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理论视角下身份仿拟的解读.docx
2页关联理论视角下身份仿拟的解读摘 要:“身份仿拟”是主体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模仿和复制主体非现存理想身份功能的模因行为,亦是一种修辞行为本文以D.Sperber和D.Wilson的关联理论框架为基础,阐释身份仿拟的效果的生成结果发现从关联理论下解答身份仿拟行为事件是有效的本文对“身份仿拟”的揭示为语言研究和修辞教学提供深层理据 关键词:身份仿拟;关联;语境身份仿拟,作为仿拟的一种,是为了表现新的身份内容而对已经存在的虚构的或现实的身份语言形式进行的修辞性改造,是主体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模仿和复制主体本身非现存的理想身份功能的一种模因行为,亦是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的一种修辞手段对“仿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前面的研究中,学者专家们主要从修辞角度分析仿拟现象,也很少从关联、语境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虽然身份仿拟被广泛运用于各层次各种言语事件,比如在媒体、广告、旅游、文学或日常生活等等事件中,然而对身份仿拟的解读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本文以D.Sperber和D.Wilson的关联理论框架为基础,分析解读身份仿拟事件一、身份仿拟在汉语修辞格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仿拟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老牌辞格”。
对仿拟修辞事件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但是直到80年代中期,专家学者们才普遍认可“仿拟”这一名称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仿拟(Parody)定义为“parody is a piece of writing, music, etc., or and action that copies someone or something in an amusing way.” (仿拟是一种采用模仿别人或事物的一种文体、音乐或行为,常常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取悦他人陈望道界定为:“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身份仿拟作为一种仿拟修辞行为,自然也包括本体和仿体采用的手段也包括有“‘仿词’‘仿语’‘仿句’和‘仿篇’”,“直接仿”和“间接仿”等身份仿拟也是一种模因行为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出现,就有身份仿拟事件的存在身份仿拟是一种人际修辞行为,也是一种 “籍他身份”式的仿拟行为,亦称“籍他式”的身份建构行为,是主体履行预期施为用意(expected illocutionary force)时因为自我身份功能不足而需要建构仿拟现有身份功能之外的理想身份,所以身份仿拟也是一种模因行为。
二、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自从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以来,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一直在完善和发展中关联理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理解1)明示和推理首先关联理论把交际行为看成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是指说话者通过信息意图把交际意图显现给受话者2)关联与语境关联是依赖语境而存在要达到最佳相关目标,就要对信息进行最优化的处理,选择最佳相关的语境3)强关联、弱关联和不关联关联有强弱之分,依赖于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4)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语境效果越大,付出地推理努力越小,明示推理刺激的关联性就越强5)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人类交际中期待最佳关联性,但在认知中倾向于最大关联性通常字面意义是最大关联,会话含义就是最佳关联 交际是否成功要看说话者与受话者是否达到最佳关联,看受话者是否识别出说话者的信息意图三、关联理论视角下身份仿拟行为的解读身份仿拟,作为一种模因行为,也是一种修辞行为,都是基于社会交际而构建的。
关联理论中认为普通的交际行为中,只有一个推理过程,也就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身份仿拟却与一般的交际行为不同,非常特殊,有着两个推理过程这两个推理过程包括仿体身份的明示―推理过程和本体身份的暗示―推理过程身份仿拟中的说话者首先通过使用仿体身份刺激受话者,仿体成为一种明示行为,把说话者的信息意图呈现给受话者,同时激活本体身份对受话者的暗示刺激,期待产生最佳关联受话者受到仿体身份的明示刺激后通过推理努力,又受到本体身份的暗示刺激,首先实现了本体身份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受到双重刺激后,受话者还要付出推理努力,识别说话者的信息意图,最终实现仿体身份的最佳关联性这样,话语交际的过程就完成了其中的两次推理需要依靠仿体身份中交际线索,帮助受话者实现仿体向本体的理解跨越以下是身份仿拟中两次特殊推理过程的详细论述一)首先是实现身份仿拟行为中本体认知的最大关联性说话者通过借助本体的外壳,通过仿体把信息意图显现给受话者,把真实的信息意图隐藏在仿体中,从而取得最大语境效果受话者首先通过说话者所用的仿体识别出本体受话者通过投入到仿体直接的明示刺激所产生的认知环境,去激活大脑原有信息,从而推理出本体所在接着受话者借助所识别的本体所产生的暗示刺激进行再一次推理出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
说话者在呈现仿体信息时,要尽量做到使受话者以最小的推理努力就能获得交际意向中的本体的认知效果,以实现本体的认知最大关联性,并且取得本体的认知最大语境效果如果仿体的明示刺激太弱,最终会导致交际失败二)营造最佳语境效果,实现身份仿拟行为中仿体认知和本体认知的最佳关联性关联性是指“命题和一个语境假设C1-Cn集合之间的关系仿体和本体本身都属于命题,会产生一系列语境假设和相应的语境效果,与哪些语境假设之间存在关联,可由它经推理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即:仿体→语境假设一(假设二、假设3……)→语境效果1(效果2、效果3……),或本体→语境假设一(假设二、假设3……)→语境效果1(效果2、效果3……)比如最近非常流行的一曲歌曲,名为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模仿,这是一种身份仿拟行为这种身份仿拟事件一时间能够风靡全球,从联合国秘书长潘先生到平民百姓处处同乐,与歌曲所表现出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有很大关系以此歌曲原型编排成的其它语言的身份仿拟事件的成功的前提在于有效地实现了仿体认知和本体认知的最大关联如果仿体认知和本体认知的的最佳关联性实现不了,受话者极有可能无法识别说话者的信息意图,交际失败,导致身份仿拟修辞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