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换一换
首页 金锄头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

  • 资源ID:39346978       资源大小:31.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贝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贝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
下载须知 | 常见问题汇总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

1“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试谈乾卦对儒、道生命观及先秦汉魏文士生命意识的影响 社会与人生,始终是哲学永恒的范畴。 周易·乾卦中不无对个体与群体,亦即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个体在群体中存在的理想状态究竟如何?“群龙无首”是对此理想状态的阐释个体之间的矛盾与磨擦达到最小,在群体中互相谐调,从而使二者均达到最大、最优程度上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意识后来在老子诸多章节中同样存在,成为老子中关于“道”的探讨的一部分。失意文人也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描绘出类似于“群龙无首”的境界。 乾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头卦,在周易中的首要地位可见一斑。 乾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哲理,道出了最佳的生存状态,对儒道两派的生命观均产生巨大影响,并几乎成为先秦汉魏文士苦苦思索与探讨的生命意识的归着点。本文拟就此略抒管见。 一乾卦以“龙”取象, “初九”之“潜龙”、 “九二”之“见龙”、 “九五”之“飞龙”、 “九六”之“亢龙”,都指“龙”的个体,即指易传中所谓的“君子”。卦辞中又有“群龙无首,吉”,“群龙”是“龙”的群体,即指社会集体。 乾卦如此取象,无疑寓含着“龙”与“群龙”个体与群体,亦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从“初九”到“九五”是一个自我价值逐渐增值的过程:“初九”曰“潜龙勿用”,不违于道,体道而“无闷”,无所行动,只在进行自身的积蓄,所以坚不可“拔”;“九二”曰“见龙在田”,在心与道合的基础上,进而有所为,言信而行谨,做到“德博而化”;“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旨在“进德修业”,使德行与功业进一步发展;“九四”曰“或跃在渊”, 乾·文言对此解释说:“上下无常,2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君子依时、依势而上下进退,意在其“德业”能够为世所用。在这一阶段中,个体运行的轨迹是自下而上、从低到高的,其价值持续地积蓄、扩充,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但是,个体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亢龙有梅”的局面, “亢龙”“知进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知德而不知丧”(以上三句均见乾·文言),物极而反、盈极而亏,势必走向自体的毁灭,同时扰乱整体、侵扰其他个体,制造乱局,无疑使系统整体的熵值增加。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群体来说, “群龙无首”这一取象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亦即每个个体,都孜孜不倦、 “自强不息”地“进德修业”,意欲“及时”而用,使个体的效用得以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个体之间“群龙”之间又能互相协调,不相阻碍、磨擦,每个个体都进人到一种自觉的、自为的状态,发展自身,又不影响他人,自然也不需要“首”来指挥与操纵。个体均“不失其正”,集体自然而然地“不失其正”,成为一个自然而有序的系统。这样的集体,是最和谐、最美好、最理想化的,是适合个体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同时, 乾卦直接触及到生命本身。 乾卦不仅提到人生的“进”与“退”、 “得”与“丧”,而且提出了“存”与“亡”, “存”即生存, “亡”即死亡,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线段, 乾卦则兼顾了起点、过程与终点,顾及线段的全部,即生、活着、死,并揭示了生与死的辩证统一。 乾卦对于生命及生存环境,对于社会人生、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索,如同先知的预言,犀利而准确。 二周易的地位是很独特的,既是道家“三玄”之首,又是儒家重要经典,儒、道二派都极力从周易中寻出自己的理由与支持,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周易本身3的博大精深、包罗丰富。 周易中举足轻重的“乾卦”对于社会及人生的考索,对儒、道二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受乾卦启发的当属老子。 老子中许多内容都可看作对周易原理更为详尽、系统、条理的阐发。老子所标举的社会群体是“静”的, 老子16 章、37 章、57 章都反复地提到“静”。 “静”看似“无为”,而其结果却是:“我好静,而民自正(57 章)”,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7 章)”, “静”的目标在于“正”,而“正”即意味着“无不为”。 老子中的“正”同于乾·文言中所守之“正”。 “静”与“水”是老子中经常出现的概念,8 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78 章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能弱而胜强,虽为至弱,实则至善。 “静”与“水”实质上也是相通的,二者有本质上必然的联系。 “水”表面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静”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止水”, 老子的“水”是动态的,是看似静的动,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序的动。而在老子中, “静”也并非“静止”,而是“有序的动”,这种有序指个体遵循道,个体之间协调而统一,所以可以达到“正”,达到“无不为”。由此出发,老子极力反对破坏整体、系统的和谐关系。24 章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此章所谓“企者”、 “跨者”、“白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白矜者”,其形象的实质等同于乾卦之“亢龙”。18章又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段话可作辩证理解:有仁义,大道废;有大伪,智慧出;有孝慈,六亲不和;有忠臣,国家昏乱。 “仁义”、 “大伪”、 “孝慈”、 “忠臣”等都属打破和谐的“亢龙”。 乾卦仅对“亢龙有悔”,因为“亢龙”高自标置, “贵而五位”、 “高而无民”, “亢龙”高高在上,作了“群龙”之“首”,破坏掉“群龙无首”的最佳组合,引起系统整体的混乱,使熵值突增。老子主张“不自见,或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 章),就是旨4在维持“群龙无首”的状态,避免出现“亢龙有悔”。这是一种合理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个体与群体双方都有利。老子是较注重现实生命的, 老子揭开了生命含义的精髓,33 章中说“死而不亡者寿”,同乾卦一样,兼及生与死,是对生命全过程的考索。老子明确指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不会随着肉体的死去而消失,其生命的精华应是精神的、非物质的,会得以延续,生命本身亦藉此获得永恒与不朽。老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乾卦暗合并有所发展。老子清醒而冷静,但决非悲观消沉。他力图为个体以及整体的运行轨迹提供方法论。道家一派中,真正悲观绝望的是庄子。庄子宣扬“无用”以保全性命,无用即无所作为,不尽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也就是只要个体,不要群体,脱离社会。即便对个体,庄子也持极端悲观的态度。 庄子认为,人不仅在空间上微不足道,在时间上更是来去匆匆。 知北游篇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自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盗跖篇中也写:“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 ”庄子强烈地体味到生命的短暂,对他来说,生命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存在,一个倏忽即逝的瞬间。他从生命所占居的极小的空间与极少的时间中,看不到任何积极的因素,得不出任何有为的结论。庄子认为人活着,只要有待,就有痛苦,并且生命有多长,痛苦就有多长。因为人身是物质的、现实的,必须有待于外在的现实才能得以维系,这种患在于有“身”的观点出自老子第 13 章:“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身即有待,无待即无身,如果无待,生命本身也不会存在了。身与待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矛盾,即便庄子笔5下的“神人”、 “真人”也要“餐霞”、 “饮露”,也要“乘云气”,所以还是有待于“霞”、 “露”、“云气”等外物的。生命对于庄子来说,就是痛苦,就是死亡。庄子虽深刻地理解死,但是轻视了生,忽略了生命的价值,也否定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割裂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他只执乾卦、 老子中所涉及的生命线的一段死。儒家的持论则恰好与庄子相反。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儒家极力强调、推重群体。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他们标举“立德”、 “立功”、 “立言”(见左传·襄公 24 年)的“三不朽”的立身处世原则。正如孟子·告子中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儒家奉行的是“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们对社会的责任,他们所躬行的“长幼之节”、 “君臣之义”在生命的终结时刻才宣告结束。也就是说,儒家所重的是“群”,是社会整体,在许多情况下,是牺牲个体以维护集体,而不是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同步的发展。一般说来,儒家重现实人生而回避死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乐以忘忧”,与庄子大相径庭,孔子对生持乐观态度,根本不关心衰老与死亡这种必然的规律。所以当子路问事鬼神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在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中,儒家似乎又执“生, ,之一端,大约有同于只知“进”与“得”,不知“退”与“丧”,只问“存”,不问“亡”的“亢龙”了。总之,对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生命本身的生与死的考索,庄子与儒家的主流态度是互相割裂的,二者各执一端,都有缺憾,也都是不够完善的。按照一般性的6理解,死亡是一个悲剧,既然这一悲哀的结局不可避免,所以没有必要不顾“老之将至”;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人们当然应该重视现世的“生”,从短促的生命过程中探掘出永恒的内容,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意识到终极结局,同时又积极地生活,全面地把握死与生;对于个体与群体来说,二者应互相协调,避免矛盾,同步发展,和平而稳定。因此,儒道二者应该是互补的,互补的结果当是乾卦提出的集体与个体互相配合、共同进步的。三乾卦“群龙无首”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也是只有儒、道(主要指庄子思想)并行互补才能接近的状态。正因为是理想的,所以与现世的实践始终会存在着距禹。人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同步地推动整体的前进?怎样调节个体与整体?诚然,这是每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能动的主体不会满足于植物般地机械地被动地活着,总是要设置自己的人生道路,总是要面对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因而,对生命哲学的探索也自然超出周易·乾卦、儒与道等纯哲学的领域,而成为一个较普遍的问题,进入文学的范畴,久久地索绕着文士的心灵。在先秦,伟大诗人屈原积极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努力地实现人生理想,却因得不到集体的容忍与忍可而无法发扬个体,并最终走向自体的毁灭。继屈原而后的抒情诗人宋玉,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的夹缝中,无时无刻不感觉到痛苦与无奈,宋玉身上有儒家求功名的一面, 九辩中写他“欲布名乎天下”, “布名天下”是他人生目标的寓托,但却不能实现,于是他别无选择,只有“处穷而守高”,又显示出道家的影响。在汉代,儒家思想占居主导地位,经学观念笼罩着意识形态领域。受此情况左右,许多文士如司马相如、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王褒、扬雄、刘歆、冯衍、班固、张衡等等,都怀有“兼济, ,之志,希望施展才能抱负,有补于国家社稷,但往往7以怀才不遇而走上游心玄默的道路。怀才不遇,似乎是绝大多数文士的通病,究其根源,则在于个体的自由发展受到外界的阻挠或整体的障碍,其自我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对于大多数文士,都是先儒而后道,儒不成则道,由主动地追求儒转向消极地接受道。儒与道是选择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有一个先后相继的顺序,而不是同步并行,虽然在同一主体身上得到统一,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补,因此,达不到“群龙无首”,个体与整体也不可能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在建安曹魏之际,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疾疫流行, “白骨蔽平原”, “千里无鸡鸣”,生命的大批凋谢,促使文士们现实地面对死亡,探索死与生的辩证,探寻生命的意义。社会

注意事项

本文(“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为本站会员(l****6)主动上传,金锄头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金锄头文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jinchutou.com/h-59.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