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长沙炼字艺术.pdf
3页《沁园春 .长沙》的炼字艺术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诗歌便是语言艺术中的极品诗歌的语言不仅是凝 练,而且要准确、生动、形象,具有艺术的美感为此,历代大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 “ 练字” 的佳话如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是一代诗圣杜甫炼字的终极追求;“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 是苦吟诗人卢延让呕心沥血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 泪流 ” 是贾岛 “ 推敲 ” 语言的至诚肺语;“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 更是欧阳修 “ 咬文嚼 字” 的无悔的执着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里,同样给我们树立了 “ 练字” 的经典范例 诗歌鉴赏的原则,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八字秘诀:“ 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说得 明白一点,就是:语言── 意象── 意境──情感常言说 “ 诗言志,词言情 ” 练字” 当以 “ 志”“情” 为中心,营造特定的意境,读者由此领悟作者的“ 志趣” 和“ 情趣 ” 为了便于理解《沁园春?长沙》的练字艺术及练字原则,我们有必要先知人论世 《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 年秋,即在毛泽东8 月 28 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 月 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主持农民运动之间。
这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 毛泽东,面对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怀着 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重游当年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写下了这 首作品《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也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 下面我们来分析诗人是怎样“ 练字” 的 一、“ 独立” 传神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 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杜甫《独立》诗云:“ 天机近 人事,独立万端忧 金圣叹《杜诗解》云:“ 操危虑深,故云 ,独立?”在忧国忧民的大 诗人杜甫眼里,担大任者当独立于天地之间,天机在即,否者,何以发问“ 怅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易?大过》: “ 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孔颖达疏: “ 君 子于哀难之时,不有畏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道永恒,人生苦短危难之际,能挽狂澜者,当挺身 而出想当年诸葛孔明“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是何等气魄?“ 独立 ” 显 现出诗人卓尔不群,激流永进,器宇轩昂,顶天立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那些“ 端坐 独钓 ” 洁身自好的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试想,要是辛弃疾再世的话,他该会发出 “ 生子当如毛泽东 ” 的感叹吧? 既突出形象又境界高远,非“ 独立” 莫属 二、“ 万”“百” 凸显豪放诗风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美感,具有包罗万物,大气 磅礴的气势 “ 万山” 极言视野之广阔,胸襟之豪迈,宇宙之大尽收眼底;“ 万类” 突出大 自然的物种繁多,色彩纷呈;“ 万户侯 ” 突出诗人傲视蝇营狗苟的军阀,以天下为己任 的凌云壮志 “ 百舸争流 ” 突出景象之壮观、竞争之激烈;“ 百侣 ” 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 多,气势之大 “ 万”“百” 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崇高美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 震撼,彰显诗人豁达的胸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 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他的风格例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 ?长征》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 ?雪》 “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埃 ” 《和郭沫若同志》“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渔家傲 ?反 第一次大围剿》 “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念奴娇 ?井冈山》 三、精选动词,形象入化从全词看, “ 立”“去”“看”“染”“争”“击”“翔”“竞”“问”“携”“指点 ”“激扬”“粪土”“遏” 等等动词的使用,无 疑使词的意象鲜明而灵动。
立” ,挺立,凸显诗人伟岸的身躯,大有天塌下来我来挡 的气魄; “ 去” 字耐人寻味,表面上看是写水流由高到低的运动规律,暗指旧世界将一 去不复返,革命的洪流将浩浩荡荡,荡涤一切污泥浊秽;“ 看” 字领起下文,使生机勃 勃的湘江秋景尽收眼底,一眼洞穿,“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 “ 染” 字写出 “ 层林” 在秋天颜色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过程,化静为动,更加突出色彩的艳 丽; “ 争” 字,给碧绿透明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的热烈场面; “ 击”“翔” 则运用 “ 移就” 手法,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雄鹰展 翅的矫健和在直视无碍的江水中鱼游的自由畅快,如果把“ 击”“翔” 换作“ 飞”“游” ,就表 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也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 竟” 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 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崇高赞美之情 问” 有力发千钧之势,是屈原笔下的“ 天问” ,一问 贯古今,天理,人理,天人合一,意在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携” 有“ 带领 ” 的 意思,彰显王者之风,领导本色,若是换了“ 随” 或“ 跟” ,则让我们感到作者“ 寂寂如众 人矣 ” !“ 指点” 再现王者之风,与后文“ 激扬 ”“粪土” 一气贯通,表现诗人以天下为己 任,痛陈时弊,规划将来,蔑视当时一心抢地盘,不顾人民死活的军阀权奸;“ 遏” 字 尽显诗人带领的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力量之大,气魄之雄! 除此之外,这首词的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准确到位。
寒秋 ” 之“ 寒” ,写出了季 节之凄清、冷瑟;“ 万山红遍 ” 之“ 红” 写出了景色之热烈、奔放;“ 透” 字力显江水之清 澈,与长天一色;“ 苍茫 ” 则写出了大地之广袤无垠,也写出了世界之广阔,宇宙之浩 瀚,情势之复杂,心事之重重 尽”“遍”“漫” 等副词,则写出了景色之深,范围之广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 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由此我们便知 “ 炼字 ” 的本质在于 “ 炼意” , 练意则为了 显志从前文所引用的成功的炼字来看,他们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 就是使 “ 意” ──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 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 意” 具有感染人的力 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