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延川文化整理.doc

40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32454882
  • 上传时间:2022-08-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2.50K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延川文化整理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地区东北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本省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延川县建立于隋开皇三年,距今1400多年,以县城脚下河流古名“吐延水”得名(《延川县志·概述》)这片承载着千百年来延川先民用血汗创造出的厚重文化的土地,时至今日仍在陕西这片热土上熠熠生辉,蓬勃发展延川历史悠久,文风斐然,人才辈出,素有“文化之乡”誉称《延川县志·概述》参考《延川县志》可知,延川县域历史上曾经多次为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亦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融汇之地,其地域文化呈现亦出多样性延川县文化可分为地域性的民间文化和文物遗址文化一、民间文化1、民间艺术⑴道情道情是中国汉族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陕北道情在延川流传已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一曲完整的道情由起板、开场白、引子(亦称大过门)、正本、结尾五部分组成伴奏多用四音(四胡)、管子(多用苇管制成)、三弦,亦可用一般伴奏乐器。

      演唱时一般用敲梆子掌节拍,用渔鼓、“铰铰”(亦称碎子)打击乐器作配乐唱腔有《冒凉腔》《耍孩调》《一枝梅》《十字调》等板式有尖板、慢板、阴死板、滚白等 90年代前,每逢春节、喜庆或农闲时,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演道情戏,或者几个老艺人,或者年轻爱好者围在一起,边拉边唱几段有时高兴了,一个人也要哼几句道情,延川有句俗话“高兴得半夜里唱道情”;有时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要唱几句道情,俗语说“婆姨家忧愁走亲戚,男人家忧愁唱道情”只是高兴时与忧愁时所唱道情的曲调不同而已本县虽然不是人人都会唱完整的道情,但一般人都会哼几句,故河湾路边、村头地畔,时常可听到几声悠扬的道情曲境内北部多唱老调,亦称西凉调,由甘肃、宁夏传入,南部多唱东路调,由绥德、米脂传入⑵陕北说书“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的“稗官”,这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书佣,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锤欲击,张口垂目,神态自若正在说讲有趣的故事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扬州说书就很盛行。

      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淘真”,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清代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再次说明了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延川说书,源远流长,至今不衰一般由盲目艺人(俗称书匠,尊称先生)用方言配乐自弹自说,简便易行,多流行于农村初以独演为主,演唱者左手抱琵琶(或三弦),右膝系甩板,右手握弹拨,手背系“嘛咋咋”,弹奏时琵琶叮咚,嘛咋咋随手摆动咋咋作响,甩板伴奏弹奏间隙,说唱故事,唱词通俗流畅,地方特色浓郁请说书的人家多为祈福、求安、谢神,称安乐书说书时先弹奏《请神曲》,迎祖宗,后以《送神曲》收尾说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公案传奇、神怪演义、才子佳人,有《孟良盗马》《包公案》《柳姻记》《张四姐下凡》《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1962年,个别盲人去延安盲人训练班学习,次年训练班结束郝能与呼兴才回县开始下乡演出,配合学习雷锋运动和阶级教育,学说《雷锋参军》《五佩勤走南京》《打黄狼》《机关枪》等新书。

      1964年春,组建延川县盲人曲艺说唱队,队员10名,通过培训整编,分三个小组在城乡巡回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宣传说唱节目主要有韩起祥编写的《回乡记》《翻身记》《刘巧团圆》《宜川大胜利》及别人编写的《王贵与李香香》等时伴奏乐器大增,有二胡、板胡、小锣、鼓、镲、响铃等1966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曲艺宣传队,人员减至8人说唱内容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期间说唱节目主要有“样板戏”和《儿女婚事》《批判小资产阶级》《蔡永祥》《雷锋》《一块银元》《母女会》《毛主席走过金水桥》等1976年10月改称盲人曲艺宣传队,此时宣传的主旋律为农业学大寨,说唱的主要节目为《十学大寨》《夜战灯》和《“四人帮”吃草》等1978年后文艺大解放,说唱范围渐次扩大,公案传奇、评书演义、才子佳人逐步成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出现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等不健康的内容,如《汗巾记》《四女下凡》《青铜记》等说唱节目1983年冬,经县文化馆一个月的整顿,情况好转1984年,曲艺宣传队进行改革,原3组分为4组,并实行自负盈亏,队员只交公积金,其余归个人所有1990年有队员7名⑶秧歌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秧歌在延川久传不衰它的起源显然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形式和农民欢庆丰收“手舞足蹈”有关,是古代田园民歌的变式劳动人民在稼穑小憩,眼看禾苗茁 壮成长,油然生情,于是载歌载舞,祈求丰收,称为颂歌后经流传演变谓之“秧歌”延川曾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使其秧歌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其 内容主要是表达人们的欢乐心情,互相安慰,互相祝愿的情感感情纯朴、真诚,形式犷悍而不乏艺术性,朴实而赋有幽默感真实的感情、优美的形式、丰富的内 容构成了延川秧歌的基本特征本县过去流行传统秧歌,后来发展为新秧歌新春佳节,各村镇爱好“红火”的领头人,组织秧歌队,选配领演伞 头,稍加排练,即可出场旧时,女子不闹秧歌,往往是男扮女装队尾总有扮相古怪的蛮婆、蛮汉道具服装及经费通常由村镇或单位自筹乐队以打击乐器为 主,即锣鼓队,80年代新增唢呐班锣鼓铿锵响亮,唢呐激越昂扬,极壮声色。

      不同场合,或以打击乐为主,或以唢呐为主秧歌队员执扇舞绸,在伞头导引下 “走场”,摆成种种图案队形,有“四门斗底阵”、“黑虎掏心阵”、“十二莲灯”、“药葫芦”等秧歌美在“扭”,妙在“活”,足踏鼓点,臂舒腰闪,动作洒 脱活泼秧歌队除过街、走场外,还围圈表演小场秧歌或道情戏,70年代增加小舞蹈、小戏剧其节目主要有踢场子、踩高跷、搬水船、耍狮 子、骑竹马等搬水船也叫跑旱船水船由竹、木、高粱杆扎成骨架,外面蒙上彩绸,前后各镶一块明镜,四角置红灯,周围纸花点缀选身段苗条、嗓门好的漂亮 少女“坐船”,老、小艄公“摇”桨,边舞边唱,模仿行船,或处流水平静,或处浪颠波涌,或乘风疾行,或搁浅沙滩以少女回娘家、走亲戚为情节,艄公笑问, 女子唱答,妙趣横生境内永平水船引人入胜踢场子有2人、4人或8人,男扮武生,女扮文生,男持棍棒、小钗,女持扇子、彩绸等道具,双双对舞,边舞边 唱男“引”女“戏”,男角生龙活虎,表阳刚之健,女角轻飏飘舞,有阴柔之美狮子舞”,狮子用麻、彩色纸、木片、高粱杆制体形,手电作眼睛,簸箕作 口,红绸子为舌头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另两人各扮一头小狮子逗狮人为一武生打扮的“武士”表演分文、武狮子两种表演法,文狮子性格温顺,有搔 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子性格凶猛,有跳跃、跌扑、登高、腾空等动作。

      境内流行狮子舞,以马家河乡王家原村和延水关镇延水关村的狮子舞最引人注 目跑竹马”也叫骑竹马,竹马用布、纸、木片扎成,人站在里边,作骑马状骑马人口噙哨学马叫另一人扮牧马人,牧马人彪悍勇猛表演时,竹马前仰后 跳,表现为一匹烈马,牧马人动作熟练,表现出善训烈马的气质有时牧马人手牵马缰,悠然自得,竹马徐徐行走;有时牧马人猛抽一鞭,狂奔疾驰,牧马人以各种 惊险动作降伏烈马烈马降伏了,牧马人轻松了,观众也长出一口气境内禹居乡的竹马受人喝彩转九曲是本县传统的民间活动,一般在正月 13~15日进行九曲扎在平整广阔的场地上,以便于群众集散农村用高粱秆、木棍,城市用钢管扎成曲折通道扎好的每个柱头上都安上灯,农村一般用白萝 卜挖空做成灯具,加油点燃;城市用彩灯泡,夜晚开灯,远望像一座灯火城九曲中央竖一大柱(俗称老杆),柱上挂有各式灯笼,旁饰小灯,称“灯山”俗传转 九曲可使人消灾避难、事随人愿,更有胜者认为转黑灯(不开灯)、摘曲灯可使生育如愿九曲外设两道彩门,秧歌队由唢呐开道,伞头领队,有秩序地进入,其他 群众自行排队随后进入,霎时呈现出灯光闪烁、人流滚动的沸腾场面九曲黄河阵图⑷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延川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代,它很少见诸文字,但男女老少大多会唱也乐于唱,用以抒发宣泄感情,俗话说“女人家忧愁哭鼻子,男人家忧愁唱曲子”打石场里老石匠用歌声驱除疲劳;山梁上“受苦人”用“拦羊嗓子回牛声”赶走寂寞;川道里赶牲灵的脚夫唱个“酸曲”(情歌)舒心;硷畔上或窑洞里纳鞋底的婆姨家用低声歌吟解愁货郎叫卖唱歌,农民祈雨唱歌,闹社火娱乐唱歌,喝酒猜拳唱歌……这些民歌很大一部分反映旧社会下层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妇女们的不幸遭遇,表达他们有爱憎情绪;另外一部分记录劳动人民与天灾人祸斗争的经历三四十年代以来的新民歌则形象地反映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求解放、闹翻身的斗争豪情歌中有悲怨、抗争,也有振奋、欢欣其主要特点是豪放、质朴、粗犷;也有一些不失委婉、细腻、幽默人民性强,生活感浓,语言生动,艺术表达独特。

      延川民歌有风情小调、信天游、秧歌曲、夯歌、船工号子、酒曲、挽歌、儿歌、催眠曲等流传最多最广的是风情小调,其中大多是情歌,“内容所涉及的却是整个社会,其主流是对阶级压迫、封建礼教的藐视、控诉和反抗,对婚姻自由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第2页《代序》),这种风情小调最初出自贫穷的长工、脚夫、流浪汉、士兵或备受苦楚的妇女——寡妇、童养媳、尼姑、妓女等歌调采用传统俚曲,歌词内容极为丰富控诉黑暗社会的有《揽工调》:“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满受的牛马苦,吃的下贱饭《五哥放羊》:“十月里来日子短,五哥放羊受苦寒吃不饱来穿不暖,揽工的人儿真可怜《迎春揽工》:“六月里,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炖羊肉全家老小都吃够,可怜我迎春没吃一点肉鞭笞畸形婚姻、包办买卖婚姻,歌颂忠贞爱情,追求婚姻自由的有《迎新媳妇》:“奴家十七八,小丈夫十二三十七八那十二三,还不能来玩耍我把你贼媒婆,你把良心卖!”《秃子尿床》:“豌豆花开麦穗儿长,奴妈妈卖奴不商量篮儿放在平坡上,对着媒婆骂一场《凤英》:“凤英开了言,放下五块钱只要凤英看下人,爱人不爱钱《打黄羊》:“树叶落在树根底,知心朋友就是你山湾里的石头河湾里的水,想回娘家撂不下你。

      《挂红灯》:“十二月一年度,五哥算账回家转算盘一响卷铺盖,我和五哥分不开《刘成拜年》:“你不要哭来你不要愁,妹妹给你两串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