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手观后感苑1000字.docx
7页推手观后感苑1000字 《推手》观后感对外汉语专业 苑贺芬 20140328108《推手》这部电影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为主线,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这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影片刚开始,矛盾立即出现:美国媳妇和她的中国老公公如何相处?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协调?这一主题被慢慢扩展:年迈的父亲出于无奈离家出走,满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盘子为生;与酒店老板发生冲突,使出太极拳功夫坚决不走,捍卫自己仅存的尊严直到再次被儿子接回家,父亲才说出那些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故事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直到朱父亲与陈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请对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终结,主题被进一步深化完整影片故事清楚明白,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同时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很能打动人心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
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等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同时又没有落入俗套的区分“好人”、“坏人”,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那种文化看完《推手》这不电影,我个人认为虽然故事简单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文化差异、年龄代沟、国家观念、人与人的隔阂??甚至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不能轻松微笑着表示:这些早已不是问题我们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多的工资、更好的生活,于是,我们也依然要面对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种种矛盾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推手》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
第二篇:观《推手》有感 2600字观《推手》有感常娟 10070330129 华东师范大学07级心理系师范班《推手》是李安导演早期的作品,在上英语听力课的时候无意中听到英语老师介绍了《推手》中的一些片断,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寻找影片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推手讲述的是北京太极拳朱师傅刚退休不久移民美国和儿子朱晓生生活的故事朱老是一直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移民美国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和一直在美国环境中长大的美国媳妇生活中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加上语言的不通,儿子有时的不理解,从而产生了寂寞之感李安导演通过生活中的许多小片段,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那个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人是青年人的天堂,是老年人的坟墓,富裕的物质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
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融合了许多中西文化,反应了中西文化中对人对事的差异,同时片中朱先生和他媳妇之间的相处之道,也为朱晓生既为儿子也为丈夫的那种处理方式,也给我很大的反响我将通过这部电影中的一些小片段来加以描述片段一: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一个孝子必须承担老人老年的生活,照顾其生活起居,将老人放在一边甚至是让老人一个人住,都是不孝的表现,在我看来,老人到了老年的时候,由于其许多的生理指标都下降,不能很好的一个人生活,而且老人在逐渐的衰老,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来自精神上的压力需要亲人的帮助来减轻,所以在我认为和老人一起生活是必须的然而在西方,老人是不和亲人生活在一起的,独立自主是他们的真理,他们会定期去看父母,但绝对不会和老人一起生活在同一房间里,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于是当朱老移民到美国之后,美国媳妇在不能很好的和公公相处的时候,媳妇产生了让公公单独出去住的想法,但是儿子朱晓生是不会同意,在他的传统观念里,这是不孝的,于是夫妻之间也产生了矛盾。
这个矛盾最终由于朱老的迷路而爆发在朱老出去游玩的时候,由于语言不同等因素,他迷路了,而儿子朱晓生对父亲的担心使他失去了理解,他认为是妻子对公公的不理解和不关心,导致了父亲的离家出走,于是他非常生气,大发雷霆,将家里的东西全部摔烂了片段二:中国的吃文化也十分的丰富,和美国的吃文化相比也存在着十分大的差异,《推手》中有许多的片段是讲吃的首先是媳妇和朱老两人一起吃饭的场景朱老吃的是蔬菜和肉的结合,而在喜欢的盘子里面只有饼干,蔬菜等素食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吃讲究荤素的搭配,阴阳结合,而美国人特别是女生特别喜欢素食,在他们看来这是绿色食品,有助于营养,而荤食肉食都不是十分健康的,从他们吃饭的餐具来看也体现了吃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筷子是比较差用的餐具,才在西方式不用筷子的,他们的餐具时刀、叉等第二个场景是媳妇和公公一起做饭的场景,这也体现中西吃文化差异中国做菜喜欢“炒”,强调油盐酱醋的搭配,在锅中将其完美的融合,从而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而美国的做菜方式却不同他们喜欢“蒸、烤”,所以他们离不开烤箱,微波炉等东西他们的食物比较的清淡,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没有什么味道的第三个场景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这个场景更是体现了吃文化的差异。
朱老他有段这样的话:这地球上有一种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猪鸡是显性的,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不足这反应了中国的传统吃文化中强调荤素的搭配,合理的分配每一种食物片段三:中西方对待小孩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一直都强调父母的地位,孩子必须听长辈的,长辈的经验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小孩不能和大人讲条件,而美国对待小孩的方式却不一样,在他们的观念中,小孩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权利,凡事都是讲条件的电影中有个场景是这样的,孙子要看电视,媳妇就说必须喝完奶才能看电视,才朱老却说了,这美国教育小孩竟讲条件,这小孩饭都不能好好吃,还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吗?在朱老认为,不能依着小孩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吃饭的时候只能吃饭不能讲条件去做另外的事情在中国,不能让小孩子接触暴力电影,和电视剧等,认为这是会影响小孩的成长,可能会导致他们攻击性的增长,所以朱老对孙子看暴力电影提出了不满但是由于媳妇对中国传统太极文化的误解,认为公公朱老这个武术大师是暴力的代表,无权评论暴力电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传宗接代的,延续香火的思想,但是美国人却不能理解,所以当朱老在孙子洗完澡偷看他时,媳妇生气了,觉得很不可思议,认为爷爷怎么可以做这种荒诞的事情,其实这只是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片段四:移民到美国的朱老是寂寞的,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狭窄的,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国老人的孤独寂寞当儿子晓生问朱老,在家过的怎么样的时候,他们之间有段话,朱老对借的录像带,台湾节目,香港武打片的评价都是“难看”,他还有段话是这样描述的:想学点英文吧也没劲,回去嘛更没劲,一切都没劲这短短的一句话表现了朱老心中的空虚与寂寞,他在美国寻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回家没有亲人的陪伴,他每次都以吸烟沉默老表达他心中的那份寂寥,但是没人明白,后来最终导致他的离家出走《推手》揭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如移民之后老人的生活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忽视老人心中的孤寂,只是想更多的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却忘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虽然现在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是人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还是非常的少,所以这种跨国婚姻也会产生许多的家庭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给人们以思考,特别是年轻人,希望他们以后在对待这些矛盾时能够更成熟的处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