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29549125
  • 上传时间:2020-04-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6.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51项)东群 一、民间美术(一)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民国初期广为盛行珠三角一带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次年元宵节前"开灯"结灯之夜,族中理事请来八音,奏着乐曲,将这些"公仔"分送尚未生育的妇女,祝其早降麟儿外县群众也前来购买抗战后,元气大伤 茶山公仔的生产过程包括练泥、印模、上彩 1、练泥从河涌中采回黏土,去掉上面一层和有砂质的部分,放在空旷处,自然风干堆沤练泥时,要用木制大槌奋力敲打,直到有一定的韧性 2、印模有多少品种的泥公仔,就要有多少个木模把泥块捏进木模具里要准确,双手拇指要把泥块压实,不留空隙泥块倒出,装上竹脚,成了胚形,待其阴干 3、上彩上彩可由妇女、儿童动笔但面部、盔甲、衣饰等重要部分,一定要专业人士动手精品的要用鸡蛋清作敷料,才会光艳夺目 茶山公仔取材于粤剧、历史、神话人物,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等,琳琅满目 茶山公仔极品可为真人塑像,立体配套,精工彩绘,真丝绸衣,用玻璃罩罩住;二级品亦是精工彩绘,但不穿真衣;三级品则是一般彩绘,可配套或不配套;四级品是一般彩绘,平放的配套像,每套四个,俗称"四兄弟";五级品较小,单个不配套,平放,有"天妃送子"、"状元及第"、"醒狮迎春"、"福禄寿"。

      开灯人家要买多套"四兄弟"回去,除了家中、祠堂要摆,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取其开枝发叶,团结友爱之意因此,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就会有人前来采购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但老艺人已无一存在,质量不高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其利润低微,效益低下,八九十年代走向衰落近几年,镇委、镇政府正寻求从根本上保护茶山公仔的有效途径 (二)七夕贡案(望牛墩道滘石排塘尾村) "拜七姐"是岭南著名传统风俗莞城及水乡各镇村多以"七姐妹"结拜形式"拜七姐"建国前莞城以横巷梓、同德街为盛乡村多以"轮猪"方式筹集资金,每年七夕,大摆贡案这种活动曾在文革时期中断 文革后,道滘、望牛墩等镇逐渐恢复该活动2004年望牛墩镇政府举办七夕风情活动,大摆七夕贡案传承者已从少女成了五六十岁家庭主妇她们放下家庭事务,全力精心制作大批精灵小巧的手工艺品,引动全镇的群众热情2006年6月10日,望牛墩贡案应邀参加"广东省首届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用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成菊花,洋蒜衣作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及手绣的一寸花鞋等等,赢得领导、嘉宾和群众的高度赞赏广东省博物馆已将其征集为民俗文物收藏 二、民间音乐(一)过洋乐(白话地区) 过洋乐是东莞丧曲,演奏时却雄壮响亮,并不悲哀低沉。

      对此,明东莞诗人陈靖吉有"昔人咏俗诗曰:箫鼓不知哀乐事,衣冠难辩吉凶人"过洋乐是宋末时期,日本人送李用遗体回乡的古乐曲 东莞人李用著有《论语解》,皇帝曾下诏授为校书郎李用不受所封而归理宗皇帝手书"竹隐精舍"匾额赐给他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入据广东,李用使其女婿熊飞起兵勤王因众寡悬殊,熊飞战死于韶州是年十一月,李用只身东渡日本,讲授中国的诗书,日本人多被教化,尊称他为夫子他81岁时逝世,日本人"以鼓吹一部,送丧返里"因要过洋,日本水手顶风劈浪,划船必须尽力,只能用雄壮歌曲至今莞人送丧,皆用日本鼓吹《过洋乐》,丧服"皆倭人倭帽以像之" (二)客家山歌(清溪) 东莞市的山区片,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长期以来,客家人祖祖辈辈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大量丰富的山歌客家山歌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客家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民间语言艺术的结晶,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 东莞的客家山歌题材广泛、语言生动、通俗大方、意境含蓄、韵脚讲究、旋律优美、多采用四句七言的格式,常常运用"比、兴、赋"的手法,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因而显出其趣味性和艺术性,更为直白、朴实动人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死树生缠到死,树死藤生死也藤" 客家山歌的内容主要有男女对唱的情歌,叹时世艰难的苦情歌及在劳动中产生的劳作歌等解放后,客家山歌从山间地头登上了文化艺术舞台,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客家山歌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如清溪镇的客家山歌手曾醒,唱进了广州中山纪念堂,他创作的客家山歌《谷穗笑他矮姑娘》、《千年松柏万年青》等,收进了初中课本而由业余作者创作的山歌剧,参加市里的比赛也不断获奖,并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清溪镇2004年成功举办"赣、粤、闽、桂"四省客家山歌邀请赛,使古老的客家山歌焕发出新的魅力 (三)咸水歌(虎门沙田万江中堂) 咸水歌指在海上生活、生产的渔民(旧称疍民)传唱的歌曲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广东明末清初已流行咸水歌 东莞,是疍民家乡之一万江原名疍家租,是东莞疍民的主要家乡莞城阮涌路原东风小学是水上学校,是东莞渔民子弟学校东莞渔民主要分布在莞城、万江、中堂、沙田、虎门建国后党和政府关心水上渔民,划出渔港,供渔民避风、集聚、销售鱼货1974年渔民聚居的新湾渔港,成立新湾公社1984年撤公社为区1987年4月改区为镇1998年10月合并入虎门镇。

      东莞疍民历史辉煌,中堂蕉利渔民莫登庸,身材雄健,以军功为越南威穆帝天武卫都指挥使他平定叛乱,威权日盛1527年逼越南恭王禅位,在越南建立莫氏王朝,历时七世,66年 东莞咸水歌与其它民歌一样,也以情歌为多由于男人出海远航,妇女孤独,以唱歌发泄感情情歌最直白、最动人咸水歌由上下两句组成,一唱一答每句七字,中加衬字如:"海底珍珠哩容易揾,阿哥,真心阿妹哩最难求啊哩""虾仔在涌鱼在海哩,姑妹,打恒锣鼓你练乜沙尘啊哩"东莞咸水歌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缺乏新生力量,以至断代 咸水歌经数百年传唱,大浪淘沙,留下的多是闪光的金子,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为后人对东莞渔民历史、生产、风俗、生活习惯、思想信仰、人生哲理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文史资料,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三、民间舞蹈(一)狮舞(各镇街,长安大朗虎门尤著) 东莞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一是集音乐、舞蹈、武术表演及雕塑、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狮身一般长约2.5米,以黑色狮子代表凶猛,表示武术高超一个醒狮队包括头牌、行棍(横批)、彩旗、锣鼓钗、大头佛及十八般兵器等狮舞演出,先由大头佛夸张滑稽的表演开始,然后是狮子舞表演,有"苏醒"、"上楼台"、"过天桥"、"采青"等,最后以武术表演结束。

      醒狮采用弓、探、虚、腾、跃等基本步伐来表现狮子的动、静、惊、疑、怒等神态;采用扑、抓、捞、采、抛等动作,配以锣鼓的轻重缓急,表现狮子的勇猛矫健,灵活威武鼓点一般有三星、五星、七星三种,但以五星梅花点最为常见新狮正式参赛、出外游行,先要进行点睛仪式,俗称开光,仪式完毕,方能起舞 东莞传统狮头分文武二种文狮以刘备、关云长为原形,白、红两种,擅长表演武狮以张飞为原形,黑色、短须,一派凶恶,擅长武功民国期间,文狮分金银两种,以祝"金银入屋",恭贺人家富裕,索取红包为经费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把狮舞当作特色民间艺术来抓,多年举行全市百狮贺岁大游行等活动1996年11月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在浙江省金华举行决赛,石排明德队获得了国家文化部最高文艺奖——群星奖大朗镇巷头,长安镇街口、锦厦,虎门镇白沙等村代表队,在国际比赛中夺取桂冠石排镇中坑村获得国家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颁发"醒狮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2000年2月长安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 (二)貔貅舞(横沥大岭山东城) 貔貅舞流行我市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年节喜庆,貔貅舞上街表演,很受群众喜爱[民国]《东莞县志》载,貔貅舞与狮舞、麒麟舞相类而同盛于世,多为客家人所舞。

      传说貔貅是一种异常凶猛的野兽,后被神童紫微征服,人们此后安居乐业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编成舞蹈,把貔貅当作吉祥物,寄以驱邪引福、生活安康的愿望,舞貔貅时,经常要表演这段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同时,貔貅舞后必有武术表演,其特点是队伍庞大,锣鼓齐全貔貅舞动作随锣鼓的节奏而变化,有刚有柔、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有弱有强,锣鼓明快激昂、貔貅潇洒刚健,形象威武雄壮 横沥镇吴满水从小跟随祖父和父亲舞貔貅,得到父亲的真传他正把这门技艺传授给他的儿子吴淦辉传说中的貔貅,头像狮子、身像老虎、全身兼有狮子、老虎的暴烈气质 传统的貔貅制作相当复杂,首先用泥做一个貔貅的形状,泥干贴上一层又一层的纸,最后上颜色,才完成 (三)麒麟引凤(水乡) 东莞"麒麟引凤"主要流行地区是水乡,时间是正月"元旦至晦",有一百多年历史[民国]《东莞县志》载:"其习弹唱者,以纸糊凤凰,两小童戴之对舞,舞毕,唱班本歌曲,名曰舞凤"两童舞凤,表现凤求凰的爱情故事 "麒麟引凤"分为文场及武场两大类文场者,麒麟先舞,然后凤凰出,麒麟对舞完后由粤剧曲艺演员演唱武场者,麒麟先舞,然后由武术队员表演武术蔡家拳、洪拳、南拳及器械等 道滘镇近年来,将单、双麒麟扩大为数只麒麟在一起表演。

      凤为头饰,用软材料作双翅,尾部改作彩裙,可以作为一般舞蹈演员进行表演,扩为多凤,配上百鸟,在我市多次元宵节、市第一届妇女运动会开幕式及全国第一届家庭文化活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获得了各级领导及群众的好评 (四)龙舞(长安大朗厚街莞城) 龙舞源于求雨,后来成了祈求吉庆的舞蹈有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套路八月十六日,即中秋节后一天,天高气爽,广东开始舞龙龙舞最平常的当然是纱龙,用薄纱制作,缝金银胶片,有金龙、银龙两种用竹编纸糊成龙头、龙尾,用竹编缝上薄纱作龙身,每节能米左右,长达二三十丈,金色的为金龙,白色的为银龙,是游会、巡游最壮观的一景起舞时由舞珍珠的人引路,时高时低到广场空地,作蟠、屈、起、伏、转、弯、翻等舞蹈,表演蟠龙缠柱、金龙抢月、飞跃龙门、二龙夺珠、腾龙登天、飞龙行空、云龙穿雾、游龙戏水、真龙滚沙、回龙吐尾、龙桥轻渡、金龙拜佛等动作和故事由于龙长,龙头在前小走,龙尾非得大跑舞动一条长龙,常常要上百人参加过去石龙的游会都有金银龙表演,场面相当壮观改革开放前,东莞炮竹厂女工多次以长龙参加游行,并曾在工人文化宫的灯光球场作舞龙表演改革开放后,长安妇女组织了舞龙活动,2000年春节曾在文化广场表演。

      2002年国庆节,大朗女子舞龙队参加过在西樵山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由于纱身太长,舞龙的难度极大,故走位不能有错,一人走错,全龙龙身会缠成一团 (五)木龙舞(厚街桥头村) 宋代,东莞人从中原南迁清代《东莞王氏鳌台族谱》记载:"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人们为保留端午节龙舟竞渡风俗,在没有河流的山区只能"舞旱龙""故山又以此得名",为扒船岭这种习俗以厚街镇桥头村最盛,在每年的端午节晚上举行七个自然村都出一队,由锣鼓队引路,巡游全村由一青年高举龙头,两边队员举着刚砍来的青树枝,喊着"嘿哟嘿哟"的节奏前进青树枝作用是纪念一条大青蛇有一年发生瘟疫,一条大青蛇衔着青树枝而来,被人误会而斩死,丢入河中后青蛇化作巨龙腾飞而去人们方才知道青蛇是来救人的,察看青蛇衔来的树枝,一看是中药,忙叫人们上山斩伐,煎水来饮,果然消除了瘟疫舞木龙的队伍可长可短,视参加的人数而定,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凡参加者均举树枝如果两队相遇,热闹非凡每个村里均设茶水招待参加者一般天黑开始,十时左右结束 旱地舞龙舟之后,村民自觉增添了活力,并加强了团结 (六)草龙舞(企石上洞横沥) 草龙舞原意是祈求下雨,后来成了节日中祈求吉庆的舞蹈。

      "舞草龙"贺中秋这一传统风俗在大朗、企石上洞、横沥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