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度重庆市检验员考试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docx
31页2024年度重庆市检验员考试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在实际检测中,以下哪些做法是可取的() A. 环境温度低影响到喷灌的正常喷射时,可将其放到温水中加热 B. 用完的喷灌应该在底部开个洞,释放内部物质后再予以丢弃 C. 在有些情况下,可以采取轻微的敲击、振动等措施,以促使渗透剂的充分渗入 D. 以上全是 试题答案:D 2、按照质量指标数据的性质分类,抽样检验分为() A. 计数值检验,计量值检验 B. 随机抽检,有意抽检 C. 一次抽样检验,多次抽样检验 D. 调整型抽检,非调整型抽检 试题答案:A 3、JB/T4730标准要求,观察显示痕迹应在显像剂施加后()分钟内进行 A. 10,20 B. 5,15 C. 7,60 D. 15,30 试题答案:C 4、在量具点检中发现百分表的校对样块碰伤时,该() A. 使用砂纸将碰伤部位磨平继续使用 B.只要不影响校对,则将就使用 C. 送计量室更换新样块并在点检表上注明 D. 悄悄与别的检验员更换 试题答案:C 5、下列选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A. 检测过程中的抽样人数不能少于2人,一人取样,一人核对 B. 检测过程中的抽样人数不能少于2人,一人取样,一人记录 C. 检测过程中的抽样人数不能少于3人,一人取样,一人核对,一人记录 D.检测过程中的抽样人数没有具体要求 试题答案:A 6、对有余高的焊缝作斜平行扫查探测焊缝横向缺陷时,应() A.保持灵敏度不变 B. 适当提高灵敏度 C. 增加大K值探头探测 D. 以上B和C 试题答案:B 7、制造计量器具的单位,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取得()。
A. 生产许可证 B. 计量器具准产证 C. 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试题答案:C 8、下列哪项说法正确() A. 变异系数反映的是样本数据的相对波动状况 B. 变异系数小,标准偏差亦小 C. 标准偏差小,变异系数亦小 D. 标准偏差小,样本数据的相对波动性就小 试题答案:A 9、检验报告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标识中的CNAS是指() A. 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实施的自愿性实验室认可活动 B. 国家认监委或省级质监部门的计量认证 C. 国家认监委或省级质监部门对依法授权或依法设置的检验机构准予其承担法定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认可活动审查认可 D.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 试题答案:A 10、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焊接完成后()小时后才能探伤 A. 24小时 B. 48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 试题答案:A 11、氯化物检查法相应使用的仪器是() A. 纳氏比色管(50ml) B. 称量瓶 C. 纳氏比色管(25ml) D. 溴化汞试纸 试题答案:A 12、DL/T820-2002标准规定,遇有哪种情况时,应对仪器和探头系统进行复核() A. 校准后的探头、耦合剂和仪器调节旋钮发生改变时 B. 开路电压波动或者检测者怀疑灵敏度有变化时 C. 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以及工作结束时 D. 以上都是 试题答案:D 13、原始记录包含下列信息()。
A. 报告编号 B. 检验标准 C. 样品状态 D. 使用仪器名称和编号 E. 以上都是 试题答案:E 14、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A)总是() A. 大于0 B. 小于0 C. 等于0 D. 在0与1之间 试题答案:C 15、下列哪一项不可以作为省级监督抽查的判定依据() A.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B. 已备案的企业标准 C. 许可证或强制性认证的产品检验细则 D.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E. 企业质量承诺 F. 供销技术合同 试题答案:F 16、测定杂质含量时,如果在规定的仪器精度和试验方法下没有检测出数据,可按如下方式()报出结果 A. 0 B. 无 C. 小于指标 D. 未检出(标注检出限) 试题答案:D 17、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第(八)项的要求,各单位档案机构要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并按有关规定管理、提供利用和移交各级国家档案馆要积极接收各类(),把这些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 A. 民生档案 B. 会计档案 C. 科技档案 D. 人事档案 试题答案:A 18、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是() A. 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效益 B. 统一规范要求,便于统一管理 C. 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试题答案:A 19、表示10的词头符号是()。
A. M B. g C. m D. G 试题答案:D 20、渗透探伤中,裂纹显示一般为() A.连续的直线状或锯齿状显示 B. 圆形显示 C. 笔直的、单条实线显示 D. 不规则的圆孔形或长孔形显示 试题答案:A 21、我们使用的千分尺的精度是() A. 0.02mm B. 0.1mm C. 0.01mm D. 0.001mm 试题答案:C 22、在检验依据对临界数值的修约未做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如对临界数值修约将改变判定结论,应采用() A. 全数值比较法 B. 修约到与标准值相同的小数位数 C. 修约到与标准值相同的有效位数 D. 修约到比标准值多一位小数 试题答案:A 23、JB/T4730标准规定,电磁轭的提升力至少()校验一次 A. 一个月 B. 三个月 C. 六个月 D. 1年 试题答案:C 24、检验机构出现下列()行为是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责令改正 A. 出具不实检验结果,造成损失的 B. 擅自租赁或借用他人检测设备 C.出具虚假数据 D. 伪造检验结果 试题答案:B 25、做控制图之前须先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通常,我们要求GR&RB() A. 不大于20% B. 不大于10% C.小于15% D. 小于30% 试题答案:B 26、加严检验属于()抽样方案 A. 调整型 B. 非调整型 C. 计量型 D. 计件型 试题答案:A 27、下列哪种方法有助于磁粉显示的解释() A. 使用放大镜 B. 复制显示磁痕 C.在显示形成过程中观察显示形成 D. 以上都是 试题答案:D 28、对重要的检测项目岗位应配置()人。
A. 专 B. 2 C. 3 D. 4 试题答案:B 、在产品检验中,大多数情况采用抽样检验,其原因在于() 72A. 破坏性检验不可能对全部产品都做检验 B. 对连续性物体或粉块混合物,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进行 C. 由于检验量太大,耗费人力、物力过大,也不可能 D. 抽样检验能准确无误的反映产品的质量 试题答案:A,B,C 29、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引起伪缺陷显示() A. 过分的清洗 B. 渗透探伤时工件或渗透剂太冷 C. 显像剂施加不当 D. 工件表面沾有棉绒或污垢 试题答案:D 30、审查认可是指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承担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检验任务和承担其他标准实施()任务的检验机构的检测能力以及质量体系进行的审查 A. 委托检验 B. 监督检验 C. 仲裁检验 D. 质量鉴定 试题答案:B 31、DL/T821-2002规定,底片有效评定范围内的黑度为() A. X射线应在1.5-3.5范围内,γ射线应在1.8-3.5范围内 B. X射线应在1.5-3.5范围内,γ射线应在2.0-3.5范围内 3.0范围内,γ射线应在2.0-4.0范围内 C. X射线应在1.5-D. X射线应在1.5-3.0范围内,γ射线应在1.8-3.5范围内 试题答案:A 32、加严检验属于()抽样方案 A. 调整型 B. 非调整型 C. 计量型 D.计件型 试题答案:A 33、采用非荧光检测工件时,对磁痕的观察环境应为() A. 黑光灯下 B. 一定强度的可见光下 C. 荧光下 D. 暗室 试题答案:B 34、我国于()建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
A. 1985年 B. 1995年 C. 2000年 D. 2008年 试题答案:A 35、底片定影后需在流动的清水中冲洗,一般为15-20分钟,不得超过(),以防乳剂膜泡涨和粘附污物 A. 25分钟 B. 30分钟 C. 35分钟 D. 40分钟 试题答案:B 36、下列关于渗透检测用试块的叙述哪一条是正确的() A. 着色渗透检测用的试块可以用于荧光渗透检测 B. 荧光渗透检测用的试块可以用于着色渗透检测 C.试块有阻塞时可继续使用 D. 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 试题答案:D 37、在实际相同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 A. 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 粗大误差 D. 相对误差 试题答案:B 38、以下哪些内容可以不需在原始记录上记录,() A. 样品名称和编号 B. 样品状态 C. 抽样地点 D. 检验地点 试题答案:C 39、平板射线照相时,下面四种关于象质计摆放的叙述,唯一正确的位置是() A. 近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并应靠近胶片端头; B.近射源一侧的工件表面,金属丝垂直焊缝,并位于工件中部; C. 近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并应处在有效照相范围一端的焊缝上,金属丝垂直于焊缝,细丝在外; D. 近射源一侧有效照相范围一端的焊缝上,金属丝垂直于焊缝,细丝在外。
试题答案:D 40、平板射线照相时,下面四种关于象质计摆放的叙述,唯一正确的位置是() A. 近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并应靠近胶片端头; B. 近射源一侧的工件表面,金属丝垂直焊缝,并位于工件中部; C. 近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并应处在有效照相范围一端的焊缝上,金属丝垂直于焊缝,细丝在外; D. 近射源一侧有效照相范围一端的焊缝上,金属丝垂直于焊缝,细丝在外 试题答案:D 41、制定《产品质量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