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2000字.docx
9页归园田居教学设计2000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体会陶渊明诗歌的朴素、自然之美;感受、品味诗人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人生境遇,解读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透过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深远的意境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联系诗人人生境遇及性格志趣,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2.理解“樊笼”等意象的隐喻内涵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及高一学年学生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交流、学习古诗文的能力,陶渊明的诗比较通俗易懂,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多样化引导点拨,力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教学方法:预习、诵读、自学、点拨、交流研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MP3背景配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老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该诗,思考:这首诗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同桌交流,表达自己看法。
明确:归隐田园,亲自耕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板书诗题、作者,引出作者及诗作相关背景)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这是第一首三.初读、感知诗意1.学生自读全诗,疏通关键字音羁( jī)鸟 守拙(zhuō) 荫(yìn) 暧暧(ɑì) 樊(fán)笼2.指名学生诵读全诗,其余人听读留疑明确:全诗感情基调喜悦、平和、宁静,因此朗诵时速度要较慢,语调宜平,读出诗人陶醉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3.学生质疑、交流诵读的优点与不足,集体品诵四.再读、品评诗境(一)画面美1.诗中的哪些景象体现了典型的田园特征?学生诵读,查找明确:开荒、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鸡鸣??2.这些景象营造出的画面能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思考,自主发表见解例如:淳朴、自由、清净、优美、闲适??(二)意境美1.诗人尽情渲染田园风光的优美、闲适,你认为有怎样的用意?讨论、明确: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寄托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2.诗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明确态度?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三)语言美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么清新、优美的一副田园生活画卷,令我们留恋,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诗人的语言特色,那么你觉得它的语言究竟美在何处?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本诗语言的看法明确:陶诗的语言看似平淡,却极尽简洁朴素、生动含蓄的特点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副恬静、质朴的田园风光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就像一杯茶,细细去品,愈久弥香五、拓展研讨1.诗的结尾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樊笼”、“自然”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发言,鼓励个性化见解,言之成理即可引导:“樊笼”不只是对官场生活的一个简单比喻,这个牢笼不仅是外部的,而且是内心的;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的所以面对牢笼不是砸烂,也不是逃脱,而是超越,自己解放自己自然”也不只是优美的乡村环境,也是恢复自我本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六.小结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真正的解放是人的心灵的解放感谢陶渊明,他用最朴素又最高深的思考,为我们当今的每一个正在寻求自由的人上了生动精彩的一课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图画美 淡泊名利意境美 恬静(环境)语言美 追求自由教学反思:陶诗的内容通俗易懂,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从本科的具体操作来看,学生的主要困难在理解“樊笼”、“自然”等意象的深层内涵上,高中阶段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达到与作者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第二篇:教育部参赛_归园田居_成淑琴(附图)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2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