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业发展战略研究.doc
19页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报告种植业管理司(2010年11月)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改革开放特别是《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种业快速发展,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种业发展已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前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我国种业发展的历程及成效我国种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与当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思路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实行“四自一辅”(集体生产单位自繁、自选、自留、自用种子,国家进行必要的良种调剂),“一五”期末的良种覆盖率为52%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实行“四化一供(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在这一阶段,实行行政、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仍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八五”末期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0%,商品种子仅占30%第三阶段,1992年我部提出了实行科研、推广、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种子产业的发展思路;1995年我部组织实施种子工程,通过加强种子科研和生产加工的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颁布实施,为多元市场主体进入种业提供了法律保障;2006年后,重点是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至2008年,2300多家国有种子企业全部与所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脱钩,为营造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创造了条件虽然,我国多元主体进入种业市场还不足10年,但近年来种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40%,良种的有效供应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品种水平显著提升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搜集保存了39.2万份资源,为育种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九五”以来,国家利用种子工程建设了26种作物100个育种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创制了1万多份具有应用价值的育种材料,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专项和36种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研发能力十年来,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近1500个,授权新品种保护2595 件,新品种更新更换了2-3次,良种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二)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升近十多年,我部在粮食主产区和西北、西南、华南制种优势区建设相对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58个,推动商品种子繁育生产能力由100亿斤提升到160亿斤,商品种子供应率由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全部实现了精选加工、包装和标牌销售,小麦由农民自留种发展到60%的商品供种,使小麦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推广5500多万亩,占转基因棉花总面积的93%,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成功选育和大面积推广,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积累了经验三)种子质量有新的提高在着力加强供种能力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种子质量监管,连年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加大市场抽检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种子质量明显提高据我部2009年对139多家大中型种子企业“两杂”种子质量抽查,杂交玉米种子合格率为90%,杂交水稻种子合格率为98%,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3个和12个百分点由于种子质量的提高,近年来种子质量案件大为减少,供种质量安全总体得到了保证四)种业实力显著提升随着种子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种子企业产权呈现多元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近两年有26家种子企业获得国家级审定的杂交玉米品种,占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总数量的47%,有11家种子企业获得国家级水稻品种审定,占当年国家级水稻品种审定数量的14%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100多亿元,其中,隆平高科的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德农种业的玉米种子销售量已占全国玉米市场份额的9%。
种子市场价值从2001年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五)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以2000年出台《种子法》为起点,我部按照《种子法》的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17项配套规章,逐步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审定、新品种保护、生产经营许可、生产经营档案、标签真实性、种子检疫、转基因安全管理等基本法律制度,同时全国25个省(区、市)制定了种子地方性法规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治种和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六)管理体制初步理顺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种业政企分开,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建设截至2008年底,2339个隶属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国有种子企业全部实现了政企脱钩,其中有4万多人(占60%)得到妥善安置90%以上涉农市县建立了种子管理机构,全国种子管理机构达到2500多个种子管理体制的改革彻底打破了地方保护,改变了执法不公的状况,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大做强种子企业创造了条件同时健全完善了种子管理体系,全面行使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职能,强化了种子市场监管二、当前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品种同质化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但受资源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技术路线单一、方法落后,以及育种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影响,多数作物育种创新能力不强,品种抗逆性弱、商品品质不高、同质化严重,缺乏像先玉335这样优势明显的品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品种选育水平相比,我国的品种选育水平要落后20-30年据专家反映,我国60%以上的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都是通用资源,很难育出像美国先锋公司“先玉335”这样的优势品种造成品种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少的原因:我国88%的农作物杂交品种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美国90%以上的商业化育种由企业承担而在我国科研教学单位又存在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一是基础性研究薄弱目前80%左右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到商业化育种等应用研究,而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技术创新以及常规作物育种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二是商业化育种集成度低目前品种研发的项目资源、材料资源和人才资源过于分散,品种研发多以课题组式的育种方式,在育种效率和效果上难以与国外大企业工厂化、团队式的育种方式相比。
三是评价体系不科学现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导向是,科学研究主要以品种审定、发表论文为目的承担的科研任务多少、审定品种的数量以及发表论文的质与量直接与职称评定等待遇挂钩,导致科研工作者热衷于“短、平、快”,导致品种“多、乱、杂”,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少四是成果转化机制不公平科研单位利用公共财政投资选育出品种后,自己办企业经营,或是将品种转让给一家甚至多家企业这种成果转化方式使企业获得品种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持续发展五是产学研脱节《种子法》实施以来,少部分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开始商业化品种选育,但由于现阶段公共投入导向、资源条件共享等政策、机制不健全,企业在获得育种优势资源和国家投资、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公共财政投入科研单位搞商业化育种,和企业育种进行不公平竞争,产生挤出效应,影响了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同时,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也没有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六是科研办企业有缺陷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调查,目前全国400多家科研院所注册了3000多家种子公司(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有11家),多数科研单位办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其行政经费不足,不是为了壮大产业,这类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不具备现代企业的特征,缺乏发展动力,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企业竞争力不强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表现为多小弱多:目前我国持证种子经营企业8700多家,生产企业5000多家,而美国仅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小: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而世界前十强种子企业垄断了全球70%的市场2009年孟山都公司种子销售收入达73亿美元,接近我国所有企业的种子销售收入弱:品种是企业的核心力,而我国种业的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目前我国99%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最具研发能力之一的隆平高科2009年科研投入4000多万元,仅相当于孟山都的千分之六造成企业多小弱的原因:一是种子企业进入市场不足10年,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尚未完成二是现有育种资源和人才多集中在公共科研单位,对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不够,企业缺乏育种创新能力三是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自主品种,侵权行为严重,挤占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空间三)保障供种安全能力亟待加强种子是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材料,其生产供应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十多年来,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一直供大于求,但近两年连续出现杂交水稻种子供应偏紧,尤其是2010年杂交早稻缺口近300万公斤,“两系”杂交中稻种子缺口100多万公斤,而且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落实难的问题今年也开始显现。
主要原因:一是种子供应逐步走向市场在2006年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种子管理与种子生产经营、品种推广三位一体,均隶属于农业部门统一管理,种子公司多是事业单位,肩负着保障种子供应的社会责任2006至2008年,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国有种子企业全部实现了政企脱钩,种子公司不再承担保证种子供应的社会责任,种子缺口经营有利于企业赢利二是种子生产受市场影响近几年杂交稻制种因比较效益下降,制种面积连年减少,由2005年的161万亩下降到2008年的94万亩,致使今年一些地区部分杂交稻品种出现短缺三是气候异常给种子生产带来较大风险以2009年为例,受1月份海南持续高温(气象资料记载50年罕见)影响,“两系”不育系繁殖严重减产,造成亲本供应紧张,“两系”稻制种面积减少7-8月江苏、安徽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寡照,造成9万多亩“两系”稻不育系育性转化,受灾面积直接报废6.41万亩,5.77万亩种子纯度低于国家标准,共占“两系”稻制种总面积的35%(全国“两系”稻制种面积34万亩)因前期干旱后期阴雨,湖南、四川、重庆等“三系”杂交稻制种大省减产近三成今年,江苏、安徽两省“两系”稻制种授粉期间因温度过高造成减产50%。
自然灾害导致种子生产减产已严重影响了企业制种的积极性三、国外种业发展历程、战略模式及成功经验(一)发展历程国际种业始于19世纪,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历经产业萌芽、产业形成、以及产业快速发展三个阶段,至目前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进入产业垄断阶段以美国为例,1907年第1个玉米杂交种育成,揭开了种业萌芽阶段的序幕,随着各州相继成立作物改良协会或种子认证机构,杂交种逐步得到规模化生产和推广;1930-1960年美国种子产业形成,期间以1970《植物品种保护法案》颁布为标志,私营种子公司大量增加,商业种子市场逐步扩大,带动了农化、农机产业高速增长;1960-1990年间美国种业经历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是种子企业间横向并购扩张,另一方面是制药、农化大企业进入并逐步主导种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以孟山都、先锋为代表的大型种子企业启动规模化并购浪潮和实施全球化扩张,目前已主导美国乃至全球种业市场二)战略模式一是种业是国家农业战略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