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范文》.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爱****虎
  • 文档编号:241549430
  • 上传时间:2022-01-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2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范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 通过罗安宪教授对国学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大学》和《中庸》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则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

      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 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以上是我对《大学》、《中庸》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真诚的 ,加强自我修养,依法履行职责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深研和弘扬。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 《中庸》夸大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中庸》举出了另外一个典型,这就是颜回《中庸》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所谓择乎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选取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颜回一生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告诉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显赫一时的,更不是人往亦云的,而应该是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委曲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在这里特别夸大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朱熹作注说:“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阐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发奋图强,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进之途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朱熹以为,人的天赋不同,所以学、行的难易有别吕氏的论述更为深刻:假如人们只希看自己能生而知之不肯力学,希看能安而行之不能困勉,则中庸永远只能是理论意义上的中庸,而不能为人所用,所以说“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中庸的实践,无论对己对人,无论家庭社会,其原则精神都是一致的《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天下之达道五,是外向的,对家庭社会而言的;天下之达德三,是内向的,对自己而言的无论内向外向,对人对己,原则是一样的,“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4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

      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读后感·很明显地讲“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

      《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 暑假里,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两本书《大学》、《中庸》二书原是《礼记》中的两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宝贵财富它们如两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告诉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虑而后能得”中我懂得了应该不断地自我革新,使人处于最美好的境界知道应该处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坚定的目标;有了坚定的目标,然后才能心绪安定;心绪安定然后才能神志专一;神志专一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后才能获得最佳结果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我懂得了当国君的,要处在仁的境界;为人臣的,要处在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处在孝的境地;做父母的,要处在慈的境地;与国人交往,要处在信的范围。

      所谓君仁,是说党领导的要把目标放在仁爱上,为民做主,为百姓谋利益;所谓臣敬,是说当部下的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所谓子孝,是说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孝敬,不仅仅是承担我们今天法律上讲的瞻养义务,而是子女的所作所为以及发展能让父母心安;所谓父慈,不是父亲包括母亲对子女像母鸡护小鸡那样的溺爱,而是要让子女受教育,为他们考虑久远;所谓交信,就是人与人交往以诚相待,不因关系的亲疏而增减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中我懂得了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憎恶难闻的气味,就好比喜爱美色那样自然真实,能明辨美恶,这就叫自我感到愉快从“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中我懂得了人对于自己所亲近或喜欢的人会过于喜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会过于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过于尊敬,对自己所哀怜同情的人会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过于轻视所以喜欢一个人同时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能了解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 从大学中,我明白了“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庸》中,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做过了头或者没有达到,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样正好,同时也要遵循事物的规律。

      《大学》、《中庸》,不愧是中国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啊!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