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语文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姓名: 成绩:一、 默写。(12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苏轼定风波)(3) ,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舞榭歌台,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6)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雁过也,正伤心, 。 ( 李清照声声慢 )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13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适诸父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
2、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凡再变矣 再:两次B. 大母过余曰 过:拜访,看望C. 何竟日默默在此竟:竟然D. 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A. 庭中通南北为一 B. 东犬西吠C. 乳二世D. 吾家读书久不效4、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是作者年少时学习过的地方,在这里,作者体会到了人生的苦乐悲欣。 B.文中描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段难忘的记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D. 以口头语述说家常事的笔墨与意境,是归有光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比历代的散文更贴近日常生活。5、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4分)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
3、门,墙往往而是。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
4、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 畜菜根以延冬春 B簸糠麸而食秕稗 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C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招之去为禁兵D国家罢兵 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 7以下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却不知爱惜民力,这是不可取的。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D作者指出并批判了高大健壮的人不种田而年老体弱的人辛苦劳作的不正常现象。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 四、诗词阅读鉴赏(6分)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系裙腰 张先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1)“系裙腰”是这首词的 ;上阕“霜蟾”指的是 ;下阕“题叶字”指的是 。(3分)(2)下阕写到荷,是如何巧妙地与词人要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的?(3分)答: 五、文学名著阅读(8分)11.下列选项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湘云以黛玉为知心,以冷节遗芳自喻。黛玉认为是“惺惺惜
6、惺惺”。黛玉正在沉吟,又有探春、湘云等人过来看她。大家由宝钗的近况谈到地和人,探春说:“大凡地和人总是名自有缘分的”,“总有一个定数”。黛玉归房,看看已是林鸟归西,夕阳西坠,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唯我独尊。感叹今日寄人篱下。B.一群流浪的埃及人到巴黎来卖艺,后来他们偷走了居第尔的小天使一般可爱的女儿,还将丑陋的卡西莫多放在她床上。她受不了这巨大的刺激,第二天头发就全白了,第三天就消失了,后来到“老鼠洞”隐居。C.当爱斯梅拉达被卡西莫多所救,在教堂度过一晚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眼前出现的卡西莫多的脸,这位吉普赛姑娘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D.北静王生日,贾赦贾政带着宝玉和贾琏去拜寿。宝玉得到王爷的格外垂青,单独赐饭,还送了一块按照自己那块玉的式样制作的玉。回家与贾母闲话,说他的玉夜里发了红光,凤姐便说这是喜信。宝玉不明白这话从何说起,因为他不知道今天家长们已经议定了他与宝钗的婚事。E.李纨和紫鹃一直守着黛玉,到了晚间,又喂了她几匙梨汁,黛玉心里好像清爽了一些。等到探春过来的时候,她的手已经凉了。众人正在端水给她擦身子,听到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再作声了。而这时正是宝
7、玉娶宝钗的时辰。第二天,贾母王夫人听说,不禁大哭一场。12.简答题(选做一题,4分)(1)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请问宝钗为什么要审问黛玉?结果怎样?(2)卡西莫多因为挟持爱斯梅拉达而被送上法庭。“然而这时,却出现了一种超出法律规定的情况,就是一个聋子审问一个聋子。”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六、孟子阅读考查。(6分)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13.下列各项中,对以上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在这里指品德好的人,因为符合中庸之道的人处事能不偏不倚、合乎法度。B.这一段话不仅讲社会教育,还涉及家庭教育。孟子认为,父兄等成年人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C.“不肖”是贬义词,与“贤德”相对而言。D.孟子认为,如果有德才的人不教育无德才的人,两类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大到不能用寸来衡量。14.孟子又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与上文的内容是否互相矛盾呢?请你简要说明。(3分)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14分)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
《高二语文试卷期末试卷》由会员工****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试卷期末试卷》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