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一)

  • 资源ID:477098850       资源大小:58.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一)

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 (一) 关键词:中国历代死刑制度内容提要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法律规定的行刑方式有 :醢:把罪人 剁成肉浆。碟 :原意为分裂牲体以祭神。磬 :缢杀。斩 :杀头。杀 :用刀割 头。绞 :用绳带之类将罪人缢死。轘 :将罪人的肢体分解 ,又称 “车裂”。枭 首:悬头示众。支解 :将罪人杀死后又将尸体分解。弃市 :杀之于闹市 ,表 示“与众共弃 ”。赐死:君主命王公、大臣自缢 ,谓之“赐死”。连坐 :要邻居 对相邻人的犯罪承担连带责任的制度制度。灭九族 :较之夷三族进一步 扩大了诛连的范围。还有不曾入律的非法之刑 ,如凿颠 (又称“凿顶 ”):抽“ 胁、镬烹、刳胎、锯颈。宋朝的死刑除绞、斩外 ,增加了 “凌迟”。清末 , 沈家本修法 ,删除清律中原有的凌迟、枭首、戮尸、缘坐等酷刑。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 ,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不到三千年。中国最早的准确纪年 ,一般认为应从公元前 841 年开 始,是年为西周共和行政元年。众所周知 ,人类在原始社会只有氏族和部落的区分而没有国家建制。氏 族或部落之间发生冲突以及氏族内部发生纠纷时 ,都是由族长或部落首 领依据世代相传的习惯加以处断 ,当时不可能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中国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奴隶制度 ,西周时期已进入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 期。但是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法律 ,迄今尚无可靠的证据能够确 证。综观以往的古籍 ,直至夏朝以前的尧、舜、禹之时 ,还没有出现过 “法”、 “律”之类的概念 ,当时人们不知 “法律 ”为何物。一、刑法的出现和演变中国最早出现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是 “刑 ”其,含义同近代的理解相似 ,即惩 罚犯罪的手段。 相传在尧舜之时就开始出现了 “象刑”。所谓“象刑”就,是 对有罪的人施以某种象征性的惩罚。 其办法有三种 : “上刑墨檬赭衣杂履 (檬音蒙 ,meng 二声 ; 赭音者 ,zhe 三声 ), 中罪赭衣杂履 ,下罪杂履而 已。 ”译为白话就是 :对犯重罪者 ,令其头蒙黑巾 ,身着褐衣 ,脚穿草鞋; 犯中罪者穿褐衣、草鞋而头不蒙巾 ;犯轻罪者只穿草鞋而衣冠不变。意 思是采用这种 “画衣冠、异章服 ”的方法标明其罪犯的身份 ,使之知耻 ,以 示惩戒。这是我国史籍中最早记载的刑罚制度。中国的奴隶社会 ,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许多史书都记载 : “夏有乱 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 西周时,周穆王又命吕侯制定吕刑 。上述禹刑、汤刑、九刑、 吕刑 ,一脉相承 ,都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吕刑 记载于尚书 ,保留了完整的内容。 其它如禹刑、汤刑、九刑 等 ,早已佚失 ,其内容均已无法考据 ,但它们在奴隶制时期是确实存在过 的,并足以确证中国古代最先出现的法律无疑是刑法。二、死刑的由来 汉语中的“刑”字,原为“井刂”是,一个“会意”字,与“刭”同义。 古人对于 “刑”的理解,包括两重涵义。其一 ,刑“,刭也”就,是用刀割脖子 ,特指杀头 ; 其二, “刑,罚罪也”泛,指对各种犯罪的处罚。当中华民族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 ,奴隶主阶级不能容忍奴隶的反叛和暴 动,一旦发生此类情况时 ,便调集军队进行讨伐与镇压。 因此, “刑”又总是 与“兵”紧密相联。古人一向有 “刑起于兵”的说法。所谓 “大刑用甲兵 ,其 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 ,其次用钻凿 ,薄刑用鞭扑。 ”这里所说的 “甲兵” 和“斧钺”当,指军事力量的代称 ,它表示 :对于严重的反叛行为 ,要调集规 模不等的军队予以剿灭。 “刀锯”和“钻凿 ”则是杀、伤人的器械 ,这里表 示它们用以对付小规模的或单个人的反抗 ;至于对付比较轻微的犯罪 , 则使用皮鞭抽打。总而言之 , “刑”以各种暴力手段为后盾 ,这是确定无疑 的。中国古代的刑法 ,一开始就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出现。 传说早在西周时期 , 乃至在西周以前的夏朝 ,刑法的规定就有三千条 “夏刑,大辟二百 , 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劓音义,yi四声)、墨各千。”1又一说为:昔 周之法,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2共计两 千五百条。至周穆王时 ,命皇甫侯作刑 , “墨罚之属千 ,劓罚之属千 ,膑罚之 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 ,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 3五刑”总计三千条 )。不过, 那时的成文法典 ,只是秘藏于宫室和官府 ,不向老百姓公布。 统治者的用 意是: “轻重不为刑辟 ,遇事临时处断 ”刑, 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也 ”。这样更 便于他们任意定罪、滥施刑罚。这种刑法秘密主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有了突破。公元前 536 年,在郑国执政的具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子 产,第一次把以往秘藏于官府的刑书 ,浇铸于铁鼎之上 ,向国人公布。其后 又过了 23年,即在公元前 5 1 3年,晋国的赵鞅和荀寅 ,也以同样的方法颁 布了刑鼎。紧接着 ,郑国在公元前 401 年又公布了一部竹刑 ,即 将刑书刻在竹简上予以公布。由于竹简数量很多 ,所记载的刑法条文也 就更为完整。竹刑的作者邓析 ,尽管被当时的执政者驷颛 (驷音四 ,si 四声;颛音专,zhuan 声)以 私造刑书”的罪名杀了头、但竹刑却 被正式宣布为国法。 从此 ,成文刑法的公布益发势不可挡 ,各国都纷纷仿 效。当时各国所颁行的成文法典一概称之为 “刑书 ”。 关于在夏朝与西周就有刑法三千条的传说 ,不过是后人的猜测。由于当 时还没有笔、墨、纸、砚 ,法律也处于初创阶段 ,更何况书写法律条文都 要用刀刻在竹片上 ,因而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条文。 由此观之 ,中国古代究 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制了死刑 ,已不可考。汉书刑法志 的一种说法 倒是比较符合情理 : “杀人者死 ,伤人者刑 ,是百王之所同也 ,未有知其所 由来者也。”4由 此更可以印证 ,死刑是从原始社会的复仇习惯延袭而来 , 这一结论当不会有什么疑义。三、古代法律规定了多少死罪 在上古奴隶制时期的夏、商、周三朝 , 法律上究竟规定了多少死罪 ? 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 ,已经不能确证。 所谓“夏刑大辟二百 ”与“昔周之法 杀罪五百 ”之说,不过只是一种传说 ,难以确信实有其事。大约从公元前 770 年以后 ,中国进入了诸侯割据的纷乱时期 ,史称“春秋”、 “战国 ”。在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中秦国异军突起。战国后期 ,卫国的公孙 鞅(又名卫鞅),听说泰孝公下令广求天下贤士 ,便携带李悝(悝音亏,kui 一 声)所著法经西入秦国 ,得到孝公的重用 ,被委以相位 ,封为商君 ,后人 皆称为“商鞅”。商鞅当政后 ,实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 到秦王赢政继位后 ,于公元前 221 年一举灭六国而定一尊 ,加尊号为 “皇 帝”同,时宣布 : “命为制、令为诏 ”皇(帝的命、令就是制度和法律 ),在全国 范围内一体遵行。从此 ,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秦始皇好大喜功 ,穷奢极欲 ,横征暴敛 ,征集数百万劳力连续多年建阿房 宫、修陵墓和筑长城 ,使民众不堪重负 ,民怨沸腾。 面对民众的反抗 ,秦始 皇厉行严刑峻法 ,施凿颠、抽胁、镬亨之刑 ,行三夷连坐之诛 ,致使天下愁 怨,溃而叛之 ,陈胜、吴广等义军揭竿而起 ,遂使秦王朝二世而亡 ,只维持 了短暂的 37 年,就被汉朝所取代。从史书的描述来看 ,秦朝的刑法极为 酷虐 ,动辄将有罪者以最残暴的方式处死 ,但当时究竟规定有多少条死 罪,史书并无确切的记载。汉兴之初 ,高祖刘邦率领农民起义军入关 ,攻入咸阳后 ,又退居坝上 ,与父 老约法三章 :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废除了秦朝所有苛法 ,使兆民大 悦。但在政权巩固以后 ,又觉三章法不足以御奸 ,于是命肖何参照秦法 , 取其宜于时者 ,作律九章。至汉武帝时 ,又下诏命张汤、赵禹修订法律 , 使禁网寖密。致使律令总数达到 358章,大辟(死罪)多达 409条,涉及 1882 事,仅 死罪决事比”就有13472件。”318这大约是中国最早关于死 刑条款的确切记载。四、中国古代如何执行死刑 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 ,继承了原始社会的复仇习惯 ,又进一步把它推 向了极端。其突出的表现 ,就是统治者对于罪犯的报复远远超过了必要 的限度 ,往往是毫无节制地加倍报复。 为此,古代统治者发明了种种惨无人道的死刑执行方法。 中国最早的一部权威性的正史 ,是汉朝的太史令 史马迁所著 史记, 从此有了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 ,并使后人知道古代曾经发生过的各种大 事。史记 主要记载了秦、 汉两朝的史实 ,同时转述了其他史书的记载 以及史马迁本人走访各地了解到的有关远古时代五帝”以及夏、商、周三朝的民间传说。史记是一部严谨的史学巨著 ,它所记述的史实比 较可靠,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依据。 此外,早年还有各诸侯国 记载本国历史与古代传说的许多史书 ,可惜均被秦始皇在 “焚书”中全部 烧毁,得以留存下来的仅有尚书 、礼记、周礼等古籍 ,这些古书 中保留了一些中国上古奴隶制时期适用死刑与执行死刑的记载,它们都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珍贵史料。 清朝末年的法学泰斗沈家本为了供修订法律参考 ,专门对中国历代刑法 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留下了一部极有价值的法学巨著 历代刑法考。据 沈家本的考证 ,古代法律不仅规定了很多死罪 ,更创制了五花八门的行 刑方式,正式入律者至少有数十种之多。 此外,还有众多不曾入律的非法 之刑。下面 ,根据古籍的记载以及沈家本的考证 ,将这些酷刑逐一列举 : (一)法律规定的行刑方式 炮烙炮烙又称 “炮格”是,殷纣王发明的一种极其残酷的处死罪人 的方式。纣王是殷代最后一位昏君 ,以残忍著称。他看到蚂蚁在烧红的 铜柱上争斗 ,蚁足被烧废而死 ,受此启发 ,遂发明了用 “炮烙”杀人的方法。 其法是 :在铜柱上灌油 ,下面架起炭火 ,让罪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 ,最后 掉进炭火中烧死。 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 , 于是纣乃重刑辟 ,有炮烙之法。 ”烈女传注疏: “膏铜柱,下加之炭 ,令有 罪者行焉 ,辄堕炭中 ,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11 醢(醢音海 ,hai 三声)把罪人剁成肉浆。史记殷本纪记载 ,在 殷纣王当政时 ,有一位名叫 “九侯 ”的贵族为了扒结纣王 ,把自己最喜爱的 一位美女奉献给了纣王 ,但这个美女不喜欢淫滥 ,纣王大怒 ,竟把她剁成 肉浆送给了九侯。脯把人肉煮熟 ,是一种极为残暴的行刑方式。 史记殷本纪记 载:有一位名叫 “鄂侯”的贵族 ,得知纣王把九侯女剁成肉浆的消息后,向纣王谏诤 ,又惹脑了纣王 ,他居然连鄂侯也杀掉 ,将他的肉煮熟令群臣共 食。其凶残暴戾无与伧比 ,真是惨绝人寰。焚把罪人用火烧死。周礼秋官掌戮 : “凡杀其亲者 ,焚之。” 意思是说 ,对于杀其亲属者 ,应把他火烧死。烹烹字的本意为烧煮食物。古代的暴君用鼎镬(huo,获四声)煮杀人叫做“烹”。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将文王 (被尊称 “西伯”囚)于羑(羑 音有,you三声)里。文王的长子名叫伯邑考,被作为人质送至殷。纣王竟 将伯邑考烹为羹 ,赐文王食 ,由此更可见纣王之无道残忍。 史书记载烹人 的事例很多。例如 ,史记齐太公世家 :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 ,周烹哀 公。 ”碟,又作磔(磔音折,zhe二声)原意为分裂牲体以祭神。礼记.月令: “季春之月 ,九门磔攘。 ”意思是磔裂牲体以祭国门之神 ,希望用此办 法攘除凶灾 ,禁止疫鬼。 其后,残暴的统治者竟将这种方法用作惩罚罪人 的酷刑。磔字有 “张”、“开”之意 ,用做死刑执行方法 ,就是将罪人杀死后 , 又将其首级悬于城门或木杆之上 ,令其干枯。后代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一))为本站会员(人***)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