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论-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doc
9页关于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论-工艺美术论文_工艺美术论文 ??一、回顾 ??1. 本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含「非平面印刷」成分的美国超文本文学作品(hypertext literature),非凡以一九九0年至九九年之间出现的超文本小说(hyperfiction)为主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明显例子包括动态文字或影像、超级链接设计(hyperlink)、互动书写(interactive writing)功能等这些新元素的加进,扩张了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催生了美学新向度 ??2.?对于超文本的概念源起、理论和实践(Bush 1945, Engelbart 1962, Nelson 1974, 1987?)、读写特性分析(Aarseth 1994, Bolter 1990, Kaplan 1994, Joyce 1995, Landow 1992, Moulthrop 1991a,),大约在一九九四、九五之间,也就是在WWW网络通讯协议成功之后并开始掀起流行之际,英美学界已累积相当完整的熟悉接续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应是超文本文学的阅读,以及超文本形式美学的讨论,然而较具深度的作品阅读论文并未几见。
其中乔伊思(Michael Joyce)九五年的《两种心思》(Of Two Minds)算是较早出现的经典碍于当时超文本作品数目未几,此书第二部分较切题的形式讨论,范围也仅限于些许使用简易超文本功能的早期作品,以及应用Storyspace这个非凡软件所写就的文章,形式美学理论已难以涵盖由超文本技术转化而来的创新技巧连多(George P. Landow)的《超文本》(Hypertext)九七年增订版提及较多不同形式范例,但讨论范围仍嫌不足九七年阿瑟斯的《制动文本》(Cybertext)将超文本视为制动文本的一款,因部分篇章为旧作合辑,在形式美学的讨论方面,或遗漏某些值得推敲的作品,或无法兼及最近出现的形式范例,为美中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形式整理或可视为补充其不足的尝试 ??二、互动文本摘要:数字「读写者」的出现 ??3. 文本嵌进互动设计(interactive design),所造就的表现形式,最能突显超文本文学之不同于平面印刷文学(print-based literature)互动设计如超级链接可创造多向阅读路径,而超级链接的媒介可以是简单的纯文字、具联想性的消息态影像,或一组互动游戏。
这样的互动设计造就了互动阅读行为,为讨论方便,不妨将这些作品回类为互动阅读文本 ??4.超文本创作时,另一个可能带来创新内涵的方向是让文字和图案相互激荡出「另一层意义」,或藉由文字图形化,呈现单一项媒材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个取向也不尽然发端于超文本文学,平面印刷中的具象诗,如e. e. cummings 的”r-p-o-p-h-e-s-s-a-g-r”(grasshopper),都可视为先行者具实验风格的漫画也有类似的尝试漫画家穆尔(Alan Moore)便非常重视纯文字和图案之间「另一层意义」的发掘在一次访问中,他称呼这层新意义为「言下之意」(”under-language”)摘要:「读者控制文字和图案,更重要的是,读者控制这两个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功能,那是连电影都无法做到的有一种「言下之意」的效果持续发挥功能,既不属于视觉,也非纯文字可达成,而是两者结合所产生的独殊效果」(Wiater 162-3) ??5.穆尔的「言下之意」出现于纯文字和图画之间的激荡,比较起来,超文本文学可使用的媒材种类更多,性质也不同,可选择的发挥空间相对地更宽广,媒材之间因「相互功能」而激发出来的「言下之意」种类也更丰富。
在美国超文本创作中,诗在这方面尝试的数目不小,超文本小说领域则比较少见{1}这或许是超文本小说大致仍以情节或叙事为轴心的缘故,相对地,尝试深度图文融合的作品比较少见,本文稍后将会提供几个例子 ??6.全新意境的创造之外,超文本能提供读者多重路径选择的事实,也催生了新型的多向阅读行为,同时给传统读者和作者的身分定义带来冲击依据乔伊思的看法,「晚期印刷时代的文本面貌(topography)已遭颠覆,阅读是依设计而进行的,因此文本所能呈现的多种可能,跟读者进行意义创造和故事组合的复杂程度相关」(Joyce 1995摘要: 11)电子多向文本的面貌是经过读者的路径挑选动作而产生,每次阅读所得的面貌仅是众多可能之一,未必和作者的原初布置相同简言之,「读者的选择构成文本目前的状态」,因此读者也同书写者一样,享有生产文本意义的权利或者干脆说「读者即书写者」(”reader-as-writer,” Joyce 1995摘要: 177) ??7.拥有路径选择权的读者便可视为书写者的说法,未必服人和在网络接龙故事中进行互动书写的读者比较起来,乔伊思的多向读者也仅是意义组合者,由于究竟没真正参和文本书写。
答应读者输进书写是比较非凡的超文本功能,所造就的文本不妨以互动书写文本名之,本文将讨论的网络接龙和「多人联机角色扮演游戏」(MUD, Multi-User Dungeons)均可回类于此项目之下这类作品对传统文本以及作者定义的冲击,愈甚于上述互动阅读文本这类作品的出现也同时宣告一种「新文学人」的诞生摘要:参和者既具读和写的身分,大可以「读写者」谓之这个新读者并非凭空创造出来,而是和超文本科技的进展习习相关「读者书写」(”Readers write,” Price and company,引自Moulthrop 1998a)正是当今网络(Web)的流行现象,留言板、讨论区中读者的参和自是不在话下,新奇例子如亚马逊书店,每一本书的专属网页都提供使用者评论空间,参酌使用者所输进的正负面书评,读者可能做出比较好的购买选择(Moulthrop 1998a)一言以蔽之,超文本含书写开放的成分,是由读者参和书写而共同形成的,因此,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建构起来的超文本,已不回属单一方,而是读写者的公物 ?三、纯文字超级链接摘要:重审超文本经典 ??8. 乔伊思的《下午,一则故事》(afternoon, a story)称得上是早期超文本小说经典。
八七年在计算器协会的第一届超文本会议(ACM Hypertext)正式发表,磁盘版于九0年由东门系统公司(Eastgate Systems)进行贸易发行当时网络阅读正萌芽,超文本概念的应用也大都限于一般信息文件之间的切换,尝试将超文本提升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形式在当时算是相当前卫的作法小说名家库佛(Robert Coover)九二年曾在《纽约时报》书评专栏撰文,以耸动的〈书之终结〉(“The End of Books”)为标题,赞誉这部作品是「超文本小说的祖师爷」(Coover 1992) ??9.历年来超文本学术探究引用这篇作品的次数相当频繁,不过这个经典地位近来备受质疑首先,在连多的超文本文学课堂上,学生反映这部小说的***读来「令人厌恶」,并有轻视女性的嫌疑{2};出手最重的批判应属九八年三月十五日网络版《纽约时报》书评评论者米勒(Laura Miller)乃《沙龙》(Salon)资深编辑,点名《下午》和《胜利花园》(Victory Garden),指称阅读这些作品像是漫无目标的游荡,由于相互连接的各「文页」(lexia or block)并没有重要性的差别,彼此之间的超级链接也没多大意义。
米勒进而宣称这样的阅读实在是毫无意义而且无聊透了,最后还质疑这类新型文学的远景米勒书评摆明挑战库佛〈书之终结〉和〈超文本小说〉(”Hyperfiction摘要: Novels for the Computer,” 1993)两篇短评所代表的乐观论点随后超文本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摩斯洛坡(Stuart Moulthrop),即《胜利花园》的作者,回应并驳斥米勒,指出《下午》和《胜利花园》的「阅读结果和开始一部分是由读者先前的阅读路径来决定的,因此所有的(超级链接)选择都非常重要」(Moulthrop 1998b) ??10.摩洛斯坡此次的回应很简短,不过他本人和学院同侪早已花了不少力气建构多向阅读美学,以因应这类新文本所带来的阅读冲击以连多的理论整理为例,他同意乔伊思的「终结」(closure)看法,以为读者进进「无头无尾」的多向文本,可随时终止阅读,而故事也随着终止,但更有意义的是,同一文页中的一个字可能在下次阅读时,带领读者进进另一地方(Landow 1997摘要: 192)连多阅读《下午》,如是观察摘要:在文页之间移动,读者经常碰到场景、叙述者、主题、时序等叫人困惑的变化,但有两件事会发生。
首先,读一会之后,读者会开始组织叙事次序,由于某些文页之间明显的有互补或敌对的形式关系接着把某页摆在某段顺序或路径上……,之后读者到达这样的境界摘要:最初接触的不协调和困惑都消失了,像是感到满足读者已到达,或说创造了──终结!(Landow 1997摘要: 193) ??11.这段个人的阅读经验报告,能否让习惯于线性阅读的米勒理解、接受,并激发她往重新培养类似的组织能力和欣赏美学,答案看来不太乐观但是假如除多路径之外,超文本又有更多较吸引人的阅读元素,阅读喜好的培养或许有可能持续下往,这点正是下文所提到新一代超文本作品的尝试 ??12.先不论《下午》的内容如何,所使用的阅读接口不甚理想该文以东门早期开发的Storyspace软件写成,字型相当粗糙,阅读版面的设计也无法配合屏幕尺寸大小,因此读来非常吃力作品每页底部有一连接钮,按下之后会出现多重路径选择一般超文本小说的多向故事可能是多重线性情节的集合体,也可能是一部非线性的故事拼贴,企图以散乱片断呈现另一种意涵,杰克森(Shelley Jackson)的《拼缀女孩》(Patchwork Girl)便是后一类难得的佳作{3}回头看《下午》,读起来既不像是多重线性情节的故事,亦不像是具有深层结构意义的零乱拼贴,倒像是把一则已写就的线性故事剪成片断,再胡乱安插成可接续的多向故事。
比如说,在第一、二页的情节里,两个角色正走向冬日的停车场,下页的多重选择里有一页却变成两人坐在室内喝咖啡,情节的跳跃叫人摸不着头绪,形式上也寻不着公道的解释 ??13.不同于《下午》将多重路径同一放在每页的文字之外,《胜利花园》网络版的超级链接直接穿插于文内,每页字行间都选定几个字句来标记超级链接,供读者自由选择直接跳页依超级链接所接续的网页读下往,大致可得到一条清楚的情节,之中掺杂些无需情节贯连的片断然而,众多超级链接之间所可能构成的阅读路线数目过于庞大,刚进门的读者可能不适应,也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股「漫无目标」的阅读感受 ??14.以出版经典选集著称文学界的诺顿公司(Norton),九七、九八年之交推出《美国后现代小说选集》(Postmodern American Fiction),著名后现代作家尽在搜罗之列比较令人意外的是,这本七百页的大部头竟也选进两篇超文本小说节选版,分别是乔伊思的《午后》及道格拉斯(J. Yellowlees Douglas)的〈我没说什么〉(”I Have Said Nothing”)纸本印刷如何刊登多向文本?原来书本连同网络密码一同出售,读者上网输进密码,便可开启这两篇由Storyspace版转译成网络版的作品。
??15.这两篇超文本小说的进选固然具有文学史意义,但若被视为超文本的范例,则有可议之处多向情节乃超文本小说亟欲开发的领域,这两篇作品的文页串连仅使用最原始的「纯文字连结」,和目前开发出来的大量超文本功能相较,想象力实在是贫乏到了极点,再加上多年来的滥用,「纯文字连结」早期的前卫形式实验色彩和新鲜感全然消失殆尽,怪不得有些读者难以接受这类单调表现形式的超文本作品(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