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学整理版大题考试必备.pdf
8页1. 理解预防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⑴三个阶段 : ①经验预防阶段, 预防医学思想形成时期②实验预防阶段: 预防医学 与实验医学相结合时期③社会预防阶段: 预防医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时期⑵三次卫生革命: ①第一次卫生革命: 个体摄 生防病扩大到人群预防, 卫生学概念扩大到公共卫生学②第二次卫生革命: 医学模式的转换, 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 心 理- 社会医学模式 . ③第三次卫生革命: 社区卫生概念的提出. 2. 社区卫生 * 是由卫生及相关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医疗`预防 ` 康复及健康指导等保健活动的总称. 它的基本内容是初 级卫生保健 . 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而产生的, 是整体医学观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实施中的体现. 社区卫生 服务的骨干 : 全科医生 . 3. 三级预防观念/ 策略的内容*1)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防` 根本性预防 , 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 制危害健康因素的措施, 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制定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 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 面向大众 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2)第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也称临床前期预防, 即搞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 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也称临床期预防, 即预 防病情恶化 , 防止并发症 ` 病残和死亡` 促进康复 , 努力恢复患者的劳动和生活能力, 延长寿命 . 三级预防 (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也称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 prevention)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 和具体措施 , 即以人群为对象, 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 全方位地搞好预防` 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4. 树立三种观念*预防为主的观念, 人群观 , 环境观 1. 人与外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首先是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的, 同 时人体又不断进行自身调节, 适应环境变化, 通过相互适应达到统一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环境中存在的许多自然因素 对人体呈现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但他们往往又是对立统一的. 有些环境因素, 在常态情况下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但又无 法改变这些环境因素不利的状态, 此时人体可通过生理生化的调节机制, 动员机体的防御系统与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保 持平衡状态 , 逐步对环境产生了适应3)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主动的依赖于` 适应 ` 改造环境 2. 衡量污染物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标*1) 致死剂量 : 分为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LD0 和半 数致死剂量LD50(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2) 阈剂量又 称最小有作用剂量MEL,分为急性阈剂量Limac 和慢性阈剂量Limch3) 最大无作用剂量ED0,与慢性阈剂量通常是根据慢 性毒性试验结果确定, 是制定化学物质接触限值的主要依据4) 毒作用带 , 分为急性毒作用带Zac(Zac=LD50\Limac,Zac 值 小 说 明 毒 物 从 产 生 轻 微 损 害 到 导 致 急 性 死 亡 的 剂 量 范 围 窄 , 引 起 死 亡 的 危 险 大 ) 和 慢 性 毒 作 用 带 Zch(Zch=Limac\Limch,Zac值大 , 说明 Limac 与 Limch 之间的剂量范围大, 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大)5) 上述各毒性指标当 受试物质存在空气或水中时, 也可用浓度表示, 如半数致死浓度` 阈浓度 4. 阐述并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 特异型损害⑴急性作用如伦敦洛杉矶烟雾事件⑵慢性作用①慢性中毒如 日本水俣病及痛痛病②致癌作用如各种生物化学物理致癌因素③致畸作用如反应停事件④致突变作用如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畸变 , 若发生生殖细胞致不孕早产; 若发生体细胞致恶性肿瘤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抑制免疫功能如电离辐射; 致 敏原引起变态反应; 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如食品添加剂2) 非特异性损害, 一般常见病发病率增加, 抵抗力下降 , 劳动能 力降低如接触含二氧化硅粉尘的人群肺结核患病率增高 5. 阐述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 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理化特性, 如脂族烃中 , 随碳原子增加, 毒性 增强 ;固体微粒的大小溶解度挥发度高低2) 剂量或强度 , 环境污染物引起机体的生物效应从剂量- 效应关系和剂量- 反应 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表达3)作用持续时间, 在一定剂量或强度条件下, 作用持续时间长短对作用的后果具有重要影响, 许 多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有蓄积性只有作用时间到一定阶段,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才能达中毒或其他作用的阈剂量, 产生一定 的损害 ,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 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的影响4)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环境污染物常不是单一 存在的 , 而是经常与其他化学物理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 包括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 加强作用 ` 节抗作用 , 如乙醇对铅 ` 汞` 四氯化碳 ` 本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等有增毒作用5) 个体感受性 , 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 生理生化功能状态` 遗传因素等 , 均可影响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反应得性质及强度. 如在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很多是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 肝肾功能不良的 患者由于其解毒排泄功能受影响暴露于环境污染物下, 易发生中毒6 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富集必须具备的条件: 1)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 分解和排泄3) 在物富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4)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 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 的损害 . 8. 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 ` 皮肤 ` 消化道 9. 污染物在机体内常见的靶器官或贮存库有哪些*血浆蛋白 , 肝肾脂肪组织 10. 环境污染对人本健康影响的特点: 1) 广泛性 : 环境受污染后影响的人群范围广, 人数多 , 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 群, 甚至可能影响到未出生的胎儿2) 多样性 : 环境中各种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多样的, 有直接的 , 间接的 , 急性的 , 慢性的等 .3) 复杂性 : 受污染环境中可有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它们之间可以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其作为致病因素对健康 损害多因多果 , 关系十分复杂.4) 长期性 , 一些污染物可长时间留在空气, 水中 , 并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在浓度不是很高时, 不易被发现 , 需要很长时间才表现出来. 1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1) A 段,黑色素沉着 , 使太阳辐射能被皮肤表面吸收不致深入深部组织, 保护皮肤 , 皮肤由于吸收 辐射温度上升表皮血管扩张有利于出汗, 增加体表散热保护皮肤,2)B 段, 抗佝偻病作用 ; 红斑作用3)C 段, 具有杀菌作用 4) 其它 , 长波紫外线还可增强免疫功能, 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活性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 提高对感染抵抗力; 可提高组织 氧化过程 , 加速酶促反应,增加血红蛋白, 使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增多, 加速创伤愈合 ; 还可兴奋交感神经系统2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A 急性中毒 : 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的. 根 据烟雾形成的原因, 又可以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B 慢性炎症 : 长期吸入大气污染物可引起眼和呼吸系 统的慢性炎症 , 如结膜炎 .C 变态反应某些污染物可引起变态反应, 如铬可引起过敏性皮炎.D 致癌作用 : 调查显示大气 污染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E 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 易患感冒2)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A 气候 改变 ,大气污染物中的烟法能促使形成云雾而吸收太阳的直射光和散射光, 影响紫外线的强度和生物学作用.B 形成酸雨 , 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SO2和 NOX 等污染物溶于水汽中, 红过氧化凝结而成.C 产生温室效应:D 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如氯 氟烃 ,氮氧化物可破坏臭氧层, 使其变薄 , 甚至形成空洞 . 3煤烟型烟雾事件与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特点与区别*㈠煤烟型烟雾事件特点⑴污染物: 来自煤炭燃烧及工业生产, 主要为SO2和烟尘 . ⑵气象条件 : 气温低 ` 气压高 ` 风速低 ` 湿度大 ` 有雾 ` 逆温 ,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⑶地理条件 : 河谷盆地易发生. ⑷健康损害 : 以呼吸道刺激症状最早出现, 死亡原因多为气管炎` 心脏病等 . 易感人群为老` 幼儿 ` 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 管疾病患者 . ㈡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特点⑴污染物: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经日光紫外线作用, 发生光化学反应, 生成二次污 染物——光化学烟雾⑵气象条件: 气温高 ` 天气晴朗 ` 紫外线强烈 ` 多发生在夏秋季白天. ⑶地理条件 : 大城市内容易发生, 机动车拥挤 ` 高楼林立 ` 街道通风不畅. ⑷健康损害 : 眼睛红肿 ` 流泪 ` 咽喉疼痛 ` 呼吸道症状 ` 头痛 `皮肤潮红 ` 心肺功能衰 竭等 .心肺疾病患者受害最重 4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燃料燃烧 , 人类活动 , 建筑和装饰材料, 家用化学品 , 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5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 ⑴人在室内活动时间长, 尤其是现代人⑵室内污染来源多, 种类多 , 更复杂⑶室内空气流通 差, 污染物不易扩散, 浓度大 , 危害大⑷室内污染危害突出表现与室外不同, ①CO2与 O2 比例可有较大变化, ②室内微生 物污染较严重 , 引起呼吸道传染病③室内有机物污染较严重④室内还有放射性污染, 比室外严重 6 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降水 (precipitation)由地表蒸发至大气的水汽随着气流传播各处, 在特定条件下, 遇 冷凝结成高度分散的液态和固态的凝结物, 并以雨 ` 雪` 雹等形式降落下来, 统称为降水 . 地表水 (surface water) 降水 在地面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 地下水 (underground water)降水经土壤 ` 地层渗透形成的水体.( 浅层地下水 , 潜藏 在地表与第一个不透水层之间的水. 深层地下水 , 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水. 泉水 , 由地表裂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降水卫生学特征: 水质较好 , 含矿物质少 ; 水量无保证 , 受季节 ` 地域影响较大; 不同地区降水组成不同; 能反映大气物质 组成 , 易被污染 . 地面水卫生学特征: 水质较软 , 含矿物质较少; 浑浊度大 , 细菌含量高 ; 水中溶解氧含量高; 丰水期 ( 一年 中降水最多 ) 时, 水量最大 , 枯水期 ( 一年中降水最少)时 , 水量最小 . 地下水卫生学特征: 硬度较大 ,含矿物盐类较多; 所含 的溶解氧量较少; 物理性状较好, 细菌含量较少. 浅层地下水 : 水质物理性状较好; 细菌较地面少; 水质较硬 ; 溶解氧较低 . 深层地下水卫生学特征: 透明无色 , 水温恒定 ; 细菌数很少 ; 盐类含量多 , 硬度大 . 泉水特征与相应的地下水层相似.) 7 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⑴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 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⑵水中化学物质和放射 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⑶感官性状良好, 透明无色 , 无臭无味 . 8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①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 可出现爆发性流行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③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 理措施 , 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 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9 饮水消毒方法: ①物理 : 煮沸 ` 紫外线 ` 超声波②化学: 氯` 二氧化氯 `臭氧 ` 过氧化物 10 氯化消毒原理* 氯及氯制剂加入水中后, 很快水解生成次氯酸. 次氯酸 : ①分子小 , 不荷电②强氧化剂③干扰多种酶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