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游戏发展公开课.pdf
2页希望月报2 0 0 7.2 理论探索幼儿游戏的理论和发展任彩霞(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厦银川7 5 0 0 2 1)摘要:本文从幼儿游戏的理论、种类、随年龄增长游戏的发展演变等方面,介绍了幼儿的游戏特点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幼儿游戏的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特点关键词:游戏理论;游戏种类;游戏的发展一、幼儿游戏理论(一)早期传统理论1 9世纪和2 0世纪初较有影响的游戏理论主要有:霍尔(H a l l)的“种族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和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席勒-斯宾塞(S c h i l l e r-S p e n c e r)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格罗斯(G r o s s)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上述西方学者关于游戏的理论说法,总体上是从生物学或生理学的角度,把游戏看作是一种生物本能,忽视了游戏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二)当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能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泄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埃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游戏活动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人类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原理依据活动原理,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主导活动,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课题都是通过相应的主导活动解决的主导活动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性质总之,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景的创造活动游戏不是起源于认知因素,而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尽管对游戏的性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观点不同,但都认为儿童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游戏不仅促进幼儿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而且对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二、游戏种类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1)创造性游戏它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角色游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建筑性游戏:利用积木、积塑、砂、石等材料建造各种建筑物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技巧表演游戏:让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2)教学游戏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可以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活动性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使儿童掌握走、跑、跳、攀登、投掷等基本动作,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等个性品质三、幼儿游戏的发展皮亚杰(P i a g e t)指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练习游戏,主要在出生后头两年出现,是对各种动作的简单重复再现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在学前阶段,儿童通过假装、假扮和幻想的世界等形式来表现内心的一些想法随着学前阶段的发展,儿童构建出更精巧的社会戏剧性游戏这种游戏可以完全出自想象,与周围的物品或人物无关,而且可以由几个游戏者共同进行。
语言游戏是学前游戏的另一个突出特征第三阶段 规则游戏,假扮游戏的组织性逐渐提高,大约在6、7岁时达到顶峰,成为皮亚杰所称的“规则游戏”一)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帕滕主张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由低到高的3个连续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非社会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只是自己玩自己的,彼此并不交往,或者别人在做游戏时,在一旁看着,并不参与第二阶段 平行游戏幼儿用与别人相同的材料或玩具做游戏,但并不试图影响别人的行为第三阶段 幼儿的游戏才具有真正社会交往的性质它包括二种不同的形式:联合游戏:幼儿虽然各玩各的,但在玩的过程中经常交换玩具,并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论;合作游戏:游戏中的小伙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合作做一件事B u b i n和S m i l a n s k y提出可用功能游戏、建构游戏、假装游戏3种游戏来测查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研究者用这三种游戏类型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发现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表现出更成熟的认知行为伊克曼(E c k e r m a n)选择1 0-1 2个月、1 6-1 8个月、2 2-2 4个月三组婴儿,让婴儿与自己的母亲及另一对母子在游戏房玩,观察婴儿究竟喜欢跟谁玩结果表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比起年龄小一点的儿童在社会性游戏方面所花的时间更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喜欢与同伴玩,没有一个人愿意与陌生成人玩。
二)假装性游戏的发展皮亚杰(P i a g e t)认为1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玩假装性游戏,2-3岁是假装性游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6岁以上的儿童很少玩这种游戏,而代之以规则游戏即假装性游戏的发生率呈现一个倒U型曲线,在3-6岁时频次增长,然后开始下降芬森(L a r r y F e n s o n)等人发现大约到3岁时,假装性游戏呈现3种平行的发展趋势:去中心化,去关联化和整合作用去中心化、去关联化和整合作用同时出现在社会性游戏和社会性假装的游戏中,是3-6岁儿童最为突出的游戏形式同时儿童在社会性游戏中发展了许多技能见下表:(下转第8 2页)3 4希望月报2 0 0 7.2 教改前沿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李鼎吉(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张家口0 7 5 0 0 0)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本质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他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做法、新意图在物理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要方法对于即将来临的众多挑战,就必须要求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的高考能力测试,也不再只注重考察学科知识,而是越来越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启迪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觉得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师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认真分析教材,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创新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上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精心设计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或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物理思维过程,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规律,一般既有文字,又有数学公式,还可以用图像等表示,同时在运用概念解答问题时,既有问答题、计算题,又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
运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问题时,就可以增强学生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所想出的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或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创新的欲望,而且兴趣越大越浓,所激发出的创新能力就越大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方向,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冲动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先导,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讲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使用器材、设计思想;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熟练操作技能给学生做出示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将磁铁对线圈分别做快速和慢速插入与抽出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通过观察分析出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有些学生往往不注意指针的偏转角度不同和偏转方向不同,这反映出学生观察能力的不同,而科学家正是由于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发现别人所不能察觉的规律。
所以,通过演示实验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和观察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物理实验主要以“测量”和“验证”为主,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难易结合,既不要让学生感觉太难,有不要感觉太容易,继而产生消极或太过自信的想法同时,老师也应做一些相应的创新演示实验,不但能让学生掌握有关物理知识,而且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增强对科学方法创新的精神,从而激发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四、创造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有利环境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氛围会让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物理老师要在班内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可利用灵活的形式或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以及物理实验例如办好物理板报,举办物理竞赛,而且老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多给学生讲一些物理科学家的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视中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科技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动向总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得到了学校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和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出色的、能力强的优异学生,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这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尽量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去更好地学习上接第3 4页)表1假装性游戏的发展过程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去中心化儿童装作从杯中儿童装作用空杯子儿童让布娃娃从喝水喂布娃娃喝水空杯子中喝水去关联化儿童用空杯喝水儿童用一个物体(譬儿童作出姿势,如空心 木块)喝水表示从一只假想的杯子中喝水整合作用儿童假装喂养玩儿童喂完一只玩具儿童喂完玩具熊具熊熊,然后喂另一只然后将它放在床玩具熊上,给它讲故事C o n n o l l y和D o y l e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假装性游戏的儿童,一般智能的发展水平较高,他们与别人交往的社会能力也更强;B e r k认为假装游戏能更广泛的促进幼儿的各种心理能力,如记忆力、语言、逻辑推理、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游戏的时间逐渐延长,游戏的水平不断提高游戏范围从幼儿熟悉的家庭、幼儿园日常生活逐渐扩大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由独自一人的游戏逐步发展到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游戏情节由零星片断到较系统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说明了游戏的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5,2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