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色谱学科的开创者与中国《色谱》之父(精品).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385830617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色谱学科的开创者与中国《色谱》之父——中国色谱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卢佩章院士介绍  在国内外色谱领域享受盛名的《色谱》杂志创办于1984年,其创始人正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科学家、中国色谱学科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卢佩章院士卢院士首开中国高效色谱研究之先河,在中国色谱领域“戎马一生”,毕生致力于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开展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我国色谱人才的培养、色谱研究基地的创建、色谱学科的对外合作及交流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研究篇·回首色谱人生路,荣获奖励无数  卢佩章院士于1925年10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籍福建永定卢院士生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少年时饱经忧患,1938年杭州沦陷,当时只有13岁的他眼看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家乡,无比愤恨,不得不随家流亡到重庆,并于1942年在重庆清华中学学习,从此开始了他在祖国大西南求知、求学的生涯  卢老先生的父亲卢公恒早年曾留学日本,一生厌恶官、商,受父亲影响,卢佩章院士从小就立志长大献身科学,走科技报国之路后来,他在边工作边自学的环境下,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在校期间又得到了汤腾汉教授、黄衡禄教授、李国镇教授的亲切教导,培养了他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1948年在同济大学毕业后,卢佩章先生留校任助教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卢先生怀着科技报国的热情,放弃了同济大学助教职位,奔赴百废待兴的东北,走进了当时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  当时,“色谱”对很多科学家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由于建国初期国家亟需完成从煤里制取石油这一国民经济急需的科研任务,卢佩章先生在承担了其中水煤气合成产品的分析任务后,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任务,并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在此项工作中,为了克服原始低温分馏方法分析速度慢、周期长的不足,卢佩章开始了色谱分析化学的研究,从此与“色谱”缘定今生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气相色谱研究还是空白的条件下,卢佩章先生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几百次的试验和摸索,终于在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使分析石油样品的速度由原来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不到1小时,而且所用样品量仅是原来的千分之一这项技术迅速在全国石油化工企业普及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1954年,卢先生首先把气—固色谱法的体积色谱成功用于水煤气合成产品的气体组分分析;1956年,卢先生领导开展气液色谱法取得成功,并用于石油产品分析;1957年,卢先生等成功研制出了“5701型色谱担体”,后又改进为“6201型硅藻土担体”,由大连红光化工厂生产。

        与此同时,卢佩章先生点燃了中国色谱学科研究的“星星之火”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先后开展了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刚刚30岁的卢佩章做了我国第一篇气相色谱研究的学术报告;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作为新中国的一项科学成果,卢佩章在前苏联第一次色谱分析报告会上做特邀学术讲演,这个报告被苏联人编撰到色谱学专著里,随后又被德国翻译发表 卢佩章先生的色谱研究,开创了中国科技界一门崭新学科,并和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我国国防事业的需要下,卢佩章先生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国防工业  6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专家撤走,我国制造原子弹最困难时期,卢佩章先生的科研小组在承担测定金属铀235和铀238同位素中气体杂质的科研课题后,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原子能工业应用的气相色谱研究,创建了固体中痕量气体的色谱分析,准确地测定出金属铀235和铀238这两种同位素气体杂质的含量,并从扩展到工厂实际出发,为设计新工艺流程提供了一套核原料中腐蚀气体的分析方法,保证了我国自己生产纯净的适于裂变的合格铀235,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63年,在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79号密闭舱气体分析的紧急科研任务中,卢佩章先生的科研小组深入现场调查和实验,克服重重困难,通过方法研究、仪器试制和现场反复考核,将色谱技术应用到潜艇密闭舱中,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用色谱仪,以迅速、连续净化密闭舱中的气体组分,确保潜艇人员在水下长期作业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  同期,为满足先进可靠运载火箭武器系统中制备高纯液氮燃料,卢佩章先生组建了超纯气体分析组,开始了长达20年的科学探索工作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上仅少数国家才能生产的新型吸附剂--分子筛,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吸附剂用做催化剂将有特殊性能,使我国先于国际上其它国家成功研制出脱氧分子筛105催化剂,并建立相应的测试方法这项工作为成功解决液氢制备的关键技术环节提供了帮助,满足了我国核工业、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对超纯气体的需要卢佩章先生的色谱研究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了挫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被关进“牛棚”,被当时的领导在报纸头版头条批判,尽管如此,卢先生依然意志坚强地坚持着对色谱科学的执着探索外面打枪打炮,室内灯光明亮”,为取得高浓氟气,卢先生曾和他的同事连续倒班一个多月,干得腿发软,吃的是大饼子加白菜萝卜,但也能产生这么大的干劲。

        在此时期,国际上刚刚开始高效液相色谱研究,卢先生开展了微粒型硅胶及其各种化学键合相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高效液相色谱柱,供应国内需求;在柱系统研究方面,卢先生改进了进样和检测系统,将色谱柱效能提高10倍,并在此基础上与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内的仪器厂合作成功研制出了“K—1型高效吸附型液相色谱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与西德合作研究的反相ODS毛细管柱中,柱效达到80万塔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影响柱效的是柱外效应,而非管壁效应;1978年,他领导发展了“柱色谱多元组分分离理论”,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色谱学科在改革改革开放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生命的春天卢佩章先生先后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色谱学科也被列为化物所四大重点科研方向之一在卢先生的推动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的“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迅速得到回复1984年,卢先生创办《色谱》杂志,中国的色谱工作者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期刊  1980年,卢佩章先生以他30年间在新中国分析化学领域,尤其是在开创色谱学科领域和利用先进的色谱分析分离技术应用到中国国防工业和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卢院士领导开展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色谱专家系统理论、技术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并在研究色谱峰型等规律基础上提出了选择色谱最佳操作条件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发展细管径高效液相色谱;在深入和系统地进行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卢院士又领导开发出气相和液相色谱定性、拟合定量和智能优化等专家系统及其软件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了我国老、中、青三代色谱人的汗水和智慧,能够帮助普通操作者完成平时需要科学家才能做到的复杂的色谱分离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课题才初步完成,这项工程先后荣获各种奖励20余项和“前苏联色谱学会茨维特奖”,并被誉为在色谱研究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  在此期间,卢院士还精心组织各种技术力量,先后研制成功了“1000系列气相智能色谱仪”和“2000系列液相智能色谱仪”  2007年6月5日,在中国大连举办的第30届国际毛细管色谱会议上,为表彰卢院士对于中国和世界毛细管色谱科学技术研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本次大会的开幕会议上,中国色谱之父卢佩章教授荣获Golay奖,卢教授是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的科学家”(注:中国色谱网译自《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原文为“At the opening session of the meeting Prof. Peizhang Lu,the father of Chromatography in china received the Marcel Golay Award.Prof. Lu is the first Chinese scientist to received tihs prestigious award”,作者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

      Golay奖项是国际毛细管学会为了纪念第一位发明毛细管色谱柱的Golay教授而设立,卢佩章院士是第30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卢佩章院士自1949年以来,投身科学半个世纪多,他参加的科研课题研究不计其数,在数十年的色谱研究生涯中,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编写出版的专著有《气相色谱法讲义》(1964)、《HPLC微粒填料》(1980)、《中德色谱报告会文集》(1983)、《色谱理论基础》(1989)、《高效液相色谱及其专家系统》(1992)、《气相色谱法》(1993)、《气相色谱的专家系统》(1994)等,并出版了《卢佩章选集》  多年来,卢院士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从1956年荣获第一届中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到2009年1月,他获得的各种科学奖达30多项,但他最看重的是党和中国国家给他的荣誉卢院士曾参加1977年10月中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81年第四次和1984年第五次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1999年9月18日,卢院士还参加了党和国家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庆功大会培养篇·肩负人才重任 色谱桃李满天下  “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培养,培养年轻人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卢佩章院士在他的回忆录《难忘的岁月·培养青年是历史的责任》中写道。

        卢佩章1949年9月来到大连大学科学研究院后,在张大煜院士的悉心培养下成长起来,并将色谱定为研究方向之一因此,卢先生一向将为祖国培养色谱人才视为己任  从20世纪50年代起,卢佩章先生就踏上了我国色谱人才的培养之路,在从事科研任务的同时,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色谱科研人员,其中张乐沣、周良模、林乐明曾担任过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室的主任或副主任,吴采樱曾任武汉大学化学系系主任  从1959年开始,卢佩章先生开始在全国举办第一届色谱学习班,培养了一批基层的色谱工作人员,其中许多学员后来在学术上均有贡献,不少人曾担任领导工作,特别是黄茂春先生已担任了广东师范大学校长、广东省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后,卢佩章先生重点转向研究生的培养作为我国第一批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导师,自1978年以来,卢院士先后为祖国培养了博士生12名、硕士生16名,其中7名现已是博士生导师,1名为研究室室主任,1名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副部长,1名曾担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这其中就包括22岁即到所和卢院士共同工作,后又协助他培养研究生并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张玉奎先生现如今,堪称我国色谱领域中坚力量的许国旺、邹汉法、梁鑫淼、关亚风、林炳承、张祥民、李彤等人皆为卢先生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

        目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色谱研究队伍已达到近200人,色谱仪超过300台,色质谱联用仪20余台,总价值约1亿人民币,已被公认为国际一流的色谱研究队伍和设备  在培养年轻一代的色谱人才时,卢院士不仅注重培养年轻人严谨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精神,更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意识卢佩章院士曾说过:“科学家应该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心,我不相信一个追求个人名利的人,能在科学上作出更大的贡献”交流篇· 与国外名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