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各地名称来历.doc
11页长沙 来历长沙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长沙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传为281年(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则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当时“长沙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据孔晁注“王会篇”,谓“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长沙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等等,长沙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如果说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还有可能失实的话,还有一份最有权威的资料,1986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发掘的包山2号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2件有长沙之名,一为“长沙正”名“龚怿”,一为“长沙公之军”包山2号墓的时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以上资料证明,长沙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据《湘川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
所谓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长沙一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 第一,得名于长沙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又云长沙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这些说法适应于封建社会人们的认识和心理需要,故长沙得名的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 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长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长沙郡”的自注亦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来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原),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
长沙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长沙者,所谓万里长沙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如唐大历间长沙太守张谓著《长沙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又《路史》曰:“沙,为长沙;云阳,为茶陵又《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第四,得名于长形的沙洲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长约5000米,宽约100米,是一较有特色的地理景观关于水陆洲的出现,有不同的认识,过去人们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说:“晋惠帝永兴二年此洲生认为水陆洲是东晋才出现的但地质工作者在对长沙的地质结构作取样分析时,确认水陆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形成的一级阶地的典型地层,时代至少在1万年以上。
古代湘江水位较低,如1986年发掘的长沙县南土乇 遗址,与水陆洲南头相距不远,位置就在低于水陆洲的河滩上,遗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层亦为属第四纪全新世地层因此,水陆洲应早在东晋以前就已出现,可能由于水位的涨落,有时被洪水淹没 第五,得名于“蛮越”语“祭礼女神的地方”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在蛮越语中,“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长沙”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成语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语 以上数说,经过各时代文人学者的研讨,第一、二说逐渐被否定关于第一说,认为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理论的著作《吕氏春秋》中记录了轸宿和长沙子星,但该书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239年轸宿名称的出现也仅在公元前443年曾侯乙墓1件漆器上有二十八宿图和轸宿之名此外,根据二十八宿的部分星宿在《诗经》已有出现,可把其星宿营的出现定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但以上均晚于长沙一名出现的时间正如《善化县志》所说“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至于第二说,亦早有人提出质疑,明崇祯《长沙府志》云:“通志谓郡有万里沙祠,日方 (按:开始)于周威烈王之季,不可考矣。
又明《一统志》云:“在莱州府城东北三十,夹万岁两岸,沙长三百里,是祠在东莱,与长沙无与综合各方面关于“万里沙祠”并无关系,长沙是否在周威烈王时始有万里沙祠,不但连记述者都认为“不可考矣”,且周威烈王在位为公元前425年至前402年,距长沙一名出现的周成王时晚了600多年,恐怕即使有万里沙祠,也在长沙地名出现之后 第三说和第四说的依据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长沙的地物特征,不同的是前者偏重于个体,后者则偏重于群体沙质土是长沙的地质结构特点,长如米,白如雪也一定是很引人注目的,但形成长约5000米的沙洲则是更壮观的景物了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人们以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来命名地名,是古代地名产生的主要来源,这符合古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长沙地名,应是先民们根据长沙古代的自然环境特征而逐步确认,最后约定俗成,流传后世;理应“始于洪荒之世”,至西周时被确认 至于第五说,虽无定论,但亦可作为一家之言长沙地名的来源之多,正好说明了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 株洲来历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因湘江流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
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湘潭地名由来 “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说则更广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迄今2200余年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也有1250年了湘潭境内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衡阳来历衡阳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 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 也缘于“南岳独秀”的衡山,因地处衡山之阳(南)而得名。
邵阳位于东经111.4°,北纬27.2°,在湖南省中部,资、邵二水汇合处后汉析昭陵置昭阳县,因晋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昭字,改昭阳为邵阳县昔时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 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王莽篡汉,侯国除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以县治位于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阳之名由此而得民国26年(1937),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1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1951年冬,邵阳县治迁塘渡口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68年2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市)。
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1986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邵阳的别称,也叫橘城,是因雪峰山下资江两岸广大丘陵山区盛产雪峰蜜橘而得名邵阳是绵延数百公里雪峰山下资江岸边的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自春秋末至今依次叫做白公城,昭陵/昭阳,邵陵/邵阳,邵州/敏州,宝庆,邵阳等,其中“宝庆”一名自公元1225年南宋理宗登基称帝的宝庆元年肇始至1928年“宝庆”复改“邵阳”,前后沿革700余年,因此邵阳的古称也叫宝庆邵阳橘城曾经成功举办过好几届“中国邵阳雪峰蜜橘节”, 由于近年来雪峰蜜橘呈衰败之势,别称“橘城”也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常德地名由来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此名取材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和西汉毛氏《诗·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娄底来历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中游娄底”名称的由来与中国古代星象图有直接关系古代星书上说:天上的星星对映中华的版图,娄底这个地方依照星图,属于南方的娄、氏两星,因此而得名另有说法是:位于娄底市郊4公里处山峰从底部均匀上缩,尖端如削,远看就像一枝饱蘸翰墨的毛笔,故名“妙笔峰”。
山上古木参天,修竹拂云,泉韵清幽山麓有一石岩,名“豹谷洞”,每当残月西沉,东方露白之时,洞口白雾飘缈,恍若仙境,古人名为“豹洞晓雾”,为旧时娄底八景之一妙笔峰下神童湾,有一墓冢,墓碑耸立,青草萋萋,这就是宋代神童贺德英之墓可以确定史载宋代此地有一孩童名叫贺德英,7岁能作诗文,12岁参加神童试,宋理宗皇帝亲自监于宸殿,贺德英得第一名,获神童之称,因此娄底的前称叫做“神童湾”,前人登临此地,怀古幽思,多有题咏神童出名是因为天上28星宿之“娄”星和“氐”星照耀,因此神童湾又被称为“娄氐”,在通邮过程中,人们书写“氐”字很容易与“氏”字混淆,所以逐渐演变成“底”字,形成今日娄底的名称1977年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涟源地区,行署驻地为涟源的娄底镇,1982年12月更名为娄底地区,1999年1月改为地级娄底市,从此,娄底崛起湘中,辐射三湘,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娄底地区主要旅游景点和景区有波月洞、水府庙、罗盛教故居及纪念馆、陈天华故居、蔡和森纪念馆、曾国藩旧居和涟源湄江风景区等等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
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么变异频繁,它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