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
5页1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摘 要]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思想 舆论、政策制度、工作机制、经费保障等多个层面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需要调动政府、企 业、学校及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关键词] 企业实践 思想舆论 政策制度 工作机制国务院 2005 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教育部于 2006 年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 ,进一步就中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做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各学校也相应出台了有关文件和规定,对此做了具体的部署,近一年来这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呢,笔者为此做了一个调查,并据此作了一些思考:一、现状调查笔者对江苏省近 40 所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情况作了书面调查,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制定了具体的关于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规定,少数学校还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多数教师对此持无所谓态度,多数企业对教师到自己企业实践持不热情的态度,基本没有学校有专门经费支持这项工作,总体上看,当前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这项工作呈现如下特点:1、教师不积极。
多数教师对此无所谓,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多数教师对到企业实践的意义是明确的,就当前而言,还没有紧迫感,尚没有化为自觉的行动,尤其是在有关保障措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被动的消极的态度,任务式地应付了事,有的教师到企业后主要是参观了一下,并未作深入的了解和参与,也有的教师干脆与有关企业事先说好,只在企业挂个名,最后请企业盖个章证明一下,有企业实践之名无企业实践之实,更谈不上实际的效果2、企业不欢迎调查发现,有 80%的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实践持不太热情的第三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征文2态度,多数企业是鉴于私人感情因素或熟人、领导关系才接收教师来本企业实践的,不少企业明确跟前来联系的教师表示:证明怎么打都行,来看看也行,最好不要参与企业活动,认为这样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于不认识的教师前来实践,多数企业基本持不欢迎的态度,企业认为此项工作与他们没有关系,更谈不上责任3、学校干着急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作了明确的要求,部分学校作了具体的部署,多数学校还没有实质的行动,只有少部分的教师参加了包括参观在内的所谓实践活动多数学校只是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到企业实践,限于人力调度和经费等原因,几乎没有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有具体的考核举措。
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主管部门有此要求,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有此需求,但另一方面又存在人员调度困难(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普遍不足) ,加之教师企业实践缺乏明确的经费来源渠道,所以多数学校呈现干着急无奈何的态度二、原因分析1、教师之所以不积极,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原因:一是“怕”的心理,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也不例外,有过企业实践经验者很少,真正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者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尽管对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熟悉甚至有较高水平,但真正要应对企业实际的工作,老师普遍心中没底,所以也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惧怕的心理,生怕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生怕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而丢面子,包括一些中老年骨干教师,资历名声都比较响,甚至有不少学生就在企业工作,唯恐在这些各方面都似乎不及自己的人面前丢了面子,所以“怕”到企业实践二是“躲”的心理,虽然国家有了文件和规定,但是并没有具体的与自己的饭碗挂钩的考核措施,何况人数众多,而且到企业锻炼并无额外的经费补贴,还要牺牲休息时间,所以不少教师存在一种等等看的心理,有能躲多少时间就躲多少时间,到逼得迫不得已再说的想法。
三是“无所谓”的态度,尽管各地都宣传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文件,不少地方还进一步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教师中对到企业实践的认识还是参差不齐的,真正从长远从教师发展高度认识到位者并不多,多数教师还普遍持一种传统的只要能教书会教书就行的想法,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客观上分成了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3指导教师两类,专业理论教师对于实践的认识还远未到位,不少教师虽然知道实践能力的重要,但是对于通过到企业实践来提高实践能力还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提高实践能力不一定非到企业不可2、企业之所以不欢迎,主要有这样两种原因:一是企业认为无义务,政府法规没有相关规定,接收教师来企业实践纯属企业额外工作,属于义务劳动,可接收可不接收,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二是企业认为无利润,教师来企业实践不能为企业带来实质上的利益,认为教师既不能帮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又不能作为工人为企业劳动,相反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消耗企业的一些器材,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一些企业甚至还认为教师来实践可能还会给企业带来商业机密的外泄,所以是赔本的买卖,不如不做3、学校之所以难以组织实施此项工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限于人事安排的困难,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使得学校难以在正常的工作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业,二是限于经费落实的困难,多数学校并无此项经费的来源,难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来支持这项工作,教育主管部门也未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来推进此项工作三、建议对策借鉴世界各国经验,要推进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使之顺利开展并收到应有成效,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几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在制度、思想舆论、机制等不同层面分别采取措施:1、制度层面需要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接收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企业实践是企业的基本义务,根据规模、产值等情况,企业必须为职业院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师生实践机会举世闻名的德国“双元制”模式中的一元就是指企业,德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必须设立企业的培训结构或参与跨企业的培训机构以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培训,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对于同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我国目前的法规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我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4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 由此,我国除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对教师到企业实践作规定外,还须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必须明确企业具有接受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践的义务2、思想层面包括教师、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企业都必须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是政府的事,同时也是企业的事,振兴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振兴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有一支适应教学和生产实践双重需要的专业教师,要把我国建成世界的工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供既价格低廉又技术素质过硬的劳动力大军,而培养劳动力主要靠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师,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到企业实践是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自身工作的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需要,必须将到企业实践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改变等待、观望等态度,同时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到企业实践的基础条件3、机制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有具体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要明确如何落实供教师实践的企业和具体的实践岗位,明确实践的内容、要求和考核办法,明确经费处理办法和相关待遇等,应当将到企业实践与教师的聘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及其它绩效考核等挂钩,同时应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企业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情况进行协调、考核,必须动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将此项工作与企业的税收、年检、资质晋升等挂钩。
4、经费保障必须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政府、企业、学校及教师个人在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应分别承担的费用,只有真正落实好经费渠道,才可能确保教师企业实践的正常进行参考文献:〔1〕 、国务院 国发〔2005〕35 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 、教育部 教职成〔2006〕11 号文件《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5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1、作者简介:于建华(1968- ) ,江苏省通州职教中心机电专业(一)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学员2、作者通讯联系方式:江苏省通州市育才路 3 号 通州职教中心 邮编 226300于建华 13861959517e-mail:yjhlmx@3、近五年完成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含项目名称、主要成果、个人贡献等)主编教育部规划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按照项目式课程指导思想编写),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年 5 月出版4、近五年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含标题、字数、发表时间及期刊名称等)(1) 《分层式教学增值式评价》 ,3000 字,2005 年 2 月发表于《职教通讯》(2) 《关于对口单招制度的思考》 ,3000 字,2006 年 12 月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承诺:本文论点及文字材料均为本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