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初探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渗透的生态德育.doc
4页初探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渗透的生态德育摘要: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已成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专家称之为生态德育生物教学大纲将生态德育列为课程目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列为社会公德范畴,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优势,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是当前生物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教材中有生态资料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具有良好生态道德意识和意志的一代青少年关键词:生态德育 生物教育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从人与 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立人类的历史过程中,把科技、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充分内涵,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恶化生态德育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从小学起,学生一直都是在“爱护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等零碎而又模糊的生态德育熏陶下成长,系统接受生态德育还没有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形成制度,同时传统德育上有很多弊端,如在德育内容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德育定位于政治教育范畴,既忽略对智、体、美、劳诸育中包含的德育资源的开发,也排斥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相关科学的有效介入.在德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
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有时甚至自觉不自觉在将学校和教师置于与学生和整个环境对立的位置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现,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再加上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地球,这个昔日人类温馨的家园,如今已是创伤累累,不堪重负因此,如何唤起人们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是当务之急中学生物新课程指导意见在态度观念方面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进行观念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环境保护意识、生态伦理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
同时《纲要》中强调:“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是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体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环境保护这一公德规范要求我们不仅着眼于当前发展,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有节制地利用资源,把发展限制在自然承受力的范围之内,为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近几年,特别是受过十几年教育大学生残害动物园黑熊事件,更是发人深思,如何使学生树立起一切自然存在的生物都有按照生态常规持续生存的权利观,以及不仅对他人、社会、也对包括其它生命形式自然承担责任的义务观专家指出:新形势下生态道德教育已不容回避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才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类有权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但也义务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破环自然生态的行为然而,尽管环境科学日益发达,环境立法日趋完善,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有法不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目前公认的生态危机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就当前我国生态保护而言,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之所以成效差,关键是人的环保意识淡薄, 如何尽快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有些专家提出了“大国际”意识,重点是改善生态环境,使生存环境步入良性循环,专家认为:中国来自生态危机方面的安全隐患,远远超过来自国外敌对势力的安全隐患,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在原先的高中生物课程中,基础知识与技能占了74%,自主创造为3%,搜集利用信息2%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却忽略了周围的人与事,忽略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不懂自己的行为会有哪些后果,成为了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在他们的意识里,唯我独尊,自私等都是最平常不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流通的普及,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不断涌现,要求现代学生不仅要学会课堂知识,还要走出课堂,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而这些要求其实就是生态德育的具体体现。
生态德育的培养要在课堂中体现,课外实施相配合才能更好体现因此在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编写中,充分体现了这思路《新教材》中体现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具有重要意义《新教材》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普通生物学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广泛联系实际,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使之有机地融入整个知识系统中,这既有利于学生用实际问题巩固对生物学的学习,又有利于用生物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是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实际的一门基础科学,如“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生长素知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工程产业、环境滥测与保护等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知识是一门实践科学和应用科学,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物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新教材》选取和组织了营养与保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注重自身和人类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环保意识《新教材》注重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脑科学研究、生物工程产业、“克隆”技术等新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自觉关注媒体中有关生物学的报导,并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提高,使自身发展融入时代发展的进程之中《新教材》注重突出当代生物学科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课题而对这些内容的落实,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探索,往往不是依靠个人的奋斗,而是依赖团队协作精神这在《新教材》的一些研究性课题的探索中,可让学生亲身感受,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新教材》在原教材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选取和安排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这一章内容中,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优势,以及我国政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同时指出我国和世界上在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严峻形势,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公民意识,形成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关注全人类生存环境的胸怀,树立人一自然一社会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面为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态德育相关知识教学参考表教材章节内容关于生态环境知识生态德育渗透情感培养教材关于生态环境知识渗透拓展生态环境知识结论生态学方面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第一章实验观察细胞质流动珍惜生命增加爱护植物情感树立科学人生观第二章细胞癌变细胞癌变致癌因子与环境污染不乱扔废电池,不使用含氟利昂电器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第三章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重要意义植树、绿化环境扩大绿化面积保护好臭氧层增强环保意识植物对水分吸收利用保护水资源合理灌溉节约用水增强环保意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吸收矿质元素水污染有害离子随食物链进入生物休防治环境污染增强环保意识第六章人类遗传病与优生遗传病对人类危害环境污染发病率高避免遗传病遗传爱惜人类生存环境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适者生存保护环境树立科学人生观种群和生物群落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变化可持续发展倡导生态文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鱼类捕捞量,预测害虫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第八章生态系统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南极企鹅体内有DDT禁止使用有害物质增强环保意识草原生态系统过度放牧草原沙漠化合理利用保护草原忧患意识研究能量流动意义能量多级利用节省能源树立良好行为规范生态系统稳定性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倡导生态文明生态农业简介低投入获高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增强环保意识第九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价值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珍惜和保护资源树立科学价值观我国野生资源面临威胁生态平衡破坏拯救野生资源忧患意识野生生物资源减少原因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物种人与自然平等观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对生物不利的影响酸雨、农药有害金属的危害监测大气污染忧患意识环境与人体健康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防治环境污染培养良好行为准则环境污染防治提倡绿色食品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世界环境日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树立科学价值观我国防治环境污染对策增强法制观念保护环境培养道德新风尚总之,《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有的虽然未在字里行间作正面阐述,但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在亲自实践中去感受,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明确新世纪青年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挖掘生态德育的相关思想,渗透“生态德育”的教学,定能培养出一批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支持并自觉执行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案的新一代接班人参考文献:1、徐夏敏 《生态德育研究》、 2、王伟平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德育》4。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