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生理学第10章 神经系统

  • 资源ID:89500841       资源大小:15.94MB        全文页数:18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生理学第10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的 功 能,神经系统的解剖,中枢N,周围N,脊髓,脑干,间脑,大脑,小脑,延髓,脑桥,中脑,丘脑,下丘脑,神经节,神经纤维,传入Nf,传出Nf,自主N,躯体N,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功能,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为NS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N元,胞体,突起,树突,轴突,神经元基本功能,感受刺激 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可将神经信息传给效应器,接受刺激、传递信息,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功能:传导兴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0.4120m/s 影响因素: 直径:正比; (有髓f)6×直径(m); 有无髓鞘: 有髓Nf快(跳跃式传导); 髓鞘厚度: 轴索/总直径=0.6时最佳 温度:一定范围内正比.,糖尿病,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胶质细胞,1.在周围神经:,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 (Schwanns cell;Neurolemmal cell),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 (Satellite cell;Capsular cell),2.少突胶质细胞,3.小胶质细胞,1.星形胶质细胞,2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功能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参与某些物质代谢,二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突触传递,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电突触(局部电流),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2、经典的突触分类,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为: 轴突-树突式突触 轴突-胞体式突触 轴突-轴突式突触,2、经典的突触分类,3、突触传递过程,Ca2+,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 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受体 突触后膜去极化(超级化) 突触后电位,4、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EPSP。 *实验证据: *形成EPSP的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 局部膜的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4、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超极化改变,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 *实验证据: *产生IPSP的机制: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 Cl-内流 膜电位发生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伸肌肌梭的传入纤维,伸肌运动 神经元,屈肌运动 神经元,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常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取决于同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Ca2+浓度、突触前受体 (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 递质的消除:重吸收、酶解代谢 (3)影响受体的因素:受体亲和力、数量 药物、毒素、化学物质,递质的发现:,迷走素(ACh),?,(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二)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 a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 b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c递质作用于受体后能发挥生理效应; d存在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e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神经调质: 一类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受体后,在神经元之间不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调制作用。,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 作用于- receptor:促进末梢释放NE,加强血管收缩。 作用于- receptor:抑制末梢释放NE,抑制血管收缩。,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的共存: 戴尔原则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多种递质,有时还可共存于一个囊泡内,其末梢可同时释放这两种递质递质共存。 意义:协调生理过程。,递质的代谢,合成:多在胞浆中合成; 贮存:被摄取入突触小泡内贮存; 释放:以出胞(胞裂外排)方式释放; 被消除而失活; ACh:被突触间隙中的胆碱酯酶水解; 单胺类(含NA):主要被末梢重摄取; 肽类递质:被酶促降解。,受体(Receptor) 1、概念: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其本质属于蛋白质。,(1)激动剂(agonist):能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2)拮抗剂(antagonist):只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但并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2、配体:激动剂、拮抗剂的统称。,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ACh)及其受体 2.去甲肾上腺素(NA或NE)及其受体,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导,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导,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ACh)及其受体 胆碱能纤维: 定义:周围NS中,释放ACh为递质的Nf。 分布:自主N节前f(包括交感和副交感) 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f; 少数交感N节后f(支配汗腺和骨 骼肌部分血管的舒血管f); 支配骨骼肌的Nf.,胆碱能受体 型 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 拮抗剂 胆碱能节后纤维 心肌,血管:抑制 支配的效应细胞 其他:兴奋 自主神经节 小量:兴奋 突触后膜和CNS 大量:抑制 骨骼肌终板膜 兴奋,2.去甲肾上腺素(NA或NE)及其受体 肾上腺素能f:以NE作为递质的Nf。 *多数交感N节后f,递质为NE。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NE或E特异结合的受体 多数交感N节后f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肾上腺素能受体 型 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 拮抗剂 1 血管,瞳孔括约肌 兴奋收缩,扩瞳 哌唑嗪 2 胃肠平滑肌 抑制舒张 育亨宾 1 心肌 兴奋正性作用 心得宁 2 内脏平滑肌 丁氧胺 部分血管 3 脂肪组织 促进分解,抑制舒张,3、 多巴胺及其受体 主要存在于中枢: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部。 已克隆出5种DA-R, 功能:参与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分泌以及心血管活动,(1)存在于中枢; (2)种类:共有7种受体,另外每种受体又有不同的亚型; (3)作用机制 5-HT3为离子通道型受体。,4、5-HT及其受体,*分布: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 *分型:H1受体、H2受体、H3受体 *作用:组胺与H1受体结合 激活磷脂酶C; 组胺与H2受体结合 提高细胞内的cAMP度; H3为突触前受体,通过G蛋白介导抑制组胺和其他递质的释放。,6、组胺及其受体,*分布:中枢神经元; *种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 抑制性氨基酸:-氨基丁酸、甘氨酸。 *谷氨酸的受体分型 促代谢型受体:11种 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5种,AMPA-R4种 ,NMDA-R6种。,7、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单突触反射:在中枢只通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多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多突触反射,(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 (Divergence):,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反应的空间范围。,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聚合(Convergence):,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 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4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Nf传导兴奋与突触传递兴奋的区别,(五)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产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 ,发生抑制。 *分类: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五)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一个传入神经元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神经元抑制 。,(五)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回返性抑制,意义:终止活动, 或使同一中枢 神经元活动同步,兴奋从一中枢发出后,通过反馈环路,再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邻近的神经细胞,为一典型的反馈抑制。,回返性抑制,(六)中枢抑制 2、突触前抑制,中间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 中间神经元释放出某种递质 激活突触前神经元,使其发生去极化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时,所产生的Ap 进入突触前膜Ca2+数量,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幅度或消失 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表现出抑制,2、突触前抑制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2)特点: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 潜伏期长; 持续时间长(100-200 ms)。 3)意义:控制感觉传入活动。,1、突触后易化 产生: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次受到刺激较易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 2、突触前易化 产生:当到达末梢的AP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的时间加长时,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变化,产生突触前易化。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七)中枢易化,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感觉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ense): 特殊感觉:嗅、视、听、味、前庭等 普通感觉: 浅:痛、温、触等 深:本体感觉(震动觉、位置觉) 复杂:皮肤定位、两点间辨别、 图形觉、实体辨别等,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一)感觉传入通路 三级神经元: 第一级神经元:从身体的各种感受器到脊髓或脑干,其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或脑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从脊髓或脑干的神经核到丘脑 第三级神经元:从丘脑的神经核团到大脑皮质,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1)深感觉传导路径: (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 精细触压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 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深部压觉; 特点:先上行,然后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处交叉到对侧。,感觉的传入冲动 经后根节外侧部

注意事项

本文(生理学第10章 神经系统)为本站会员(n****)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