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空间现代传承—记波特曼上海商城.doc
4页传统空间的现代传承——记波特曼上海商城摘要摘要 通过对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波特曼作品上海商城的调研解读,发掘其人文主义生态观和城市传统空间继承的核心设计观,并思考其设计思想对我们当今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关关键词键词 当代建筑作品 传统空间类型 继承约翰··波特曼(John Portman)是美国晚期现代派建筑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事务 所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商业设计公司约翰··波特曼在亚特兰大设 计的著名的桃树广场旅馆(The Westin Peachtree Plaza Hotel,1976)遵循了波特曼事务 所(JPA)在本土设计的两大原则:对“城市”效应的关切,和对“人”的感官和心理需求 的重视与满足[1]同时,对地方文脉的尊重和承袭也是 JPA 的重要设计原则波特曼的成 功不仅是其设计了一系列大胆而新颖的单体建筑,同时创造了大量的整体式优秀的城市空 间上海商城(1990)是波特曼事务所在上海最主要的建成案例,对上海当代的都市空间 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商城位于南京西路,与上海展览中心沿同一中轴线南北相望,是一个集酒店、办公、图 1 波特曼上海商城 涉外公寓、零售商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
三座塔楼以中轴线上的 48 层的波特曼丽嘉酒 店为中心围合中央八层的办公裙房,东西两侧为 34 层公寓,并在南京西路主入口上方设置1000 座剧场,沿街面和二层则为小型零售商业和餐厅[2]波特曼将高层建筑群对称集中布 局的手法起源于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Renaissance Center,Detroit,1976)的十字形平面 配置,而在上海商城中第一次将高层塔楼以三面围合的内院形态进行集中布置,通过内向 的体量和鲜明的色彩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觉中心(图 1) 上海商城虽为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项目,但其在视觉和心理上的主体空间却是一个功能 用途含糊,空间界定模糊的半室 内入口中庭(图 2) 四层高的中 庭空间由巨大的朱红立柱撑起, 面向南京西路一侧完全开敞,仅 设两个供车辆进出的拱门:其中 心区域的自动扶梯和螺旋楼梯通 向剧场、商业空间和办公区域, 外围是一个通向酒店大堂的回旋 车形空间,在车型空间边缘结合 三座塔楼的入口布置了接纳人流 的步行空间和景观要素这一入 口中庭带有明显的“并置”特征: 车水马龙穿行回绕于简化的斗拱 之间;变形的罗马券门置于图案 化的庑殿门套之内;螺旋楼梯包 裹着湖石驳岸的水池植栽;明暗交织的精品商店隐向冷峻 图 2 上海 商城中庭 厚重的台基雕栏......设计师一方面竭力使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向变得真实,一方面想 呈现的是在全球化的初期美国当代的大众文化元素。
波特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入口中庭的开放性和吸引力,而非建筑体量的高大鲜明, 也体现了波特曼一贯坚持的面向“大众”和“城市”的立场其实,在创造空间环境方面, 我国历史悠久的庭园建筑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自隋唐以来,庭园建筑与琴棋书画成 为人们生活的点缀,无论是大户府邸还是民间住宅,都喜好辟出一庭院,院中多以水石竹 等选景,手法灵活多样,造型千姿百态,可谓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将 庭院作为建筑内与外的中间领域的设计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里就具有的,也称为“门 堂之制” 这与波特曼所倡导的“共享空间”给人们带来的丰富的空间环境是共通的,总之 建筑渗透出一些中国建筑的传统手法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深刻揭示了空间与实体的关系,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据说,波特曼的“共享 空间”受了莱特的建筑哲学的启发,而莱特又是受了老子的思想影响2)莱特认为建筑 的实质不是它的墙、屋顶、装饰等,而是这些围合的可供人使用的空间这与老子的哲学 在根本上是符合的人自生活在人工环境后,便与自然有了一种分隔, “共享空间”是外界 环境和室内空间的一个过渡。
上海商城的“共享空间”既是该建筑的门面,又是空间序列 的核心,成为人活动的中心,这与我国的“门堂之制”的庭院空间设计思想是一致的 上海商城“中西并置”的入口中庭提供了一种被波特曼称之为“看”与“被看”的富有 趣味的体验方式,被他称为“人看人” (people watching people) 不仅只有现代西方人才 有人想看人的好奇心,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也是很欣赏“人看人”的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 岱有篇著名散文《西湖七月半》 ,开头就写到“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 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作者把游人分为五类,而一一看之,并在下文做了详细的描述看来赏月这一行为并不止于人和月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人和人的关系1)人 和人的互看还可以在很多游春的诗赋中体现,在古人眼里,最重要、最富有生气的观赏对 象往往不在于风景,而是景中的其他游人在这点上,与波特曼所创建的共享空间的初衷 是一致的,他认为那种人们走上走下来来往往,人看人的场面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上海商城的平面吸取了中国传统宫殿平面中轴对称的特点当人们离开城市街道而步入 宽敞的广场中庭时,那朱红色的柱子、与传统有神似关系的柱头,还有拱门、栏杆、门套 的应用等,都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联想,体现北京皇城的建筑文化。
在商城的室 内设计方面,也把中国古代艺术融入其中,如那座贴金的假山,即有传统园林的意味,也 符合现代酒店大堂的气派传统的中国建筑表现了人们对与自然相协调,与之共存的理想 与追求中庭共享空间就是将自然融入建筑的表现,既有移步换景的中国园林文化,又有 西方园林的现代感建筑的文脉在此得到了继承与延续,但同时现代主义特征又突破传统 延伸到未来,成为了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与中国传统空间类 型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但上海商城还是只能称 为有“中国味的西方建 筑” [3],原因有以下 几方面:中国建筑讲究 含蓄、层层叠进,而商 城建筑是开门见山,从 马路上直接进入内部空 间的 (图 3)中国建筑 有轴有路,但只体现在 外部景观上,而商城 “山”字型的建筑有很 强烈的轴线关系,但总 体空间是弱化明确轴线对 图 2 上海商城沿南京路立面 位的中国建筑讲究小中见大,曲径通幽,应用到商场这样的大尺度空间是不一样的我 认为,中国传统空间的现代化,很难用一句话表达商城多功能剧场的舞台口的大圆口, 带有很浓的符号意味,尺度缩小了,却与大大夸张了的斗拱元素并列一起,利用色彩上的 呼应,形成奇特的和谐场景,中西文化的融合显得非常自然,这也体现了波特曼创造的中 国化的空间设计。
当代是一个设计潮流巨变的年代,我们的建筑师也在大量地吸收来自西方的理论,新颖 奇特的建筑让我们眼前一亮,然而在形式背后,我们更要借鉴的是设计内在的东西新的 形势怎样回应文脉,中西方文化如何有效接轨都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建筑 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波特曼认为:建 筑设计其实就是对于一个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即某一地域文化本质的反映,建筑的发 展要以继承与延续特定的历史文脉为前提 就快结束一天的调研活动,正要离开的时候,在波特曼上海商城大堂里看到一对很美丽 的青年进行婚礼活动黑色礼服、白色婚纱,新人在色彩斑琅的波特曼庭院内摆弄着各种 姿势,镁光灯闪烁的大厅内,充满着一种人与建筑灵魂融合共鸣的至善至美的气氛......注释:注释:[1] John Portman The architect as developer,New York McGraw-Hill,1976.[2]石铁矛,李志明编著《约翰··波特曼》 ,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3]纵话横说—波特曼作品-上海商城, 《时代建筑》 ,199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陶友松. 运斤堂札记 .新建筑,1986.(2)蒋桂泉.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刍议 .南京工学院硕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