演唱国语音调的白话文歌曲和表演“琴语”的方式来宣传小学改用国语的好处。在这种歌唱和类似魔术的表演形式的吸引下,黎锦晖带领的国语宣传队所到之处总是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同年,中华书局新成立国语文学部。由黎锦晖任部长,在他的倡导下开始出版一批儿童文艺读物。最值得推荐的是小朋友周刊,此周刊宣传新文化、普及国语、提倡教育救国。销量为当时全国定期刊物的冠军。黎锦晖在此阶段编创的葡萄仙子 、 月明之夜 、 三蝴蝶 、 春天的快乐 、 七姊妹游花园 、 麻雀与小孩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及其后创作的另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也都是首先通过小朋友周刊陆续发表出来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随后,幼儿适用的小弟弟 、 小妹妹两种看图识字的旬刊,一方面成为适合当时中、小、幼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读物,推动了国语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也征集到全国各地寄来的几万首儿歌,黎锦晖等人从中挑选了一些,编印成歌谣八册,带动了白话文儿歌的流行。此外,黎锦晖还编行了国语月刊 、编订了用注音字母制成的白话文课本,并推出“儿童歌舞表演曲”曲谱的单行本,鼓励儿童在校使用国语交流,并将教学、锻炼、修养和文娱活动揉合在一起,鼓励师生下课后排演微型话剧、练习乐歌、分组排练歌舞,通过此类文艺表演来提高和巩固学生对国语学习的兴趣。当然,明月社在这一时期除普及宣传国语和儿童文艺创作外,在乐器演奏、乐器组合及乐器伴歌等方面,也有以下 6 种标新立异、不合古法的创新。1、 “珠联璧合式”:把新创作的和现成的曲子组合起来,取名湘江浪 ,用以描写滴水汇聚成江的情景,后成为了明月社公演的前奏曲;2、 “众星捧月式”:用一种小唢呐吹奏主调,花鼓、胡琴包腔,钢琴替代锣鼓,取名曲带子 。33、 “锦上添花式”:将江南丝竹三六配上花三六 、 花花三六 ,予以调整,用中西乐器轮换进行主奏与协奏,形成一种新的合奏。4、 “红花绿叶式”:这是乐器伴奏歌曲方面的创新。譬如以拨弦乐器调节奏,以弓弦乐器和笛子的装饰乐句作为情感气氛烘托的评弹音乐。5、 “自由式”:独唱者的随兴表演,类似西洋歌剧中的“炫技” ,不受节拍束缚,钢琴伴奏也可即兴衬托。6、 “独立式”:歌唱调接近朗诵,伴奏按歌曲词意独立发挥,纯粹为歌词意境而服务。尽管此时明月社的音乐活动,基本是通过中华书局推广国语工作之际,有意识地把音乐渗透在一切有关的教学业务活动之中来展开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正是由于这几年的演出经历,使得黎锦晖对于歌舞音乐表演的市场接受程度,有了最直观的了解,从而也促使了黎锦晖决定带领儿童歌舞音乐走向专业化,使明月社迎来了第二时期的飞速发展。明月社先后存在 15 年,而从 1922 到 1926 年这几年的时间里,正是黎锦晖将其创作理念与实践进行初步对接的一个阶段,它既是明月社的具体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黎锦晖音乐创作风格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阶段。正是这一阶段的积聚,使得黎锦晖先生日后的音乐创作走向了多元。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word论文】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音乐专业论文】)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