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平市垌心乡中心小学简介.doc
4页桂平市垌心乡中心小学简介桂平市垌心乡中心小学简介桂平市垌心乡中心小学创立于清末民初期间(1905年)校址是现在校园西边的旧居,教室是借用当时垌心乡乡公所(含兵房)园内占地面积约186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8平方米招收初小一、二年级学生80多人以后逐年招收初小新生,四年以后每年招收高小生一班抗日战争之前命名为垌心中心校抗日战争后,在校学生发展到28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由于土匪暴动,曾停办了一年,1952年土地改革后,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到1953年,学生人数发展到360多人由于教室紧缺,高小三个班约100人搬到当时垌心乡(当时属十五区,以村设小乡,垌心上瑶为一个村叫垌心村)人民政府院内(没收地主黄佳南房屋) ,命名为垌心中心校高级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垌心成立中分社,需要使用房屋,中心校高级部又搬回原校由于原校校舍不足,学校借用附近忠信屯祠堂、厢房等房屋和地方,作4个初小班的教室1962年,人民公社权力放到小队为基础,大集体的猪舍均已解散在学校旁边东北面的猪舍房屋划分给垌心中心校,中心校改建猪舍的房屋作教室在忠信屯借用房屋上课的4个班又搬回中心校上课1963—1967年初小学生已经发展到9个班,高小学生3个班,全校学生480多人。
1968年,全国农村中小学下放到村屯来办,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69年经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通过,又集中原来在校的学生回原校就读已经考上金田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编入中心校附读初中一年级1个班;并把垌心农中二年级学生1个班并入中心校附读初中二年级,两班人数80多人,全校学生560多人同时经多方协商,垌心一队同意把学校北面通往头坝谢屋小路以南的土地约0.4亩拨给中心校作场地1971年在学校西北角的场地扩建干打垒瓦木结构教室两间共112平方米1972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学校与村屯(当时大队、小队)领导请示,趁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这股东风,生产小队负责包干,献工献料(松木)兴建学校北廊6间教室在校学生800多人由于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场地和教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活动和上课从1973年至1974年,经学校领导与垌心、上瑶大队领导商量,由上瑶13个小队,垌心1——9小队集体拨出土地,又远到近逐队互调集中在一起,由垌心二队统一拨给中心校作场地同时亦采用献工献料形式,扩建学校南廊8个教室以及教师宿舍,学生1000多人1975——1977年,在教育学大寨的号召下,提出各大队要办高中班为了解决教室和教师房屋,学校领导梁裕华积极与大队联系,小队献工献料,兴建学校的东廊3个教室和校门3间教师住房,用来办高中招生使用,从1975年以后学校每年招收1班高中班,学生50人。
在校学生已增加到1100多人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中心校停办高中班上级提出在三年内全区基本消灭危房从1985年起续年推倒了北廊两个干打垒教室,不断建起混凝结构的教室1994年以来,为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上瑶垌心村村委广泛发动群众捐资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拆除了所有危房,兴建了两幢新教学楼学校在两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于1999年捐资30多万元,扩建了学校北廊第三层“普实”专用教室700多平方米,使学校各室布置初具规模,各室均能按要求进行装备,各类仪器装备齐全,并达到了一类学校的装备要求1995年,垌心乡已有了独立初中,原来戴帽在垌心学校的初中部已全部搬到垌心初中,只是单一的小学学校2002年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撤消了教委办,由中心校兼管全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此中心校就除了管理本部的工作外兼管6所小学和1个教学点自1992年以来,垌心乡中心小学认真落实“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宗旨在两个村的村民大力支持下,掀起捐资办学的热潮到2005年秋季期,学校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9平方米,在建校安工程一栋600平方米,计划2010年秋季起启用,从2009年,学校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学校工作,加强学习校容校貌、文化氛围建设和学校常规管理建设整改工作,现在学校各教学功能室基本完善,有40多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装备,有图书4000多本,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很大发展。
现在我校一至六年级现有17个班,学生780人学前班有三个班,有学生144人在职教工37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有5人;专科学历的有23人;中师学历的有5人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有16人;获得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的有14人;获得小学二级教师职称的有2人大大地提高了义务教育的需要多年来,由于学校能端正办学思想,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常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直居乡各小学的前茅,小学毕业班考核多年获市教学成果奖;1994年被评为 玉林地区“百佳学校” ,2002年、2005年被评为贵港市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优秀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