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

  • 资源ID:40639609       资源大小:39.4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

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1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秦超(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6688)摘要:随着人们对死亡的科学认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置死者已经不是一种 简单的信仰和习俗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环 境伦理与殡葬改革主张不占用土地,不释放污染物,无能源消耗,美化环境,形成了 生物链之间的自然消解与生态平衡。联系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改革殡葬方式的 意义。关键词:环境伦理;殡葬制度;殡葬改革;生态文明第 1 章 绪论随着人们对死亡的科学认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置死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和习俗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殡葬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粮食、人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日甚一日地向人类袭来。当前,优化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热爱自然的呼声风靡全世界,不仅要求人的生存方式要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标准,而且人死后的安葬方式选择也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究竟采取怎样的安葬方式才是文明的,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全社会每一个活着的人认真思索,作出抉择。作为特殊社会主体的各级政府决策部门,理应放眼全球,高瞻远瞩,心系民生,尽快就殡葬文化选择作出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导向。第 2 章 中国传承的殡葬习俗2.1 中国各名族殡葬习俗追溯几千年来的中国殡葬习俗,其葬法千差万别,祭奠丰富多彩,这主要缘于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2历史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差异性、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般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宗教信仰、人文伦理和“殡葬文化” 。藏族 土葬是藏族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据考古发现,早在 3000 多年前,藏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佛教传入后,这种葬俗一直延续到公元 9 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直到后来,出现了天葬、塔葬等丧葬形式。在四川、云南、甘肃的部分藏区,土葬用于普通老百姓。石棺葬在西藏比较久远,据考古发现的石棺墓葬最古老的距今已有 2500-3000 年。它们大多数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南部和东南部。寄棺葬是流行于甘肃舟曲县藏民们的主要丧葬习俗。二次葬流行于四川甘孜的某些藏民区,在这些地区人死后,第一次用的是火葬,火葬后,再行天葬,用糌粑、酥油等物和骨灰拌合在一起,做成团状,用以饲鹰,谓之天葬。珞巴人 珞巴人死后的丧葬除了土葬外,就是树葬,珞巴人的树葬是把尸体放在死者生前用过的藤筐里,挂在树上,上面覆以草棚遮雨防晒。珞巴人的树葬是极不可取的,这种丧葬方法很容易传染疾病。彝族 彝族古代行火葬,明清以后逐渐改行土葬,至今在云南省元谋县、永仁县的彝族村寨仍保留有火葬习俗。苗族 岜沙人被世人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人崇拜太阳神;崇拜树神,过年过节要祭古树,而且实行树葬。因而在岜沙村只见满目树木却见不到坟墓。除了汉民族实行传承土葬外,还有满、朝鲜、赫哲、达斡尔、壮、苗、瑶、布依、土家、侗、水、黎、仫佬、仡佬、毛难、京、高山、傣、白、哈尼、傈僳、基诺、景颇、阿昌、布朗、德昂、怒、独龙、羌、珞巴、锡伯、俄罗斯、鄂伦春、鄂温克、彝、纳西、土、裕固、蒙古、拉祜、普米等少数民族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都采用土葬或以土葬为主或部分采用土葬,可以说土葬是我国各民族最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据考古研究,土葬始于旧石器时代,是将死人尸体掘地而埋。17000 多年前,北京周口店人就开始土葬。土葬最初没有棺木,是用草苫子或草席裹了尸体埋入地下的,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有了石棺和瓮棺,大纹口年代有了木棺。周秦之前,土葬一般不筑坟,也不立碑,周秦之后,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土葬。有了尊卑之分,达官贵人开始筑坟,一般平民仍然简而葬之。2.2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3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第 3 章 殡葬改革势在必行3.1 现有火葬有害无益表 1 每年焚烧尸体排放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单位:吨)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醛和酮 总 HC 总颗粒物 飞灰(含) 骨灰 二氧化碳0.450 0.990 0.096 1.805 1.077 2699. 99 111000.000-113000.000 307199. 693中国现行的火葬已经不是伟人们倡导的那种纯粹的火葬,而实际上是火葬加土葬的二次葬法。首次火葬是尸体减量化,减量之后,多数将骨灰入土埋葬,树碑,立坟头。第一次火葬,尸体借助燃油高温焚化后,转变成两大部分物质,碳化后的骨灰(灰份)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恶英(POPS)类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二恶英是严重致癌物。据有关专家粗略统计,假如一具尸体重 60 公斤,衣服鞋帽被褥重 5 公斤,用 15 公斤柴油焚化后,可生成 2. 6-3. 0 公斤骨灰,其中直接进入大气的飞灰约为 0. 65-0. 70 公斤,飞灰中含有相当数量的二恶英溶胶颗粒物,每具尸体有害气体排放量约为 77-77. 4 公斤。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的火葬厂大约有 1500 家,近 5000 座焚尸炉,年约焚烧尸体 400 万具,按照该数据计算,年可排放含二恶英的有害气体约 30. 8-31. 3 万吨,生成骨灰约 11. 1-11. 3 万吨(详见表 1)。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焚尸后的骨灰进行第二次土葬时又要占用大量土地,保守地说,墓地占 1 平方米,墓地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隔,集体陵园内要铺路,设立管理办公室等,累加后,每座墓地平均占地约 3 平方米。若按 400 万具尸体的骨灰计算,每年需占用土地(包括山地、良田、荒野)1200 万平方米。现行的所谓火葬实属二次葬,其费用应该等于火葬费与土葬费之和。以大连市 2005 年度为例,每具尸体的各项火葬费用之和约为 3300 元,每具尸体骨灰的各项土葬费用之和(包括购买墓地、刻碑、修坟等)平均为 6700 元(平民情况)。两项合计为 10000 元。从而证明,现实中的火葬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火葬除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4上述弊端外,还存在如下问题:1.违反“入土为安”的传统伦理观念,使代际关系疏远,感情淡漠; 2.丧失了一种文化遗存载体和历史传承渠道,失去了后人对前人的古文化研究机遇; 3.不能为法律取证保存根据,犯罪分子可借机焚尸毁证,企图逃脱罪责; 4.不能为医学研究保留标本,失去了对中老年人骨质酥松等疾病研究的机遇; 5.形成了燃料燃烧的无效能耗,一年无形中消耗燃料油约 61538.0吨; 6.不能使人理智而科学地回归自然,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平衡。3.2 传统土葬有害有益汉族传统土葬设棺、立碑、起坟包,不仅占用较多的土地,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以云南省为例,该省每年土葬人数约 30 万人,按每个坟墓平均占地 15平方米计,年需占地近 450 万平方米,每副棺木平均耗材按 1 立方米计,每年消耗木材 30 万立方米,每办一件丧事各项费用合计平均要花费 6800-8500 元,全省合计:死者家属每年约需支出 17. 5-25. 5 亿元人民币。另外,加上上香、烧纸钱、哭灵和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花费的钱数远远大于这个数值。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除此之外,土葬仍有可取之处。1.符合国各民族“入土为安”的传统伦理观,有人情味,能增强代际之间的感情; 2.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的载体,土葬具有其它载体不能替代的作用,便于后世研究前世社会的历史文化; 3.可以为法律取证保存根据,防止犯罪分子焚尸毁证逃脱罪责; 4.可以为医学研究保存标本,抓住中老年疾病(包括突然猝死者)研究的机遇;5.尸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实现积极的自然回归,促进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6.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保护大气环境,抑止气候变暖; 7.节省化石能源、土地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8.城市居民如果在农村土葬可以联络城乡之间的感情,传播城市与乡土之间的文化; 9.节省殡葬费用,仅需土葬费,省下火葬费。3.3 殡葬改革目的殡葬改革目的有三:一是改革薄养厚葬的陋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老人不是社会的累赞,而是社会的财富,孝敬抚养他们既是自己尽孝心,又是对社会作贡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赡养上要比用在殡葬上光荣。二是节约木材。一般一副棺材用木材 1.2-1.4 立方米。活的树木每生长 1 立方米木材可向空中排水蒸气 8 吨以上,每天排出的氧气可供 8 人呼吸 1 天,树木越多,人类的生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5存环境就越好,节约木材也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三是节约土地。每个坟头占地 9 一 10 平方米,一个 3000 人的中等村庄,72 年后(人均寿命)将有 2000 个以上的坟头(含合葬墓),占地近 20000 平方米。第 4 章 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4.1 殡葬方式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生态文明。既开发自然又保护自然的新文明。而与之相应的生态文明道德,则必然要求规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秩序。推进殡葬改革,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节约土地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覆盖面极广、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类似于殡葬方式改革之类的看似不显眼、实则关乎社会全局和人类命运的实事。殡葬文化选择本身具有浓重的人生情怀和审美意义,由此便不能不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关系,需要审慎细致地加以处理。在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既要克服自然界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类的限制和压迫,又要防止人类为了单方面维护自身的一时需求和狭隘功利而破坏自然环境,杀鸡取蛋式地劫掠自然资源、剿灭动植物物种。4.2 新形势下的殡葬改革如果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土葬改革为火葬称作第一次殡葬制度的革命,那么,再从火葬重新改革为土葬就应该称作第二次殡葬制度的革命,而且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一次人类回归大自然的最终革命。近几年来,我国人民正在积极探索殡葬制度的改革,如将骨灰埋在树下,称为树葬,埋在草坪下,称为草坪葬,埋在花坛中,称为花坛葬,埋入墙壁中称为壁葬。还有的将骨灰撒在江河湖海中。前几种葬法,虽然谈不上殡葬制度的彻底革命,但很有创意,节省土地是它的可取之处。后一种葬法似乎很洒脱,其实无可取之处,因为它会污染、大河等水域,所以这种举动应视为一种对环境保护无知的社会幼稚病。非但不应该提倡,而应该加以制止。对于“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殡葬制度的彻底革命,就是要废止现有的火葬,改革传统的土葬。这种改革包括两项内容:1.坚持快葬、薄葬。学习岜沙人和伊斯兰民族快葬、薄葬的优点,人死后早葬以防止传染疾病。尸体不入棺木,挖一个 2 米深墓道(能放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6下尸体为准),用白布裹尸后,埋入地下,将坟坑填平,不立坟包、坟头,不立碑,在平坟上栽松柏等纪念树,树上悬挂一个纪念牌即可。2.不搞迷信活动,不烧纸、烧 香,将哀思都寄托在树的培育上,随着树的成长,逐渐加深代际之间的情感,很有人情味。回顾古代,“墓而不坟”和“植树以记”是人类早期传承下来的优良丧葬习俗。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环境伦理意识的增强,活着的人必然乐于发扬光大。4.3 几种新型殡葬模式简述4.3.1 农村生态公益性墓地公益性公墓作为广大农村解决骨灰安置问题的重要的殡葬配套设施,对促进农村的殡葬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下述具体措施:一、以村为单位建设小规模墓地。这里的村指行政村。若每自然村建一处.墓地太多;几个村建一处群众可能不习惯。每村建一处公益性墓地比较合适。按每村 2000 人计算,年平均死亡 12 人.20 年死亡 240 人

注意事项

本文(浅述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