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ppt
53页《序言》 解 读1内容提要• 历史背景• 《序言》主要内容• 学习体会2一、历史背景(一)写作和发表时间1. 写作时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为 他在1858年11月至1859年1月写成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序言;2. 发表时间: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3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立场的转变和 学术研究的发展 4.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批判吸收(二)时代背景一、历史背景4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3)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开始爆发(1825年,英国)52.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英国256万人,法国173万人) (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工人阶级出现大量的失业工人; 工人的平均工资相对下降)1848年欧洲工人运动 6(3)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的斗争逐步发展首先,工人破坏机器;其次,工人开展要求提高 工资的经济斗争;最后,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 争,如“三大工人运动”。
(4)工人斗争的经验“三大工人运动” 先后失败,失败的根源在 于,没有一个坚强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没有 一个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 是适应于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来创立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73.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立场转变和学术 研究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立场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都出身于富裕 家庭,马克思的父亲是德国著 名的大律师,恩格斯的父亲是 一个资本家,他们两人都先后 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出身,投身 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实现了 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 转变8(2)马克思、恩格斯学术研究的发展马克思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始是学法律的,后来发 现当时的法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于是转变研究 方向,学习和研究欧洲古典哲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 位大学毕业后,他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由于发生 了林木盗窃案,他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状况,1843 年至1857年,马克思潜心研究了15年的政治经济学, 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没有读过大学,但 投身于工人斗争,关心工人疾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 ,也得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相同的结论9亚当.斯密的最大功绩是创立市场经济理论;大卫.李 嘉图的最大功绩是创立劳动价值理论。
但是,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 ,他们又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 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的可能性其原因是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运用唯心史观看 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和唯心史 观,吸收了他们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运用唯 物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4.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批判吸收101. 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精辟的说明,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下了经典的定义;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 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2. 这篇《序言》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正式诞生, 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三)写作意义一、历史背景11二、基本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情况和部分的写作计划2.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重点) 3.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1-2自然段第7自然段3-6自然段12基本内容(一)、《序言》的写作情况(P96-1)“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 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 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 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13基本内容1.马克思他考察的对象是“资产阶级经济制度”, 是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制度 2.这种考察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和 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顺序进行的其中前 三项考察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阶级的生活条件 “三大阶级”——也应当看成:马克思的那个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就是工人、土地所有者 和资本家 14基本内容(二)、《序言》的部分写作计划P96-2“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 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 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 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 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15基本内容1.第二段所说的“总的导言”,是指马克思为他当 时计划写的庞大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写的总的《导言》2.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法 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商品→货币→ 资本)通过理解生产的社会性质,看到生产之中人与人的关系 16基本内容P96-2“我把已经起 草好的一篇总的导 言压下了,因为仔 细想来,我觉得预 先说出正要证明的 结论总是有妨害的 ,读者如果真想跟 着我走,就要下定 决心,从个别上升 到一般。
不过在这 里倒不妨谈一下我 自己研究政治经济 学的经过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的态度:他 认为“预先说出需要证明的结论是有 害的”--然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人的 一种习惯--教条主义我们学习马克 思主义,要的只是它的结论,至于这 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往往并不关心 而在马克思看来,结论并不重要相 反,论证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理论联 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 于实践 17基本内容(三)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经济原因(三件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 讨论 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 同《莱茵报》展开的公开论战 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马克思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丝毫没有退却,而是知难而进恰恰是这 三件难事,成了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 18基本内容政治原因:这就是他谈到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 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 斯一贯认为,英国的经济(现实)和经济学(理论) 、法国的政治(现实)和政治学(理论)、德国的哲 学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文明形态,但三个国家都带有 片面性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融合当时整个人类文明 的优秀成果,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注: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指当时法国的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 19基本内容(四)《序言》结论 第四段是整个《序言》中最重要的一段,也是马克思主义 著作中引用率最高的段落之一 它可以看成两个部分:《序言》第四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20基本内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 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 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 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 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 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 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 稿时加的 (四)《序言》结论 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部分21基本内容P97-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结果”可以概括为:“法的关 系 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 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 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 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 剖 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注:法的关系是指政治上层建筑,“市民社会”是指资本 主义经济基础22基本内容• 几个概念国家的形式 人类精神 的一般发展 市民社会 物质的 生活关系 法的 关系 几个 概念指上层建筑 (不再赘述 )23“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 它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 解。
国家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 上层建筑的特殊表现黑格尔的上述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为他是从“绝对精 神”出发来看待一切的,而整个宇宙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展 开,也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国家和法等,仅 仅是绝对精神展开的一些环节注:所谓绝对精神,是指一种理论化的上帝24“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的概念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糟粕,把政治 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 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内核,阐述了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25“物质的生活关系”概念 注意以下 几个环节:生 活 生活关系物质的生活关系所谓“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在马克思的 语境中,“生活”指“人的生命活动” ,“生 活关系”实际上是指人与人的交往,马克思哲 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一般而言,马克思 和恩格斯所说的“生活”,本身就是指个人的 生活因为“生活关系”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关 系正如生活指“人的生命活动”包括多个层 面一样,交往关系也包括多个层面,其中,物 质层面是最基础的层面,所以马克思才把“物 质的生活关系”独列出来。
它指的就是人与人 的物质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26“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是前面所说的“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 这里的“市民社会”可以用“经济基础”的概念代替, 国家和法的形式则可以用“上层建筑”概念代替经济 基础”指“物质的生活关系”,正如上层建筑指“法的关 系和国家形式(关系)”一样由此就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他不是把“法的 关系”和“国家的形式”看作是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而 是把它们看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而这种特殊的 “精神现象”根植于物质生产关系,换句话说,国家、法 等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7基本内容(四)《序言》的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 部分(1).阐述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 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 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 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 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28基本内容(2).阐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 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 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 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 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9基本内容(3).阐述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 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无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 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 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30P97-4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 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总的结果”并不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理论的一个简 要概括,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 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研究对象并不是 整个人类历史,而仅仅是资本主义历史31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 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 P97-4“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