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训三 心脏与血管检查.ppt
97页诊断学实训,医学院2014.8,实训三 心脏及血管检查,一.实训目的与要求,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在心脏检查中的应用,并能准确的叩出心界 2.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3.掌握听诊内容,辨别第一心音、第二心音、收缩期和舒张期 4.掌握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5.掌握血管的检查方法二.实训用物,听诊器、硬听尺、棉毯、血压计、心肺听诊仪,三、实训内容与方法,心脏检查 血管检查,心脏检查 视 诊,心前区外形 正常: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及凹陷异常:① 隆起: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② 饱满: 大量心包积液,心尖搏动:,概念: 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胸 壁对应部位,使局部肋间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 位置: 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 范围: 直径为2.0 --2.5cm心尖搏动改变:,1、 位置改变:A 、生理因素:体位: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右侧卧位向右移1.0-2.5cm;,,体型:矮胖型--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可达第4肋间; 瘦长型--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下移达第6肋间B、病理因素:,1) 心 脏 疾 病:左 室 增 大: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 室 增 大: 心尖搏动向左移位,但不向下移位左右室增大: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右 位 心: 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2) 胸腹部疾病:,向健侧移位: 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 向患侧移位: 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心尖搏动向患侧移位 腹 部 疾 病: 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心尖搏动位置上移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变化:,A、生理情况:胸壁增厚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减弱,范围也减小胸壁薄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强范围也较大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尖搏动可增强B、病理情况:,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左室肥大,甲亢、发热、贫血 心尖搏动减弱: 心肌病变,心包、胸腔积液或积气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心尖搏动内陷,三、心前区异常搏动,1、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 见于肺动脉高压2、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 见于右室肥大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弓瘤4、剑突下搏动:可见于右室肥大或腹主动脉搏动,触 诊,心脏触诊方法:检查者常用右手,以全手掌、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触诊查震颤常用手掌尺侧,查心尖搏动常用2-4指指腹心脏触诊内容:,一、心尖搏动:触诊较视诊更准确方法、部位抬举性心尖搏动(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二、震颤:,概 念:震颤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又称猫喘 产生机制: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异常通道使血流产生漩涡,振动心壁或血管壁传至胸 壁所致。
震颤强弱与病变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压力阶差呈正比震颤的分类:,1.收缩期震颤: 出现在收缩期,随心尖 搏动而出现者2.舒张期震颤: 出现在舒张期,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者3.连续性震颤: 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时 期 部 位 常 见 疾 病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 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室间隔缺损心尖区 二尖瓣关闭不全舒张期 心尖区 二尖瓣狭窄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动脉导管未闭,,,,三、心包摩擦感,是心包炎时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到的一种粗糙摩擦感其发生机制:炎症时,心包膜纤维蛋白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搏动时,脏、壁两层心包相互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触诊特点: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期均能触知,收缩期更明显,坐位前倾和呼气末更易触及随心包腔内渗液增多,摩擦感消失叩诊检查 Percussion,目 的,判断心脏大小及形态 确定其在胸腔内的位置 根据心浊音界大小、形态和位置推测心脏及心外影响因素。
心脏解剖,心脏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第5~8胸椎前方,两侧及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下方有膈,上方为连至心脏的大血管,约2/3在身体中线左侧,1/3在右侧心脏的长轴与中线呈45度角,右房、右室大部分在前,左房、左室大部分在后心脏与肺脏相互重叠关系示意图,,,心脏绝对浊音界和相对浊音界,,心脏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准备 叩诊方法 叩诊顺序及要领 正常心脏浊音界 心界各部分组成 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准 备,仪表端庄,态度和蔼; 做好解释,取得合作,要有爱伤意识 必要时准备笔和测量尺; 嘱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解开上衣,暴露心前区叩诊方法,医生相对而坐(或站其右侧),采用间接叩诊法 卧位时,板指与肋间平行;坐位时,与心缘平行 叩诊力度适当,用力均匀 叩诊顺序为由外向内,自上而下叩诊顺序及要领,叩诊心右界,从右锁骨中线肝浊音界的上一肋间开始,由外向内,依次按肋间上移至第2肋间 叩诊心左界,从左侧第2肋间开始,由外向内依次叩到第5、6肋间(也可按2、3、4、5肋间顺序) 仔细辨认每一肋间叩诊音的变化,当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做标记 用测量尺按顺序准确测量每一肋间所做标记到前正中线的厘米数。
录像,,右界(cm) 肋间 左界(cm)2~3 Ⅱ 2~32~3 Ⅲ 3.5~4.53~4 Ⅳ 5~6Ⅴ 7~9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的距离是8~10cm,,,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心浊音界各部分组成,,,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脏因素 心外因素 1.胸部疾病2.腹部情况,心脏因素,1.左心室增大:靴形心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故又称主动脉型心2.右心室增大:轻度增大时,仅心脏绝对浊音界增大;显著增大时,相对浊音界向两侧增大3.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梨形心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又称二尖瓣形心4.主动脉扩张及升主动脉瘤:心底部(第1、2肋间)浊音区增宽5.双心室增大:心界向两侧扩大,呈球形心,又称普大型心,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重症心肌炎、全心衰竭6.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扩大,心浊音界外形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坐位时呈三角形(烧瓶心),卧位时,近似球形听 诊,听诊顺序:心尖部 肺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三尖瓣区。
听诊内容 心率 心律 心音 额外心音 杂音 心包摩擦音,1. 心率,正常:成人心率 60—l00次/min,多数心率 70一80次/min,儿童多在 100 次/min以上异常: 心动过速——成人心率超过100次/min,婴儿心率超过150次/min,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min正常心律:正常成人心律规整窦性心律不齐 一般无临床意义2.心律 (cardiac rhythm),心律失常:,过早搏动: 听诊特点:在规则心跳基础上提前出现一次心 跳,其后有—较长间歇(代偿间歇) 分 类:房性、室性、交界性 临床意义:可见于正常人与器质性心脏病,,听诊特点:1、心跳节律不一2、心音强弱不一3、心率脉率不一(脉搏短绌 pulse deficit),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临床意义:常见于: 二尖瓣狭窄冠心病甲亢,3、心音,正常心音有4个 :第1心音(S1) 第2心音(S2)第3心音(S3) 第4心音(S4),S1 S1产生机制:,出现在心室等容收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Ø心室收缩,二、三尖瓣突然关闭Ø室壁和大血管壁的振动Ø半月瓣的开放 Ø心室肌收缩,S1听诊特点:,心尖部听诊最清楚 音调较低(55—58Hz),性质较钝 历时较长(持续约0.1s) 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S2 S2产生机制:,出现在心室等容舒张期,标志心室舒张开始Ø 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Ø 大血管壁振动Ø 房室瓣的开放Ø 心室肌的舒张和乳头肌、腱索振动,S2听诊特点:,心底部听诊最清楚音调较高(62Hz),性质较S1清脆历时较短(0.08s)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S2有两个主要成分,即A2和P2正常青年人 P2 > A2正常中年人 P2 = A2正常老年人 P2 < A2,S1和S2的鉴别,鉴 别 点 S1 S2 最响部位 心尖区 心底部 声音强度 响 弱 S1和S2间距离 较短 较长 与心尖搏动关系 一致 不一致,,,,S3,产生机制:出现在心室快速充盈期,心室快速充盈,振动室壁。
听诊特点:心尖部及其内上方听诊较清晰S2之后0.12一0.18s音调低(<50Hz) 、强度弱,持续时间短(0.04s)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清晰,S4,产生机理:出现在舒张晚期, 与心房收缩有关 听诊特点:出现在心尖部及其内侧在S1之前约0.1s低调沉浊,4、心音改变,包括强度、性质改变、心音分裂等三种 强度改变: S1强度改变 影响因素:心室充盈与瓣膜状况心室收缩力与收缩速率等S1增强:1、 二尖瓣狭窄:左室充盈减少,二尖瓣位置低垂,收缩时间缩短,左室内压上升迅速,二尖瓣关闭振动较大2、心室收缩力加强及心动过速 (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S1减弱:1 . 二尖瓣关闭不全2 . 心室肌受损,2) S2强度改变:,影响因素——主、肺动脉内压力半月瓣的完整性和弹性,心音性质改变,钟摆律 类似于胎儿心音,又称胎心律 主要见于心肌严重受损,如急性心肌梗塞、重症心肌炎、克山病5.额外心音,舒张期额外心音:舒张期奔马律:概念: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理性S3或S4与原有的S1、S2组成的节律,在心率>100次/min时,极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种类:按出现时间的早晚,可分为早期、晚期中期三种舒张早期奔马律,产生机制:由病理性S3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又称S3奔马律。
舒张期心室负荷 过重,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 产生振动所致,也称室性奔马律(ventricula gallop)听诊特点:心尖部最清晰出现在S2后音调较低、强度较弱;左室奔马律呼气末明显,S3与舒张早期奔马律的鉴别,生理性 S3 舒张早期奔马律 背景: 健康人 器质性心脏病 心率:100次/min 特点:距S2较近, 距S2较远声音较低 声音较响,,,,临床意义,反映左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功能严重障碍 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等,6.心脏杂音,概 念:是指心音之外的持续时间较长,性质特异的声音. 产生机制:各种原因使血流由层流变为湍流(骚动血流),进而形成旋涡(vortices),撞击心壁、瓣膜、腱索或大血管壁使之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1)血流速度加快,> 72cm/s时 2) 瓣膜口狭窄:器质性狭窄如MS、AS、PS等;相对性狭窄见于心室腔或主、肺动脉根部扩大引起的瓣膜口相对狭窄 3) 瓣膜口关闭不全:器质性关闭不全如MI、AI等相对性关闭不全如左室大引起的MI、右室大引起的TI等。
4) 异常通道: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5) 心腔内飘浮物:由于乳头肌或腱索裂,断端在心腔内摆动干扰血流,产旋涡而引起杂音 6) 血管腔扩大或狭窄:血液流入扩张狭窄部位时发生漩涡,产生杂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