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四章
52页1、第十四章 19 世纪以降的中国新闻史本章学习要点1.理解并掌握 19 世纪在华外报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2.理解并掌握清末民初三次国人自办报刊高潮。3.了解申报和大公报的办报过程和办报特点4.了解20世纪初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5.理解并掌握解放日报改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6.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特点。第一节 19世纪的外报与国人自办报刊中国报刊的近代化进程与 19 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行为密切相关,19 世纪来华的外国人在中国出版了一批中外文近代报刊,这些外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基于“救亡”与“自强”的时代背景,国人相继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掀起了清末民初的三次办报高潮。一、19世纪的外报中国新闻史上所讲的“外报”,特指 19 世纪来华外国人所创办的中外文近代报刊在这些外报中,来华教会和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主导着当时的中国报业主流。外国人在华办报贯穿于中国报刊近代化的整个过程,直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外报才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
2、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一份中文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1815 年8月5日在马六甲(Malacca,今马来半岛南部)创办,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主编。在版式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用了中国书本样式和大清历法纪年,封面正中用宋体大字刻写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左下角署有米怜笔名“博爱者”,每期封面上必印有孔子语录一行:“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迎合并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在内容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主要涵盖了宗教与伦理、科技、史地、文学、时事、序文告帖等内容,其中宗教与伦理内容超过 85%,注重宣扬宗教与道德。(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 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August Gitzlaff,1803-1851)创办,郭土立兼任主编。在内容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削减了宣教的篇幅,更多地介绍了新闻、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等内容,这
3、些内容被中国最早“睁眼向洋看世界”的一代先进学者,如魏源、梁廷坍、徐继备等人大量征引,魏源的海国图志就大量引用了该刊地理方面的内容。小结总体而言,19 世纪的在华外报可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外报控制得很严,外报数量屈指可数。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传教士、商人接踵而至,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日益活跃。对于 19 世纪的外报,方汉奇先生的评价较为中肯:首先,外报属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支方面军,这一点在 19 世纪的历次中外冲突中,特别是中外交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中英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中外一旦发生冲突和战争,这些外报的立场都非常鲜明,即几乎无一例外地站在列强一边,从而形成对中国极为不利的舆论氛围。其次,19 世纪的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比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宣传教义的同时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现代科技,这些都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知识,对于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最后,19 世纪的外报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中文的近代报刊无论是办报理念还是具体操作,如编辑、采访、评论、发行等
4、,都与外报有着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人,比如王韬、钱昕伯,他们正是在外报的办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因此,19 世纪的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国人自办报刊西方报业的发展源于商业和贸易的需要,而中国近代报业的缘起则更多是基于“救亡”与“自强”的背景。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1838 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1839 年 3 月抵达广州后他就开始组织人译报,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了解西方国家的基本情况,以此制定对策。这些翻译材料后来汇编成澳门新闻纸留存下来,但它属于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鸦片战争后,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令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国人自强办报的传统延续了下来,并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掀起了清末民初的三次办报高潮(一)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1.维新派报刊的创办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主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维新派发动的维新运动席卷全国,与此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报刊。据不
5、完全统计,从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至 1898 年戊成变法流产的三年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 120 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逐渐打破外报在华的优势地位,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在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中,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最具影响力。梁启超(1873一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年少聪慧,11 岁中秀才,17 岁中举人,两次会试落第后拜康有为为师。从戊成变法到辛亥革命,梁启超虽然有组党参政等经历,但报人的身份仍是他最突出的公共形象,他凭借报刊言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地位。1896 年初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梁启超南下上海主持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时务报于1896 年8月9日创刊,虽然名为“报”,实则是书本式的旬刊,每期 30 页左右,内容主要是有关时事的评论和外国报纸译文,梁启超任主笔。3.维新派的新闻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报刊完成启蒙,但这种启蒙有别于西方基于个人主义的启蒙,维新派知识分子最终指向的是国家富强。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主要报刊形态是以宣传变法维新为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四章》由会员AZ****0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四章》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