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英汉语中蛇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 资源ID:80696806       资源大小:61.3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英汉语中蛇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汉语中蛇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大学语文论文英汉语中蛇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张巧临 李延林 摘 要:蛇是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中西文化在蛇的文化意象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作为一个二元对立的矛盾体,既被视为神灵的化身,象征着生命、力量、吉祥、智慧,又常与死亡、邪恶、狠毒、诱惑相联系。正确理解它的不同文化意象,并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习语背后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思维差异,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蛇 习语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 一、引言 狰狞恐怖的外形,目光阴森逼人,红信长吐,毒液毙命,蛇的外形特征让人们对其恐惧不已,谈“蛇”色变,加之其生活在阴暗湿冷的环境,因此,蛇被深深地烙上了邪恶、凶狠、死亡的反面印象。远古时期,由于防御能力极低,被蛇咬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加之其隐秘冬眠之处常在黑暗之中,因此常被看成是死亡的威胁,神秘莫测。与此同时,蛇的致命攻击体现着一种超凡的神力,成为威慑敌军、保卫城池的象征,因此它也象征着护庇和守护之神,被寓意为生命力的象征,死而复生的灵物。在古代,人们认为龟蛇同气,蛇能化龙,象征着长寿和安康,在古代,有“一龙(蛇)九子”的说法,人首蛇身的女娲“一日七十化”,象征着旺盛的生殖力和生生不息,因此,蛇的象征符号意义往往是两面性的、对立的,它既代表着善良,又象征着邪恶,由此折射出人类复杂多变的矛盾心理以及对蛇的双重认知心理。这种认知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二、蛇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1.蛇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抵御能力极低的先民希望能够寻求自然神力的庇佑,蛇以其独特的外形、尖锐锋利的牙齿和致命的毒液成为众多人们寻求依靠的力量,原始时期的蛇图腾就这样应运而生。而在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蛇图腾自然也与女性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女娲的蛇躯形象被创造出来,女娲造人,化育万物,炼石补天,灭火治水,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儿女最伟大的母亲,其人首蛇身形象留给后人的,并非是厌恶或恶心之感,反而是圣洁、高贵、神秘的象征。1 中国传统的古代神话中,伏羲和女娲常常作为人类发源的始祖而并提,在神话中,伏羲也被描绘为人首蛇身,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有学者曾指出:伏羲生于蛇系氏族,以蛇为尊,其身着树叶或鹿皮,皆有蛇之花纹,此乃蛇系氏之族徽和图腾标志。列子曰:“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有大圣之德。”事实上,蛇图腾是龙图腾的主要原型。而“龙之传人”又从侧面显示了龙和蛇的渊源关系。2另一方面,即便是在生活领域,蛇也不乏正面形象,民间流传有“梦蛇入怀生贵子”一说,史书上曾记载,春秋时齐桓公见到了“两头蛇”,他十分害怕,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了,后来占卜师告诉他,看见这种蛇是吉兆,结果齐桓公不但没有死,连顽疾也治愈了。孙叔敖小时也见过这种蛇并用刀杀死了它,回到家以为触犯了天神,没得活了,痛哭不已。其母安慰说:“虽然你杀了它,但已把它埋好,上天会报答你的善行的”,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死,最终还做了宰相。3蛇蜕皮和冬眠的习性常被人认为是生命力的象征,死而复生,生生不息,长寿安康。因此,许多文学作品常用蛇作喻体。在广州的真武庙中,苏轼的题词“逞批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就是借蛇龟来盛赞庙堂的雄武威猛。齐白石曾在题郭味渠的画中写道“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他用蛇喻郭味渠的画作流畅活泼,气势非凡,还有“银蛇起舞千山秀,瑞马奔腾万户春”“玉蟒方舒千里园,神驹更上一层楼”等,蛇被冠以流畅、非凡、宏伟之意象。4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冲破重重阻力,敢于追求人间幸福,勇于反抗的精神在民间广为流传,因而这里的白蛇不再是危害人类的化身,转为一个可歌可泣、令人动容与值得同情的正面形象。总之,蛇的正面形象已成为人们歌颂赞美的喻象。 而随着父系氏族阶段的到来,女性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甚至下降到社会的最底层。随之而来的便是代表女性权威的蛇图腾之弱化,由此与女性紧密相连的蛇图腾文化地位也随之降低。此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蛇不再是那么神秘,取而代之的是恶毒残忍。从这一点看,东方蛇文化的贬化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父系氏族取代母权社会。即便是在语言上,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蛇从备受推崇到受人唾弃与鞭挞的地位变化。汉语中“美女蛇”(外表虽然美丽,内心却阴险狠毒的女人)、“蛇蝎心肠”(内心险恶的女人)、“蛇妖”、“蛇精”、“水蛇腰”等词语全都用来修饰女性,充分体现女性是万恶之源、红颜祸水,这一点与西方的蛇意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5在语言中,蛇作为被贬低的对象也暗含着女性地位以及女性文化的弱化。此外,现代汉语语言对蛇的象征意义或用法通常都赋予了贬义的色彩。在汉语中,有很多关于蛇的词语、成语和谚语,如打草惊蛇(喻做事不小心谨慎,泄漏行踪,让对方有所警觉)、佛口蛇心(形容表面上温和甜蜜,内心却凶狠阴毒)、龙蛇混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分不清好坏)、引蛇出洞(比喻用某种方法引出敌人,再一举歼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一旦遭受过一次挫折后,往后做事都有后怕心理,变得胆小怕事),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做人贪得无厌,野心勃勃,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画蛇添足(做事多此一举,弄巧成拙),强龙压不住地头蛇(外来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却斗不过当地的势力),龙蛇混杂(这里蛇与龙相对,是指敌对力量或形形色色的坏人);中文中关于蛇的隐喻可谓丰富多姿,穷形尽相,蛇的反面特征被人们挖掘和运用得淋漓尽致。6由此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与蛇有关的词语、成语和谚语都表现出了蛇文化语用意义的反面形象,早先蛇作为图腾的崇高地位已不复存在。现代汉语语言上的蛇用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是邪恶、狡猾和残忍的代名词。 2.蛇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蛇文化的渊源与东方截然不同,其冷冰冰的外表、狰狞的面孔和隐秘的行踪让其毫无争议地成为魔鬼、邪恶、死亡的代表。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的发展源头,而蛇在其中,通常扮演的是反面角色。古希腊神话中的Typhoeus是个腰部以下群蛇乱舞的怪物,他敢于同宙斯作对,赶走众神。宙斯的妻子Hera因嫉妒之心派了两条剧毒无比的蟒蛇去杀死宙斯的私生子Heracles,女妖美杜莎的头发就是一堆恐怖狰狞的毒蛇,任何人只要亲眼见了那堆毒蛇,都会瞬间被石化。7创世纪对蛇有着这样的描写:“Now the serpent was more crafty than any of the wild animals the LORD God had made。He said to the woman.”蛇比其它生物阴险狡猾,它欺骗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引诱他们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的意志,犯了原罪(original sin),从此人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开始艰难困苦的历程。而作为这些始作俑者蛇也遭到了上帝的惩罚:“You will 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蛇将人类带向了黑暗和苦难,化为魔鬼的使者,理所当然遭到诅咒和唾弃。8莎士比亚的剧作多处以蛇喻人,如李尔王称自己狠毒的女儿是“毒蛇”,老哈姆雷特称克劳狄斯是“毒害你父亲的蛇”,克莉奥帕特拉被安东尼称为“尼罗河畔的花蛇”。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蛇是邪恶、凶残的象征。这种文化内涵反映到语言上有其深刻的寓意。9英语里对蛇的称呼有很多种,如snake,serpent,reptile,schmuck,vermin,viper,zombie,adder等,这些词语在英语俗语、俚语甚至口语里都是指代阴险狡诈、卑鄙可耻、忘恩负义的小人。10典故the snake and the eagle,cherish a sanke in ones bosom都表明了蛇奸诈无比、凶狠恶毒、恩将仇报的形象。 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中对于蛇这种负面形象的描绘比比皆是,在英国作家J.K.Rolling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蛇意象也一再出现,成为重要的动物意象,小说中反面人物伏地魔身边的大蛇纳吉亚就是个重要的动物意象,它在小说中频频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是黑暗的夜里,通常是在荒废的老宅或阴森恐怖的墓地,每一次都会伴有杀戮、血腥和死亡。电影狂蟒之灾和空中蛇灾描写的是蛇灾蛇祸带给人们的恐惧。 当然在一些场合,蛇也不乏正面形象,例如希腊帕提侬神庙曾经被称为蛇神殿,而且神庙中的雅典娜神像,其右手持的杖上有蛇头,衣服下摆上用蛇头装饰。神使赫尔墨斯也是手持蛇杖。而双手持蛇的大地母神,用大蛇来炫耀自己具有超凡力量和恐怖力量的。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预言者梅来普斯和中国蒙古族传说故事的猎人海力布都是因为救了一条蛇而获得了通晓鸟兽语言的本领,从而能够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11 三、有关蛇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策略 蛇及其本身的特性和二元矛盾集于一身的动物意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着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重现源语语境特点与文化特点,成为翻译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保存汉英两种语言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有关蛇的习语和谚语时应特别注意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其文明发展中,对于蛇这个矛盾体的认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蛇神出鬼没,阴险狡诈,蜿蜒而行,生活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因此关于蛇的英文和中文的惯用语和表达,在其比喻用法相似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保存原文的风格,这样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误差,又利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人眼中的蛇文化意象,也能在欣赏文化的同时看到两种语言和思维方式的相似之处。 1)have a heart as malicious as snakes and scorpions 蛇蝎心肠 2)How will Congress work with Mr Obama? Some say he will charm it like a snake。那么,奥巴马和国会的合作又将如何呢?有人会说,他会像一条狡猾的蛇,把国会迷得晕头转向,然后要啥有啥。 2.意译法 译者为了不造成读者理解上的混乱,有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保留原文的深层内容。这是译者常采用意译法,这种译法能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表达习惯。因英汉语中不少有关蛇的习语和比喻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联想意义,读者很难把这些语言表达与蛇这种动物联系在一起。译者要是生硬地逐字逐句地翻译,译文将会显得突兀而僵化。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只需把这些习语所表达的意义翻译出来即可。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原文形象,而是着重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1)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姑息养奸); 2)a snake in grass cloaked with hospitality(一个披着热情好客外衣的阴险的人)。 四、结语 蛇的文化意象具有二元性,它既代表着凶残、死亡、狠毒和诱惑,同时也是生命、力量、庇佑和长寿的象征。了解蛇这两种相去甚远的文化意象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文化宗教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西思维差异,有利于中西语言文化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发展。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寻找两种语言的最佳文化切合点。这样,才能在有关蛇的翻译实践中做到既传达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又不失却两种语言文化各自的独特色彩。 (本文为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5280(86)。) 注释: 168张圆圆:蛇的东西文化对比,文教资料,2009年,第11期。 2袁江洁:中西创世纪神话里蛇文化现象比较,美与

注意事项

本文(英汉语中蛇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为本站会员(自***)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