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1)

  • 资源ID:60496849       资源大小:24.0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1)

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1) 对于道教史研究的开端,入手点的选择实为关键。汤用彤先生通过对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史的广搜精求,首先确定了太平经在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太平经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 ,下启张角、张陵之教。为了辨清黄老道术与太平经、汉代佛教的源流关系,他探本求源,考察了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庄子·天下篇举儒墨阴阳名法诸学,总名之为道术;汉 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黄老之清净无为曰道家;汉书·艺文志从之;史记·封禅书已称方士为方仙道;汉末乃有太平道;而王充论衡·道虚篇以辟谷养气神仙不死之术为道家此皆后世 天师道教之始基。这是说道教是由先秦道家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汤先生特别关注黄老学在道教形成中的作用。 当时学界过多的强调了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区别,汤用彤先生则率先注意到了黄老学向黄老道术演变的轨迹,而这正是道家向道教演进的关键环节。从中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的密切联系,这也是道教史研究必 须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而对于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演进的发掘和阐明,汤先生实有开端之功。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变迁之迹的厘清,对于道家道教学术史的进一步组织、整理,确有相当的贡献。他的研究说明 ,道教的产生首先是中国固有的黄老道家自然演进的结果。道教形成时的另一特点即其兼容性,尤其是黄老方术和各家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成为道教发展壮大的重要特点:“两汉之世,鬼神祭祀,服食修练,托 始于黄帝老子。采用阴阳五行之说,成一大综合,而渐演为后来之道教。浮屠虽外来之宗教,而亦容纳,为此大综合之一部分。” 这种综合性在太平经中有集中体现。故在汤用彤先生看来,太平经 正是上接黄老,兼容浮屠之教而成“一大综合”的道教最早经典。由此,他展开了对太平经的研究。 一、太平经出世真伪考 1935年,汤用彤先生在国学季刊第5卷第1期上发表了长文读太平经书所见。这是国内学术界对太平经的创始性研究。文中考订该经为汉代作品,解决了太平经的成书年代问题。汤用 彤先生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先生作的研究生论文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必读资料。任继愈先生说:“我当时看到这部合校是汤先生手把手带着王明作出的,如果说它是师生合著也不 为过。” 王明先生在太平经合校“前言”中也声明“这书是旧稿重编。前蒙北京大学教授汤用彤先生帮助最多” 。太平经合校的编纂以明道藏57卷残本为底本,参照各类引书,加以校 、补、附、存,基本上恢复了太平经10部,170卷的原貌,为道教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凭。太平经合校以扎实的功底和独创的体例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定本和传世之作。 太平经的行世是道教产生的重要标志。关于太平经与黄老的渊源,汤用彤先生指出,太平经亦为安身治国之方,颇含黄老无为之理。又据汉书·东方朔传注引黄帝泰阶六符经推断其时 所谓黄帝之道,已有太平之义。而黄老道术,亦与阴阳历数有关。于吉之太平经上接齐人甘忠可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而来。汤先生推测现正统道藏所载太平经五十七卷残本,即是琅 琊宫崇所上百七十卷的“神书”太平清领书。他断定太平经为汉代旧书,根据有三: 他首先依范晔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及王悬河三洞珠囊所引,证明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唐代已有其书;接着详考现存之经与襄楷、葛洪抱朴子及范晔后汉书所记相符合;最后 证实太平经所载之事实与理论,皆汉代所已有,且关于“五兵”、“刑德”之说,若非汉人,则不能陈述若是之委悉。这是太平经为汉代之书最关键的证明。 二、从太平经反映出的道佛关系来断定其年代 上面所说,主要在于证其内容为汉代已有,然而最确切的证明,则是其中所说非汉时不能有。后项证明,虽似极难,但他通过研究太平经反映出的道、佛两教关系,进一步断定其年代在汉末之前出世。这 不能不说是极难得的发现。且太平经在与二教的关系上,实甚重要,故颇有研读价值。于此他分三事论之: (一)太平经是否反佛。东汉佛教流行于东海,而太平经出于琅琊,壤地相接,平原襄楷因之得读浮屠典籍并于吉“神书”。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造此经者如知桑门(后称沙门)之道术,亦不足异。 太平经对不孝、不好生等四种行事斥驳极详(见卷百十七),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是指浮屠之教。范文澜名著中国通史简编对于太平经所言四事亦持类似看法。“巨赞法师认为,范先生可能 是受了汤先生著作的影响。他否认太平经是对佛教而发(11),但未能找出充分有力的文献证据。汤先生在与其反复的讨论中又继续补充了一些论证的材料(12)。他们的有关探讨,有助于后人深化认识 太平经与佛教的关系。 (二)太平经是否汲取佛说。太平经卷九十一曰:“天师之书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前后圣贤之文,河洛图书神文之属,下及凡民之辞语,下及奴婢,远及夷狄,皆受其奇辞殊策,合以为一语,以明天道。 ”据此汤先生指出,太平经摭采极杂,故其中亦间采佛言。如本起、三界,疑是采自佛经名辞。太平经与佛教的不同,以鬼魂之说为最可注意。太平经中信人死为鬼,其说与论衡诸篇所记汉 代之信鬼相同(13)。这种思想与印度的轮回观念相差甚远,所以他认为:太平经绝对无轮回之说,自无佛家之所谓因果。但经中盛倡“承负”之说,为其根本义理之一。盖谓祖宗所作之善恶,皆影响 于其子孙。先人流恶,子孙受承负之灾。承负之最大,则至绝嗣。经中援用此义,以解释颜夭跖寿等项不平等之事。周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汤先生指出: 道教承负之说,自本乎此。但佛家之因果,流及后身,太平经之报应,流及后世。说虽不同,而其义一也。故道教对承负之说,视之甚重,而言之详且尽。(14)他首次揭示了太平经的承负报应说不同于佛教因报轮回论,认为“承负”说是在易·坤·文言中善恶报应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蒙文通亦赞同此说,称引道:“汤锡予先生谓:佛教说自身作业, 来生受报(轮回),太平经则说子孙受报,与周易同说。”蒙先生认为“此义最精,亦最显然者”(15)。新的出土文献材料及研究进展也证明,承负说在中土有其直接的思想来源,它以“天道循 环”为理论基础,与印度佛教“六道轮回”为依据的果报观异趣,从而证实了汤用彤先生关于“承负”与佛教轮回不同的判断是合乎史实的。 另外,太平经的守一、鬼神报应、尸解及种民等学说,均于后世道教极有影响。汤用彤先生重点论述了守一之法在佛、道中的来源。他指出:“守一”一语,亦出于老子之“抱一”。但太平经 中守一之法,疑取自佛家禅法。其根据是“守一”一语,屡见于汉魏所译之佛经中。通过比较,他发现了太平经的“守一”与当时佛经中的“禅观”在用语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但是这尚不能断定“守一 ”之法即是来自印度,因为“守一”之法在本土源远流长。饶宗颐、李养正先生在汤用彤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守一”的渊源又作了新的补正。饶宗颐先生认为“守一”一词见于庄子·在宥之“我 守其一,以处其和”。汉代佛经中的“守一”以“格义”释之较妥(16)。关于“守一”的来源虽有不同观点,但汤用彤先生对此问题的提出及尝试解答,却有开创之功,不断启发后学。汤一介先生对“守一 ”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指出,“守一”或“守真一”在道教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它正是把个体的人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成“仙”的关键(17)。太平经、老子河上 公注等早期道经反复强调的守一存真之法对后来内丹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太平经特别重视“守一”与当时流行中国的“安般守意”有关,并相互影响。汤用彤先生指出:守意之说,中国道家养生之常谈。道家养气之方曰吐纳。吐纳者亦犹佛教之安般。现存安般守意经, 亦多杂入道家言,如“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由此,他得出一重要结论: 汉末以来,安般禅法,疑与道家学说相得益彰,而盛行于世也。(18)由此可见佛教初来,一方面为求生存流布而附会道教,另一方面道教亦取资于佛教,增益其所不能。他对当时佛、道二教互惠关系的揭示,实发前入所未发。在其启示下,李养正先生对道家气法和安般禅法两 者如何“相得”,如何能“相得”;如何能“益彰”,进一步作了具体的剖析和探讨。(19) (三)太平经与“佛道”现象。汤用彤先生治道教史,重视甄别史料,但不限于繁琐考订,而是站在“文化移植”三阶段理论的高度来纵览考察。“佛道”现象正是佛教和道教两种不同文化在相遇初期因 见表面相合而调和的产物。他首次提出,佛教在汉代为道术之一种,故称“佛道”(20)。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他专开“佛道”一章,从教理、修道行为等方面论述佛教初来与道术的调和。“佛 道”说自汤用彤先生提出后,已成为学者们普遍奉持的观点。为了更详尽的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他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考察了佛、道相合与地理分布的关系。太平经流行于山东沿海诸地,与汉代佛教 流行之地域相同。而佛教亦与其并行,或且藉其势力以张其军,二者之关系实极密切。(21)佛道独盛于齐楚以及江淮之间,这种地理分布由历史文化背景决定。黄老道术源出燕齐,渐及江淮。琅琊(治今山东 临沂)滨海地域成为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他说: 江表传,称于吉琅琊人。襄楷亦称宫崇为琅琊人。东汉琅琊国,当今胶东沿海地。而琅琊县近海上之劳山。太平道发源于此。琅琊与楚国,东汉俱属徐州。而琅琊平原(襄楷此地人)则现均属山东。楚王 英笮融襄楷所在地域,与道教发源地不远也。(22) 原始道教的流行地为佛教流布提供了有利的文化土壤。东汉事佛的楚王英、襄楷等皆在太平道发源地附近。佛教初来,人地两生,不得不依附流行学说,以至被当成神仙道术来理解和接受。因而以上地域, 盛行其教。由此汤先生得出推论:“东汉常并祀佛老。黄老之道以及方士托名于黄老之术,其盛行之地亦即佛教传播之处,为理之所应然。”(23)自楚王英至桓帝,约一百年,始终以黄老浮屠并称,佛教本来 面目未显著。当世人士于是乃持之与汉土道术相拟,而信新来之教者,复借之自起信,用以推行其教。而初起之道教与初传之佛教,纷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因此他认为,那时佛道之间的关系非仅佛教附会 道术,而实为相资为用。(24)以今之流行话语来说,这是“双赢”的一种表现。汤用彤先生认为:太平经虽反对佛教,但也吸收其说。从其对佛、道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道教之所以能于思想史上 自成系统,有所创获,是因为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二种相反相成的态度,陈寅恪先生更盛赞为:“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 之所昭示者也。”(25)这说明不同文化在接触中所发生的影响是双向的:外来文化为适应本土民族心理的需要必然要对自身进行改造;本土文化则在不改变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以实现新的创造 性发展和转化。这是他梳理佛、道教关系的用意所在。由此可见,他治道教史,视野开阔,不局限于具体问题而不能自拔,不只是在考证中兜圈子。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论:汤先生“注意

注意事项

本文(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1))为本站会员(bin****86)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