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资源ID:477586258       资源大小:10.9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大学首章前三节。其中最后一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应结合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章 来研读。论语子张篇记录孔门众弟子的言论,这时孔子已经逝世, 弟子们之间的分歧已见端倪。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 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 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 圣人乎”!子游批评子夏传授弟子的内容“抑末也,本之则无”,认为“学” 有本末,应该专注根本。子夏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以 “事有终始”来回应子游对其舍本逐末的批评,“君子之道,孰先传 焉,孰后倦焉”。其中“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一句,非常深刻, 应结合孟子对“金声玉振”的阐述来领会其义理。大学作者曾子与子游、子夏均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应是对子游、子夏之言进行权衡折衷的意思。孔子反复强调“学”,“学”字为孔门第一义,到底应如何“学”,这正是曾子作大学所要阐明的问题。“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注解曰: “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 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朱子认为这是总结上文两节之意,其实该句主要功能不是承上, 而是启下。下文以“欲必先”为格式展开的八条目,正是基于“知 所先后”的原则而阐述大人之学的首末次第。由于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具体落实,如朱子曰,“修身以上,明 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亲)民之事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也有承接上文之意。但朱子说“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把本 末绝对化且割裂为“二”。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 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 可以言本末乎?”其实,物之“本末”与事之“终始”应结合起来理解。只有在大 学之道的入手处,在所谓“始位”区分一下本末才有意义。“古之学 者为己”,君子立志为学,当然应该以“明明德”为本,“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不能立德 修身,“齐”“治”“平”的外王事业都是空谈。这种意义上的“本”, 即是发端处,中庸所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这时才可 以说“本始所先,末终所后”。但另一方面,明明德必然体现为亲民,有子曰“本立而道生”, 中庸所谓“修身则道立”。儒家心性功夫笃实就体现在这里,阳 明曰:“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在“终位”上,就不能再说“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明 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 “亲民”虽由“明德”而展开,但“明德”本身就体现为“亲民”的 事业,“亲民”已经由“末”而转化为“本”了。阳明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 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 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君子决不是先“明明德”,然后再去“亲民”。“大人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站在“万物一体之仁”的高度看,“亲民”不 是去奉献自己,而是尽自己的本分,“亲民”即是在明此心之仁德, 阳明所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由此可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是正心功夫。心之明德 扩充到“身”,则是“身修”,“身修”之“身”即是“心”;心之 明德扩充到“家”与“国”,则是“家齐”、“国治”,“家”与“国” 也是“心”。“明明德于天下”,即是此心之明德扩充到天下,这才 是“止于至善”。阳明提出的“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应该这样去 领会,身、家、国、天下,都是“主”而不是“客”,君子应该像敬 畏自己的良知本心一样去敬畏家国天下,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终”与“始”之间也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子夏曰:“有始 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如果仅从事情上去解读“终”、“始”,做事情 有始有终,难道就是圣人了?这样理解显然是肤浅的。“终”“始”是 心性修养功夫,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孟子曰“始条理者, 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朱子说“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把“本”“末”分别与“始”“终” 相对应,过于简单化且是错误的。不能静态地看待“本”“末”之间 的关系,如“明明德”与“亲民”,在“亲民”的过程中包涵着内外 人我之间的转化,“末”在不断归于“本”。“本”既作为发端处, 是“始”,也更是“终”,孟子所谓“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唯有如此,“本”才是“一以贯之”。通常说“万事开头难”这个“始”是“本”,礼记经解 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而诗经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个“终”也是“本”。既然“终”“始”均是“本”,那么,什么才是“末”?还没有被 “一以贯之”之“一”所统率的“多”,即是“末”,如君子初立志为 学,亲民为“末”。“多”被“一”所贯穿,“末”就转化为“本”,如“文王视民如伤”,这是文王尽性功夫,亲民对文王来说不再为“末”, 而是“本”。“事有终始”如中庸“诚者物之终始”,周易也反复说“终 始”而不说“始终”。一旦说“始终”,就外化了,如一件事有开端, 有终结,这样的“始”“终”,涵义就浅显了。“终”不是终结,而是 “集大成者”,与“本”对应。但不能因此说“始”与“末”对应, “始”是“终则有始”,“本”同样也是“始”。“本”之所以为“本”, 在于其为贯穿于“终”“始”之“一”。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诚”是“终”,也是“始”,而“诚” 又是“一”,故区分“终”“始”又打通“终”“始”,此所谓“至诚无 息”。孟子提出性善说,“善”绝对而“恶”相对,“善”内在而“恶” 外在,也应结合大学本末终始之间的辩证关系去领会其内涵。四中庸15 章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 卑”。老子曰:“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 处看似差别不太,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把两者区别开,才 能真正把握“终”“始”的内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某个起点处向千里之外进发,这是 在一条线上运动。当到达终点处,出发的起点在终点之外。而中庸 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只是以“行远必自迩”来比喻君 子弘道,“远”其实是远大,由内而外进行扩充,“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道”无论充塞多远,都是在自性中,反之,“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故“远”与“迩”已经打通,本末一贯、内外合一。大程子说:“尝喻以心知天,犹居京师往长安。但知出西门,便 可到长安,此犹是言作两处。若要诚实,只在京师,便是到长安,更 不可别求长安。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 更不可外求”。“出西门,便可到长安”,这是老子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靠行走来到达目的地,是外求,“犹是言作两处”。孟子曰:“天之高 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这是“只 在京师,便是到长安”,故曰“可坐而致也”。通常说“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然而大程子说:“天 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 这其实是在注释孟子尽心上“尽心”章。当说“天人合一”其 逻辑的起点则是天人为“二”。孟子曰:“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不必说“尽心” 功夫,即使是“存其心”,也不必言“合”。“存其心,养其性,所 以事天也”,“所以”二字表明“事天”即蕴含在存心养性之中。

注意事项

本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为本站会员(re****.1)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