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南省郑州市西亚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258436773
  • 上传时间:2022-02-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4.7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河南省郑州市西亚斯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无言之美(1)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3)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4)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5)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6)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7)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节选,有删改) 15、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D.沉默是金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C.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的情绪意旨 17、结合本文说说你对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15、D  (A、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意含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C、是《无言之美》原文阐述内容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16、B  (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17、(3分)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1分)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1分)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1分)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自由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世间有形形色色的束缚,相应就有形形色色的自由自由是个众数思想言论的自由和散布谣言的自由,人身行动的自由和冲闯红灯的自由,是不同性质的自由,不能随意将它们作出简单的类比或加减。

      例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社会虽然没有政治自由,但却因为可以随地吐痰扔垃圾,所以从整体上看还是自由的一个自由的社会,绝非指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这个社会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如果我们留意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许多国家的宪法,这张自由清单往往包括人身自由和免于任意拘禁虐待的自由、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集会结社和参与政治的自由,以及婚姻迁徙择业和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自由国家,主要看这些被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这些自由绝非可有可无,更不容任意牺牲它们是国家的基石我们也应留意,当我们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尊重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自由为什么基本自由如此重要?这可以有许多不同理由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第一,有的自由和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试想象,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度,个体随时会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恐吓被拘禁被虐打,随时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羞辱被歧视被消灭,随时因“国家需要”而被强行侵夺个人财产,那么人就活在非常悲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境地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是所有政治理论的共同底线,无关派别没有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或许有人说,既然明知掌权者不喜欢你有异于正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你何必要争这些自由?何不从这些领域撤退然后享受那吃喝玩乐的自由?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选择体现着我们作为人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和尊严,并且这些领域对作为人类的我们而言不可或缺,人只能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如果从信仰撤退,即意味着将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灵魂之安顿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从我们的生命切割开去;如果从政治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动物,不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人之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从思想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思考有助人类能力情感信念发展的领域受到限制愈多,人就活得愈不完整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是对整个政治社群的伤害人的尊严基于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贵,其理也在此讨论至此,我们应可见到,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贵,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些自由乃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而我们如此重视自主,则因为它是活出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政治理想: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使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个理想,除了要求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外,在人格、政治、教育、经济、文化上还有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

              (节选自周保松《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南风窗》2012年第3期)8.下列关于“自由的社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的社会是指每个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财产占有自由的社会B.自由的社会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免于一切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的社会C.自由的社会指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的社会D.自由的社会是指国家宪法中对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有明文规定的社会9.下列说法,不属于“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的一项是A.没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B.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政治观宗教观异于正统就随意放弃C.人只能在政治、宗教等基本自由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D.基本自由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10.结合你的对现代公正社会的理解,谈谈你认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3分)参考答案:8.C(A项“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财产占有自由”不全面、不准确,后者原文为“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B项“一切”“所有”过于绝对;D项与原文“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不符9.B(这项表述的是基本自由的内容,不是“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10.示例:在人格上应该保障每个公民人人平等;在政治上应该实行民主法治的宪政;在教育上应该实行发展个性的释智教育;在经济上应该实行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在文化上应该保障多样开放的文化生活。

      答出三点即给满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而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 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业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摘编自郭青生《化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