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种植业技术培训课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ppt
18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A B C D A: 病苗 (右 )矮缩叶片僵直 B: 分蘖期病株矮缩丛生 ; C: 拔节期病株高位分枝倒生须根及茎秆蜡点状小瘤突 ; D: 病株抽穗困难旗叶宽短及叶面瘤突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发病特征 : 1、叶色浓绿上部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多在基部) 2、地上数节节部有气生根及高节位分枝 3、颈杆表面有 1摸有明显粗糙感 4、瘤突成腊点状,纵向条形排列,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 5、感病越早,病瘤在下位节、感病晚的病瘤节位高 6、感病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黄褐色 病害田间发生率,与 白背飞虱 的发生量及其带毒率、 白背飞虱发生期与水稻秧苗期吻合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水稻生长早期受到较多的带毒白背飞虱为害,可导致整田失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C D 不同生育期感病株拔节期表现的症状 拔节后茎部乳白色瘤突逐渐变为黑褐色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C D 图 4 田间病株通常呈集团分布 图 5 中等受害田表现为条块状“座苗”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2003 年广东某地水稻绝收 2004 年,海南某地水稻绝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2005年海南某地水稻绝收 2008年,广东某地水稻绝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2008年华南农大试验田(抽穗期)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 病毒初侵染源:① 本地越冬的白背飞虱、(也可能灰飞虱)田间自生及再生水稻苗、杂草等 ② 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 传播及再侵染:初侵染源早稻上扩大侵染量,经白背飞虱传至单季稻或晚稻秧田及本田, 同时可扩散到玉米田,早期侵染造成严重为害。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 、病毒基本特性 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 2001年广东阳西首先发现, 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鉴定命名 以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高效长久带毒传播 从越南,我国的海南、广东等长距离迁飞到其他省市 寄主范围:水稻、玉米、玉蜀黍、稗草、水莎草等 传播介体:白背飞虱 地理分布: 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福建、江西、湖北、安徽有发生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趋势及防治策略 田间发生趋势: ① 年度间,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及越冬侵染量的积累 ② 年度内,晚稻田以及夏、秋玉米田发病重 ③ 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水稻或玉米苗期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 五、防治策略 培育抗病品种、压低本地越冬毒源、种植结构隔离 苗期防治白背飞虱、施用抗病毒药剂 及时控制白背飞虱(长效持久药剂) (灭虱 +抗毒)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上危害情况 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相比,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从近几年江苏的发病情况看,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最高的第一显症高峰常年出现在 6月下旬至 7月初,此时发病的秧苗心叶发黄枯死,症状明显,很容易识别,发现秧苗发病后可以及时采取补栽、毁耕重种等措施补救;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在麦茬移栽稻移栽活棵后较长一段时间都不容易与正常苗区别开来,通常到 7月中下旬其叶片上出现“蜡白条”这一特征性病症还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到 7月中下旬,苏中、苏北地区麦茬移栽稻有效分蘖期已基本结束,即使采取分苗补缺等措施也不能取得太好的保产效果,而毁耕重种水稻更是不可能实行。
特别是在淮北地区,麦茬移栽稻面积大,秧苗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水稻黑条矮缩病威胁更大 早发现、早补救能减少损失 水稻黑条矮缩病株在田间主要表现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有的新叶扭曲皱缩这些症状与生理性僵苗症状相似,很容易被误诊,延误补救适期生产上要仔细观察,及早诊断 水稻幼苗期发生黑条矮缩病,稻苗叶色深绿,心叶短小且直,部分心叶顶端螺旋状卷曲分蘖期病株明显矮缩,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距离小、几近重叠,心叶突破前一叶叶鞘而出,或从前一叶叶鞘口呈螺旋状伸出,除新叶外部分叶片顶端也旋曲病株叶片背面出现蜡白条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征性症状,一旦在水稻叶背发现蜡白条,即可诊断水稻得了黑条矮缩病但是,从近几年笔者在江苏各地实地诊断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一症状并非在所有病株和病株每张叶片上都能查到特别是粳稻品种, 7月上旬移栽大田前期很多病株上查不到蜡白条,所查到的蜡白条也较细、较短,宽度与缝纫机线相仿,长不过 3~ 4毫米相对来说杂交籼稻病叶上的蜡白条更明显些 目前已经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措施补救: ( 1)及时将田间的病苗拔除并踩入泥中。
将毒死蜱等速杀性药与吡蚜酮、烯啶虫胺等持效期长的药混用,杀灭田间灰飞虱,减少毒源和传毒媒介 ( 2)移苗补缺,促进分蘖,增加成穗数 7月初病株率不到 10%的田块,根据病情适当增施分蘖肥,促进健康株分蘖,一般能使田间群体得到恢复,对最终产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病株率超过 10%的,除增施分蘖肥外,最好因地制宜地喷施 腐植酸盐叶面肥 以及复硝酚钠、 芸薹素内酯、宁南霉素 、 菇类蛋白多糖等 叶面肥或药物,促进健康株生长和分蘖,减少病害损失病株成片发生,拔除病株后田间有较大空地的,适当移苗补缺粳稻可以从健株穴中分取一部分秧苗移栽到空地,杂交稻可以剥蘖移栽(移苗补缺越早越好, 7月 10日以后不宜采取此项措施) 7月中旬田间群体不足的田块,适当推迟搁田,并分次轻搁,适当早施拔节孕穗肥,争取更多的分蘖成穗病株率特别高、有大片秧苗发病的田块,如果当地有直播稻,可以及早联系,等直播稻秧苗达 5~ 6叶期时选取大苗移栽到发病田块,并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如果没有秧苗来源,在苏中、淮北地区,可以选用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如目前徐淮地区应用较多的粳型旱稻品种),在 7月上旬直播,或者先播种育苗,在秧苗 5叶期及早移栽。
田间株发病率很高,又没有秧苗可供补缺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地改种,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毁耕重种,特别是改种旱作物或蔬菜,否则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