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

17页
  • 卖家[上传人]:wen****18
  • 文档编号:595865092
  • 上传时间:2024-12-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0.7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的选择,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演变并非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

      2、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当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

      3、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材料二: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

      4、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儿。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起到“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当然,文化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中国证明行之

      5、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生效。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实现彼此借鉴和相互交融。(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伟大。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的影响。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意识地“传”。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精华”和“糟粕”是分不清的。B.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原有传统之中,不能与时俱进,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没有意义。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只需保留下来让后人知道即可,不可复制和扩大。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

      6、一项是( )(3分)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4.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5.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读书杂谈(节选)鲁迅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

      7、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不过我的意

      8、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祥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

      9、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说到读书,作者在文中重点讲述了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是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而读。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B.本文论述语言非常严密。比如,第段中加粗的“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避免了绝对化表述。C.第段中提到“爱打牌的”是为了论证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是没有利害关系束缚的。D.第段,论证青年应看课外书,作者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先举红楼梦的例子论证不能读哪种课外书,然后从正面论证能读哪种课外书。8.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9.结合文本内容,请说说你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甲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wen****18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2022年家长会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_1范文 2022年电脑说明文作文合集六篇 2022年防溺水初中生演讲稿 2021最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2022年新生迎新晚会策划书模板 20 xx年教育系统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英语定语讲解ppt课件 2021年4s店客服工作计划范文 2022年小学优秀作文700字四篇
     
    收藏店铺
    相关文档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