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pdf
5页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张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改变,作为一线教师更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调整、反思下面是本人在高中数学模块教学后的几点反思一.模块教学的意义1. 模块的一个重要作用, 就是实现课程的多样化2.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 只有课程多样化, 才可能实现选择3. 从模块内容的组织来看,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4. 从教学组织来看, 模块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 也能够相对减少学生的并学科目, 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二、 模块与过去知识单元的比较原有的数学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不足:1. 教学内容陈旧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陈旧的如在传统教材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包括17 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内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初步等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均无所涉及2.知识层面狭窄由于传统《大纲》的局限性,再加上1983 年以来数次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 造成原有的高中教学内容偏少,知识层面狭窄, 以致于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去复习。
3.课程结构单一 根据教育部1990 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在高中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 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评价学校的观念没有转变,选修课实际形同虚设4.应用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教材中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致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及创新能力是不利的1)从综合性与相对独立性来看, 过去的单元更强调知识的前后联系与纵向延伸, 每一个单元是整个学科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综合性及相对独立性较差而模块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独立性2)从设计类型及相互关系来看, 单元主要以知识的逻辑联系为纽带加以线性组织, 单元之间呈现递进关系, 必须前后依次展开; 而模块设计则有多种类型, 既有前后递进、 学科逻辑较强的设计,也有立体、交叉、网络结构的组织设计形式三、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设置(1)课程分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分别由不同的模块或若干专题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学好的数学内容有5 个模块,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由系列1-4 组成,举例说,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
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 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 “立体几何初步” 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 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而对于希望在理工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内容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2)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成为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并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四、以必修1 为例简述其模块的设置思维1.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自作主张改变课标的意图比如增加课时量,补充知识性的东西、增加教学的难度人为地去训练函数的值域的求解集合中的“三性”(确定性、无序性、 互异性的讲解和训练,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负担,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起到适得起反的作用。
2.要摒弃只注重定义、概念、结论的教学、忽略过程的教学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教学中,我更多地鼓励学生通过指数的运算性质的复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类比、计算、猜测等方法去发现对数的运算性质而不是直接给定对数的运算的性质然后再不断地进行机械训练 这样起到的效果是巨大的,也是出乎我意料的,不再象以往学生到了高三还无法好好地记住运算性质,今天练了明天忘但学生对自己推导得到的运算性质就不一样了,他们能更加理解运算规律,熟记运算性质,熟练运用性质3.注重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过往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而忽略学生的认识水平对一些问题的引入常常单刀直入,使学生感到很突然如在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特征,直观上得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特性再结合所熟悉的二次函数从两个变量的关系初步得到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最后进一步归纳得到增、 减函数的定义 这样的教学充分符合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4.加强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虽然这一块的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难以消化,但是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做到一点一滴的渗透,才能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去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去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让学生通过收集现实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实例去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这可以使学生在亲自经历上述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数学的价值,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要说的是,作为第一次进行新课程的实施的实践者,仍会非常的困惑、担心有些意图是好的, 课堂的设计也是科学的,但碰到具体情况时却无法很好的贯彻执行,再如没有合适的配套教辅材料,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课后习题有一定难度,但在教科书中却没有相应的例题配套,我们不知道怎样一种程度的教学才是适合的,今后高考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给学生评定学分,都是在这一模块教学中仍感到困惑,值得我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专题内容在设计上要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和体会一些重要概念,结论和思想方法五、具体教学实施模块教学 -------数学课程理念的提升1)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控制了内容难度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增强和强化研究性学习活动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6)重视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7)倡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性的阅读,使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而且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作用。
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讨论,展现个性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而且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书本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活动,改变了学习方式新教材在探究活动的编写方式上,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观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是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去做, 可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应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新教材中题目编排分为练习、习题A 组、习题 B 组练习、习题A 组相对来讲容易些,而习题B 组就相对难一些,需要分析综合 编写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有些简答题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将知识融于其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有些简答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在教师必要的提示下作答总之,新教材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模块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且, 适当加强不同知识模块的关联性,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模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1.课程功能、 结构的改变 , 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 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 这样 , 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课程计划2.新课程将打破过去单一灌输型的教学,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特点, 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 将“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教学当中, 这种迥异予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使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3.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教师与学生高质量的互动, 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参考文献1. 《给教师的建议》[ 苏 ]B.A. 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 《给新教师的忠告》[ 美] 莫尔盖恩 .L. 唐纳森布赖恩 . 普恩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3. 《课程与教师》 [ 日] 左藤学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