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doc
54页诗词鉴赏诗词鉴赏 4343 题题【之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宋]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注】凌波仙子:即洛神山矾: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也可以染黄 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1)这首词写出了水仙花的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哪些感情?(5 分)(2)这首诗在写作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 (1)特点:姿态轻盈,香气氤氲,素洁高雅感情:对水仙花的喜爱和赞美, (特 点 3 分,感情 2 分) (2)①比喻把水仙花比作凌波仙子,好像是有微明的月光下轻盈漫步写出了 水仙花姿态之美颔联问是谁人招来了让人断肠的精魂,种成了水仙花来寄托 愁思这是大胆的想象颈联说水仙花倾国倾城,只有山矾和梅花能够和它相 提并论以山矾与梅花之美衬托水仙花 (每种手法 2 分)【心夷详解】 从题目看,黄庭坚写这首诗,是因为王充道送来了五十支水仙花可知,黄庭坚一 定喜欢水仙花,不然,王氏不至于这样做那么,此诗一定会描写水仙花,并对水仙花 进行赞美,从而表达喜爱之情。
第一句中的“凌波仙子”指的是洛神本知识点学生应该知道曹操的儿子曹植曾 写了一篇《洛神赋》 ,很出名其中有名句:“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 ”意思是,她身体轻盈快捷如同飞凫,飘忽游移就像神灵,在水波上行走,罗袜 溅起的水沫如同轻尘这几句是写洛神姿态轻盈迅捷的黄庭坚本诗是写水仙花,当然 就是以洛神为喻,赞颂水仙姿态之美第二句“水上轻盈” ,既承前写洛神的姿态,又 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水仙花是养在清水里的,它婷婷出于水面,就像洛神婷婷舞于水 面一样两者有相似之处所谓“微月” ,就是新月,就是眉月,因其月光较淡 “步微 月”是指淡淡的月光下,洛神在水波上漫步首联以洛神比水仙花,一方面以洛神之美 貌暗示水仙花之清丽,另一方面以洛神姿态之轻盈写水仙花姿态之美观不过,洛神在 水面上是活动着的,而水仙花其实是不动的这个比喻有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然而, 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大概是作者欣赏水仙花时,看得出了神,产生了幻觉,在他的眼前,水仙花幻化成了洛神 颔联别出心裁第三句问“是谁招此断肠魂” ,第四句说“种作寒花寄愁绝” 意思 是,水仙花的前身是让人极度悲伤的魂灵,不知被谁抓住,种在水里,长成了水仙花, 让它在寒冷时节开放,借以寄托无边的哀愁。
把灵魂种到水里,还让它长成水仙花,这 乃是大胆的想象,非一般人所能道出其实,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借水仙花来抒发伤悲之 情,也不是说水仙花最适合借来寄托伤悲之情而是说,水仙花太美了,它能够给人以 极大的心灵震撼,能给人的感情带来强大的冲击力也就是说,诗人这样写,无非是说 水仙花让自己感到震撼 颈联的“含香” ,突出水仙花香气浓郁的特点;“体素”表现水仙花洁白高雅的特 点 “倾城”是说美到极到山矾原名郑花,又名七里香,早春开花,花洁白,有浓香, 恰与水仙相似山矾是弟梅是兄,把山矾、梅与水仙并在一起,就是要以山矾和梅花之 美衬托水仙这是正衬不过,黄庭坚这混账小子,先把水仙比成美女,接着又用“弟” 与“兄”与之并提,真是大煞风景泥巴做成的男人,怎么与清水做成的女儿相提并论? 黄庭坚这样写,也许是故意出奇,企图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咳咳,真小家子气 尾联更是出人意表 “坐对真成被花恼” ,初看很可能被认为因花而懊恼其实,黄 庭坚再浑,也不至于傻到先褒后贬,自相矛盾他是在说水仙花太好了,以至于心都被 它撩拨乱了一种花,无论是让人高兴到极点,还是让人伤感到极点,都说明这花太过 动人心魄水仙花也不例外这正好照应了前边的“断肠魂”和“寄愁绝” 。
当诗人的 心被它撩乱,便禁不住起来,走出门外,不觉粲然一笑,浩瀚奔流的大江顿时映入眼帘 这就是最后一句的意思这里的雄浑壮阔景象,与前面的纤细柔弱的景象,一个是壮美, 一个是秀美,两都竟然因为“出门一笑”和谐地剪接在一起,实在令人惊奇 总的来说,黄庭坚这首诗称得上好诗,我以为之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路 [宋]邹浩 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岭南途中作者因敢于直谏先后被放逐两次 (1)首句将“赤路”比作“龙蛇” ,那么下面三句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赤路如龙蛇”这 一特点的?(6 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个性品质?(5 分)【答案】 (1) “不知几千丈”以龙蛇的长度写“赤路”绵长 “出没山水间”以龙蛇的出没不定写“赤路”的曲折 “一下复一上”以龙蛇的上下低昂写“赤路”的起伏 (每点 2 分) (2)托物言志展现了诗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个性本诗借路的绵长曲折起 伏,突出了所行之路的难行,最后又以与之同俯仰,表明自己甘愿走在这样的路上,暗 示出不敢随俗俯仰的傲骨英风 (指出“托物言志”2 分,指出个性并加以解说,3 分)【心夷详解】 这是咏物诗,结合注释,可以明白,这首诗一定是写于被贬谪的路上。
一个正直的 人在被贬谪的路上,咏自己眼前的路,无疑会写出路的特点,并通过咏路抒发自己的感 情这种感情又一定与他的被贬有关,与它的个性有关这种借写物来表现其思想感表 的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赤路” ,一定是前往岭南的路,之所以叫赤路,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南方炎热, 赤日如火;二是南方多红土 “龙蛇”是喻体,龙蛇有何特点,赤路就有何特点 “不知 几千丈”是说龙蛇之长的,龙蛇如何长达几千丈,则太大了这里还有夸张的意味本 体是赤路,则这一句突出的是路途之长出没山水间,是说龙蛇在一会儿现身,一会儿 入水以之喻路,是说路一会儿能看见,一会儿看不见是说赤路屈曲延伸,忽隐忽现 一下复一下,是说龙蛇一会儿位置高,一会儿位置低,自然是说赤路或高或低,上下起 伏一连三句,写出了赤路的三个特点第五句的“伊”是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没有 实在意义 “予独何为”是个问题,意思是,我一个人在做什么呢?末句作了回答:与 之同俯仰之,代路俯仰,低头和抬头本句的字面意思是,随着路势的起伏,自己 也一高一低地走其内在含意,结合注释也可以弄得清楚:与贬谪路同俯仰,表明诗人 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这样的诗句就能表现诗人那么犯颜直谏的勇气,对于 国家的耿耿忠心。
之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 花 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这首诗是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洞,指《桃花源记》中 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1)请赏析“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 (6 分)(2) “石矶西畔问渔船” ,一个“问”字,奇妙无穷,请简要分析 (5 分)【答案】 (1)①本句写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隔着云烟忽隐忽现它描绘出幽深而神密的境界②它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飞桥静,野烟动,使 画面有动有静,生动形象,如在目前③“隔”字把飞桥和野烟结合成一个艺术整体, 表现了飞桥时隐时现的特点 (释句 2 分,动静结合 2 分,赏析“隔”字 2 分 ) (2)①从结构上说, “问”字引出了诗歌的后两句,后两句正是所问内容②从内 容上说, “问”字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③从表达效果上说,它使 诗人与诗中所绘环境融为一体,使这幅山水画中有了人的活动,更显生活气息 (第一 点 1 分,后两点各 2 分 )【心夷详解】 题目“桃花溪” ,只三字就给人许多美感,让人心旷神怡由此三字,凡读过《桃 花源记》者,都应该回忆起陶公的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
那种美,非独亲历者能感到,读书者亦能感同身受,陶陶然醉于其中 题目与注释告诉我们,这首诗一定要写景,这景一定与桃花和溪水有关这首诗一 定会抒情,这情一定与桃花源有关,与隐居有关 第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 ,太棒了它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宝库里最富有表现力的 诗句之一首先,它描绘了一幅如同仙境般的动感画面这不是一般诗句所能比拟 “隐隐”写出飞桥的若隐若现,忽隐忽现飞桥,凌空横跨之桥也,一个“飞”字,写 出桥的凌空之势,让人只看到桥身,看不到桥下正好呼应了下面的“隔野烟” 野烟, 乃山中云气云气缭绕,忽浓忽淡,忽少忽多,把个飞桥映衬得如有如无,如真如幻 桥的静的,雾是动的,桥是青的,雾是白的桥是有形的,雾是变幻无方的这两者结 合在一起,就不是一般的静态的画面,而是一幅动感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其次, 它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不是一般诗歌所能比拟一座飞桥,飞桥在哪里?当然 在山中,当在溪上,当然在溪的上游不然它何能出现?不然它何以能飞?不然又怎么 与桃花溪相关?野烟,还要隐隐地隔飞桥,当然是时浓时淡,有时有无的除却山中雾 气,何物能够如此?所以读到此句,我们就不仅仅是看到飞桥,看到野烟,我们还能看 到它们的背景,高山野谷,山谷中雾气蒸腾,树木葱茏,都与飞桥一样若隐若现。
桥下 溪水潺潺,雪白的浪花溅向两岸两岸桃花缤纷,花光如颊……试问,哪首诗的哪一句 能够像这一句这样逗起人的无限遐想? 因为第一句表现力太强,所以多说了几句 第二句“石矶西畔问渔船” ,同样精彩石矶,就是水边突出的巨大石头它和渔 船都让人联想到桃花溪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的眼前定然出现这样的画面: 溪边怪石嶙峋,水波在石边轻轻摇荡,也许有小鱼儿在石边嬉戏溪水在缓缓流尚,上 面浮着片片桃花,而渔船,正悄然向岸边靠来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人走了来,向着渔 船上的人发问了一个“问”字,把诗人形象拉进了诗中,使读者不能看到美妙的山光 水色,还看到人的活动 “渔船”在这里当然代指渔人诗人问渔人,问的是什么?是 后两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整天地随着流水飘荡,那么, 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呢?这一发问,显得诗人有点呆傻,因为这渔人已然不是《桃 花源记》中提到的渔人,而且,即使是那个渔人,他也找不到桃花源了然而,我们又 不能说诗人呆傻,因为他只不过是用这种问题,表达自己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对那种自由自在、从容不迫生活的向往明知道对方不知道,却还要发问,真有点病急乱投医 的味道,显示了他希望获得答案的迫切心情。
之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徵 招 [南宋]姜夔 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 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 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 幼舆高志水葓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注】一丘:隐士隐居之地 (1)下阕在写作上技巧上有何特色?结合下阕词句作简要分析 (6 分)(2)这首词中作者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5 分)【答案】 (1)①比喻,将剡上山峦比作女子的发髻②拟人, “似怨”赋予剡中山以人的情 态运用谢幼舆的典故,表达隐居的志向④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这 样的景中寄寓了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无法如愿隐居的无奈和伤感 (2)①时光流逝的伤感 “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即表达此意②倦于漂泊之 感 “客途今倦矣”就是直抒此情③对山林的喜爱 “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 情味”对此作了表达④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从“也孤负、幼舆高志”可以看出⑤心 愿难以达成的无奈和伤感从下片末句可以看出心夷详解】 “徵招”是词牌名,与词本身内容无关在此忽略不计 “潮回”即退潮 “却”的意思是“再” , “却过”即再次经过。
“居士”指隐居不仕 的人或文人雅士,在此应是前者,代指诗人自己其实他并非居士,以此自称,表示愿 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