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改建工程技术标.docx
123页第一章、综合说明第一章、综合说明第一节、工程概况第一节、工程概况一、工程简介一、工程简介本项目是连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的重要 通道,路线主要服务于沿线煤矿、人民庄子村、芦草沟村、石人子 沟村、天山牧场三队等地,是连接“水墨天山”登山健身步道、石 人子水库以及天山牧场三队等沿线村庄、度假旅游区的主要通道原道路为 2004 年前后修建的三级或四级公路,技术指标较低, 路况、路容较差,每当雨季来临和春季融雪后道路泥泞,车辆行驶 和居民行走极其困难随着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以及沿线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现有道路已不 能满足沿线居民及单位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文化需求,因此道路的改 建已经迫在眉睫本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部,总体走向由西北向东南,起点 K0+000.00 位于米东区东山街下穿铁路桥处,终点 K11+340.00 位于 米东区与水磨沟区行政分界处,全长 11.34km一)道路工程(一)道路工程1、道路平面布置本工程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水磨沟区之间,路线全长 11340m2、平面线形本合同段位改建项目,老路两侧有居民、农田、林地、排水设 施等,按照业主意见结合实地条件,路线完全利用老路线形后根据 改建宽度进行加宽设计,地质条件不作为路线方案的重要控制因素。
3、道路横断面依据项目特点、使用性质、功能和定位,分析服务对象主要为 区域内行驶的货运车辆及沿线居民出行时车辆,结合实际地形,根 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确定公路等级标准为二级 公路,设计时速 50km/h,路基设计宽度采用 12.0m路基宽度及横断面表机动车道 (m)路肩宽度(m)设计速度(km/h)路基形式路基宽度 (m) 行车道硬化路肩土路肩60整体式12.02×3.752×1.52×0.75超高、加宽方式本次设计半径 R≤2500m 时在曲线上设置超高,最大超高 6%, 最大超高 6%(参照积雪冰冻地区) 超高过度方式按无中间带的公 路绕中线旋转设计,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 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超高渐变率 1/175(60km/h) ,超高过度在缓和曲线内完成4、路拱横坡整体式路基设计标高为路线中心的标高,路拱横坡采取双向设 计,行车道及土路肩横坡均采用 1.5%超高路段,行车道和土路肩 的横坡保持一致二)桥梁工程(二)桥梁工程本合同段全线原有小桥两座,分别位于 K0+902.00、K8+177.00 处,具体如下:K0+902.00 处 1-6.0m 混凝土双曲拱桥,该桥修建于 2002 年, 桥梁全长:15m,桥面全宽 10.5m(净 10.0,m+2×0.3m 护栏) ,桥梁 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车-100。
由于主拱圈裂缝、基础局部被掏空, 修建时间过长,设计荷载等级不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拆除改建为 1-13.0m 钢筋砼空心板桥,与路线前进方向成 90°夹角K8+177.00 处 1-7.0m 拱桥,该桥修建于 2002 年,桥梁全长: 15m,桥面全宽 10.5m(净 10.0,m+2×0.3m 护栏) ,桥梁设计荷载标 准汽-20,挂车-100原桥设计荷载等级不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拆 除改建为 1-13.0m 钢筋砼空心板桥,与路线前进方向成 120°夹角二、气候、地质条件二、气候、地质条件(一)气候条件(一)气候条件本合同段所在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 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 194 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 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气温 最高 47.8℃,最低-41.5℃本合同段所在地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 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二)水文(二)水文1、地表水本合同段区域内地表水多为地表降水,春季融雪水和地下水溢 出、地表农田灌溉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地表水流量稳定,沿线调查 及询问当地原住民,渠道内最高水位未溢出渠堤。
米东区内有大小水流 31 条,其中常流水河沟 16 条,季节性洪 水沟 15 条,分属南山、东山、平原三个水系南山、东山水系分别 发源于南天山和博格达山,平原水系由地下水潜水溢出补给主要 河流有水磨沟河、铁厂沟河、老龙河地表水资源有 12476 万立方 米2、地下水根据本合同段地下水的储存条件,性质和水力特征,结合区域 水文地质资料,该区域的地下水埋深较深,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渗透性与补给条件较好,被支流、排碱渠、沟切割的地段,含水层 厚度有所减少,根据沿线挖深和调查,本合同段区域内地下水位埋 藏深度在原地表 2.0m 以下,部分靠近河流路段受地表水补给影响, 地表以下 1.1m 见地下水三)地质条件(三)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米东区境内山体属博格达山脉的西部末端,东北-西南走向,山 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山体破碎,山顶浑圆,起伏较小最高峰为 艾布力哈斯木达拉峰,海拔 4233m,高山区为夏牧场,中山区为森 林地带和东草场,低山丘陵为春秋草场和旱作农业区2、区域地质构造乌鲁木齐地区发育有元古界长城系的特克斯群,古生界的志留、 泥盆、石炭、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 第三、第四系,岩层出露齐全。
3、拟建工程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 周期为 0.40S,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4、岩、土体类型本合同段路基土地基承载力值岩、土体类型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KPa)主要岩性150黏土、粉土220角砾土松散岩类 (Ⅰ)300圆砾土基岩440泥岩本合同段场地环境类型属于Ⅰ类(干旱区直接临水)三、技术标准三、技术标准1、道路主要技术标准⑴、道路等级:二级公路⑵、设计速度:60km/h⑶、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⑷、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⑸、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 年⑹、横坡:车行道为 1.5%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 0.2g2、桥梁主要技术标准⑴、桥梁设计基准期:100 年⑵、桥涵设计安全等级:三级⑶、桥梁结构环境类别:Ⅱ类⑷、荷载标准:公路-Ⅰ级 ⑸、地震基本烈度:Ⅷ度区⑹、横坡:与路基横坡一致第二节、编制范围、依据及采用规范一、编制范围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范围包括《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芦草沟乡至 水区石人沟村至达坂城天山牧场公路改建工程第一合同段》的施工 内容,含道路、桥梁、涵洞施工图纸中的全部内容二、编制依据1、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交通局《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芦草沟乡至水 区石人沟村至达坂城天山牧场公路改建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招标文 件》 。
2、国家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有关文件3、我单位对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调查资料4、我单位积累的成熟技术、科技成果、施工工法以及多年来从 事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和可调用到本工程的各类资源三、采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公路桥梁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06-2007)《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J 003-86)《公路勘测规范》 (JTG C10-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D62-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JTG D82-2009)《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92)《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摘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 号《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B04-2010)第二章、主要施工方法或方案和施工措施第二章、主要施工方法或方案和施工措施第一节、道路工程施工方案第一节、道路工程施工方案一、总体施工流程一、总体施工流程1、路基处理→天然砂砾填筑→水泥稳定砂砾(4.5%)填筑→沥青 混凝土摊铺。
2、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法道路工程路基填筑前应采用推土机进行场地清理,清除地表草 皮、树根、腐殖土、垃圾、杂物等,并大致找平;潮湿地段,应排 水、清淤、晾晒、换填,路床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挖土 采用纵向开挖法,至上而下分层呈台阶式开挖摊铺土,运输并摊 铺天然砂砾,经拌和、整平、碾压、养生后进行结构层施工修筑 试验段,确定混合料生产配合比和施工标准,进行水泥稳定砂砾施 工,混和料均采用集中拌和、运输、摊铺、整形、碾压、养生处理 检验合格后进行沥青混凝土铺筑二、路基施工二、路基施工(一)路基开挖1、施工准备⑴、复核现场的测量控制网,增设施工控制点,确保土方开挖 和回填的精确度对现场进行踏勘、设计指标复查,测量挖、填部 位原始地形图和计算工程量⑵、进行填筑有关的各项试验⑶、对开挖部位修建地表排水系统2、土方开挖⑴、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放样→分层开挖→装车→运输→人工从上至下刷坡防护 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车运输⑵、挖土方采用“纵向开挖法” ,至上而下分层呈台阶式开挖, 边开挖边防护,不得乱挖或超挖所有挖方作业均应符合图纸或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挖方作业不得对邻近的设施产生破坏,并保持挖 方边坡的稳定。
⑶、土方地段的挖方路基施工标高,应考虑压实而产生的下沉 量,其值由试验确定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土层性质有变化时,应修 改施工方案,并及时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⑷、施工时必须注意对图纸未标明的地下管线和其他构造物的 保护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监理工程师,且应停止作业并 保护好现场二)路基处理1、概况根据本工程的地质条件及路基高度分布等实际情况,本着因地 制宜的原则,采用经济合理的防护措施,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 和稳定性2、路基处理措施⑴一般路段路基处理考虑原路等级较低,且市政管线的敷设几乎会将既有道路全部 破坏,为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路基处理方式为:路槽开挖至路 面结构层底以下 80cm 处,基底压实后,先铺一层土工格珊栅,铺筑 40cm 碎石垫层后,石屑灌缝,然后铺一层土工布,再施做两步(每 步厚 20cm)4.5%水泥稳定砂砾土工格栅和土工布均需在顶面反包 2m⑵、桥头路基处理本工程为降低桥头路基沉降,防止桥头跳车,同时避免新旧路 基之间差异沉降,对桥头引路路基进行水泥搅拌桩处理⑶、挡土墙路基处理位于桥头水泥搅拌桩处理范围内的挡土墙路基也采用与引路一 致的处理方式,桩顶铺设 60cm 碎石垫层,碎石中间铺一层土工格栅。
3、填筑路基要求⑴、施工前应将地面积水、垃圾(包括原地面的油面、草皮、 树根、杂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全部清除干净,并找平压实 路基施工应将清除的杂物妥善处理,不能倾倒于河流水域中⑵、路基填料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 如果采用其它土源作为填料,必须按照以下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土源 质量⑶、路基填土应选用塑性指数 12~26 的土质,不能使用液限大 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粘质土、以及淤泥、沼泽土、含草皮土、 生活垃圾和腐殖质土填筑路基以下土质必须禁止使用:①、淤泥、沼泽土、冻土、生活垃圾、含有树根和腐殖质的 土;②、有机质含量大于 5%的土;③、700℃有机质烧失量大于 8%的土;④、液限大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土⑷、强风化岩石及浸水后易崩解的岩石不宜作为浸水部分路基 填料⑸、路基要分层填筑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 30cm,石灰土、 石灰粉煤灰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 20cm⑹、为保证路基基底的稳定,防土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 开裂,造成路基疾害,严禁将边坡清挖物做为路堤填料⑺、路基开槽后进行路基碾压,压实度达到要求时,可进行路 面基层施工为避免工后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开裂,填筑路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