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苏轼》教学案例.pdf
2页( 课前准备 :播放背景音乐 ,王菲演唱的苏轼作品 《明月几时 有 》 ,创设情境 ) 一 、导入 由背景音乐引出课题的主人公苏轼 ,千年古词,至今犹唱,苏轼 诗词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了解苏轼 ,和学生们一起走近苏 轼用 “ 我们当中有谁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呢?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课 文 《 核舟记》 ,由其中有句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可推断苏轼可 能是络缌胡子另外讲述苏轼与苏小妹问的趣 闻,可知东坡脸长 ( “ 脚踪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 “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 到嘴边 ”) ,然后展示苏轼 图片 二、引题 继续以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你心 目中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 学生可能会答出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 、教育家、发明家 ) 用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句统一学生的看法 ( 展示图片 ) “ 他是个 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那我们就看看这个被林语堂称为 ‘ 凤毛麟角式” 的人物他一定有很多成就 ,但我们对他的了解、认识更多是通过什 么渠道? ( 学生会答出诗文 、教材 ) ,因为他写了很多的作品,到现 在我们还在学习,那我们以前学了他的哪些作品?现在我们就一起回 想一下他的作品。
( 展示图片诗词文赋 )( 学生回忆苏轼的作品 ) 三 、忆析 对诗词进行归类,从中找到诗词的特点由于散文和赋我们知道 得不多,因此侧重点放在诗词方面 说到诗,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唐诗 ,唐诗更多的是力求表现生活场 景 ,记 录生活 乐趣 ,我们 提到 唐诗 就会 想到 喝酒 、种 地 、聚会 、思 念 ,所以唐诗给我们的印象是重情趣宋诗是在唐诗后发展起来的, 宋朝有了程朱二位理学家,或者是唐诗把生活中的情趣写光了,宋诗 就更多的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深思 ,对人生的一种认识, “ 问渠哪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所以宋诗更多 的愿意表现理趣苏轼的诗在宋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苏轼的诗 中既有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 河豚欲上时”的生活乐趣,又有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深思哲理 ,因而我们说苏轼的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 学生应该能答 出是 “ 情趣与理趣同在”) 苏轼的诗留到现在的有二千七百多首,词 有三百多首,但我们大多时候提起苏轼时想到的是他的词 ,提到苏轼 我们就会想到 “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
因为他开创了 豪放词风 ,但他的婉约词也一点不逊色于柳永等婉约大家苏轼词中 簟 圜翻 霸 文 学 教 育 2 o o 9 .O 3 既 有 “ 会 揽雕 弓 如 满 月 ,西 北 望,射天狼”的豪放 ,又有 “ 十 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 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 感伤,所以他的词风特点是 ( 婉 约与豪放兼容 ) 而散文与赋体 文我们平时遇到不多,今天就不 多谈 了散 文我们在 高一 时学 过 他的一篇文章 《 石钟山记》 ,在 那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是 ( 学生 能答得 出来 “ 事 不 目见 耳 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那 是一篇记游的文章 ,但作者在平 常的记游过 程中也能 找到生 活的 哲理 ,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深思 的苏轼 著名美学家说 “ 他是 个诗 、文 、书 、画无所 不能 、异 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图现 苏 轼 书 法作 品 黄 州寒 食 帖》 ,独具一格的诗画 枯木 怪石图》 、 归结苏轼的成就 “ 诗——“ 苏黄” 词——“ 苏辛” 散文——“ 唐宋八大家” 文学理论—— “ 行 云流水 ” 绘 画—— “ 朱竹 ”轼 画朱竹 , 正体现 了他不重形似 的绘画主 张 , 书法—— “ 宋 四家 ” 育才——“ 苏门四学士” 水利 —— 苏堤 饮食 —— 东坡 肉、东坡 汤。
四、评析 分析苏轼的一生 ,用他 自己 的话 “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 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 儋州”来分析 ,告诉学生苏轼的 一 生受到很多的不公正 的待遇, 他是我 国文学史上被 贬路程最 长 ,被贬次数最多的一位文化名 人 ,但我们读他的作品时感受到 最多的感情是什么?是伤感,落 没 ? 还 是 一 种 豁 达 、乐 观 、开 朗? ( 各持己见 ) 他 的作品中 既有 “ 老夫聊 发少年狂 ,左牵 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 冈” “ 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的豪放 ,又有 “ 不识庐山真 面 目, 只缘 身 在 此 山 中” 的 智 慧 ,也有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的悲凉 ,更有 “ 惟愿 孩儿 愚且 鲁 ,无灾 无难 到公卿 ”的无 奈,那么他作品的思想所表现出 来的感情为什么会这样?了解苏 轼的身世与经历 家庭 :父亲是著名散文家 , 母亲是 明大义 的女 子— —程 氏 爱好 :他本 人幼年 时喜欢 《 庄子》 朋友 :成年走人仕途后多次 被贬 ,在黄多年里又与和尚佛印 来往密切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苏轼作品 中的复杂的感情态度。
积极人世 ,建功立业的儒家 思想,儒家乐天知命 ,达则兼济 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的精 神感 召,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 之 的主导作用 道家主张无小为 ,有大为 , 他就是: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就是崇 尚 自然 ,在政治上 “ 不 尚贤 ” 佛家的普渡众生 ,大济苍生 的思想又让苏轼在从政时更多的 关 心百 姓 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的头脑 中交替出现才导致了他作品中情 感 的复杂性,但这三种思想毕竟 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所侧重的 , 从我们遇到的诸多作品中可以感 觉到他的思想更多的是豁达、乐 观 、旷放 ,可见他 的思 想 中是 儒 学 占上风的,而道与佛则让他在 仕途失意时尽情地解脱内心的苦 闷,所以当他遇到人生困境时就 会感 慨人生 如梦 ,而感慨后 又梦 想着建功立业 ,想着天下人 民 因而苏轼仕途失意但却豁达 ,命 运坎坷乐观,我们回顾历史上与 苏轼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或如屈 原 “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投 江 而死 ;或 如陶渊 明 , “ 采 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远离尘世 ; 或如贾谊 、柳宗元抑郁而终 但 不幸的经历中只有苏轼,履险阻 如平地,视功名如浮云 ,乐天知 命 ,随缘 自适, “ 此心安处 ,便 是吾乡” 。
正是有了儒家的积极 人世 的思想 ,才 让苏轼 一生达 观 ,也正是有了释道二义才使苏 轼在 多次 的不 幸 中 自强 不息 、 旷达洒脱 的生 活下来 ,他的这 种态度至今仍有 着积极地教育 意义 纵观苏轼的作品技巧炉火纯 青 ,诗文才气贯天 ,思想博大精 深 ,人 格光芒 万丈 苏轼一 生想 着天下 ,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 丈;在失意时 ,寄情山水 ,洒脱 飘逸 ;在悲观时又以儒家思想警 惕 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苏轼 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诗词文赋,名 言警句 ,更有他达观 ,开阔的心 胸 ,让我们也如苏轼一样在生活 的多次困境 中中自强不息 、旷达 洒脱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因苦 难 而焕发光 彩 五 、拓展 如 果苏轼 现在就 出现在 你面 前 ,你想对他说什么? 苏轼 ,我想对你说— — 苏轼 ,我想对你说 ~—— 苏轼 ,我想对你说一—— ( 学生 活动 ) 作业 :我与历史名人对话是 高考作文题 ,今天的作业是把你 与苏轼的对话形成文字 下课,播放 《 大江东去》配 乐 朗诵 马 玉杰 女 ,黑龙 江大庆 市教 师进 修 学院教 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