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为分析哲学正名 - 北京大学哲学系.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f****u
  • 文档编号:113433438
  • 上传时间:2019-11-0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7.0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哲学门》第 1 卷(2000)第 1 册 为分析哲学正名 ——读王路的《走进分析哲学》 江江 怡怡 A Plea for Analytical Philosophy: Comments on Wang Lu's Towards to Analytical Philosoph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 因,除了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之外,也与我们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 王路的这本著作尖锐地指出了这些问题,特别强调了逻辑分析方法在分析哲学中的灵魂作用, 这对我国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也对王路书中的某些观点和看法提出了不同 意见,认为把逻辑作为哲学的本质无助于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分析哲学、语言哲学、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江怡,1961 年生,199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 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 学、英美与欧陆哲学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 、 《维特 根斯坦传》 、 《维特根斯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就听王路说起,他在写一本关于分析哲学和哲学分析的著作由于专业的缘故,我一 直期待着这部作品的问世,想象着它一定是一本向一般读者介绍分析哲学的入门书但当我 从作者手中拿到《走进分析哲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联书店,1999 年版)这本书 后,我的想法就完全改变了我发现,它完全不是一本简单的导论性著作,而是一部充满了 深刻思考和真知灼见的论著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澄清了我们以往对分析哲学的某些错误 认识,同时,清楚地向更多的读者展现了分析哲学的逻辑本质以及这种哲学对中国哲学(包 括传统的和现代的)所应当具有的重要意义如果读者有兴趣认真读一下这本书,我相信, 就会有理由同意我的这种评价在这里,我希望给出我做出这个评价的充分理由 如果从罗素在 20 世纪初访问中国算起,分析哲学传入我国已经有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与存在哲学、弗洛伊德主义等欧洲大陆思潮相比,分析哲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至少要早 20 年, 它是与尼采哲学、实用主义等思潮几乎同时被介绍到中国的思想界以及整个社会的,但后两 种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分析哲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为从时间上看,分 析哲学在西方也是于 20 世纪初才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随后就成为当代英美哲学中 的主流思潮,并占据着整个西方哲学领域几乎一个世纪之久可是,在中国,这种几乎在刚 刚形成就被传入的分析哲学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只有少数专门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 才对这种哲学产生兴趣,而在整个学术界以及普通人看来,分析哲学则主要是一种非常注重 逻辑和数学技术手段、强调逻辑分析方法的哲学工具,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对社会和人生的 哲学思维无关这样,在中国,分析哲学从一开始就仅仅被看作是一种技术手段或工具,并 被排斥在通常理解的哲学观念之外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时被引入的尼采哲学和 实用主义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而分析哲学却始终倍受冷落 当然,产生这种结果还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原因关于这些原因,我在《实证 主义在我国当代哲学中的命运》一文中已经做了分析(载《哲学动态》1999 年第 9 期) 。

      我在 这里要说的是,分析哲学在中国的这种命运也与我们对分析哲学的研究和传播工作有着密切 的关系,因为正是通过这些工作,才使得非专业的一般读者对这种哲学产生了具有如此明显 倾向性的印象 我们对分析哲学的研究,就是分析研究西方哲学中的这种重要思潮的来龙去脉,考察西 1 《哲学门》第 1 卷(2000)第 1 册 方分析哲学家们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从中找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以 及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发展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应当说, 我们对分析哲学的研究工作还是有成效的: 30 年代有张申府翻译维特根斯坦的 《名理学》 ( 《逻 辑哲学论》 ) ,据信这是该书除德-英文版后的第一个外文版本;40 年代有金岳霖取分析哲学 之精髓而著成的《知识论》 ,至今仍被看作是当代中国分析哲学之巨著;50 年代有洪谦对逻辑 经验主义的大力宣传,他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最后一个离开人世的代表;80 年代后又 有实证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广泛传播,被认为是促成当时思想启蒙和构成当时文化思潮的重要 因素和内容之一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我们的分析哲学研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为什 么至今人们一提起分析哲学就望而却步,甚至是敬而远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原有的分析 哲学研究工作的深刻反思。

      记得我在《维特根斯坦传》的“后记”中曾谈到,思想家的思想之所以往往被人们看作 可望不可及,其过错不在这些思想的深奥,更不在于普通人的无能,而在于那些研究者的失 职,因为研究者的天职就是要把那些看似深奥的思想解释为浅显易懂的道理而且,我还认 为,世上没有无法为人理解的思想,而只有尚未解释清楚的思想基于这种认识,可以想见, 分析哲学目前在我国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恐怕应当归咎于我们对它的研究出现了问题:或许 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并没有把那些使人望而生畏的逻辑分析技术真正转化成可以为人理解 的语言,或许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先天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分析哲学的误解这里 所谓的“先天不足”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对分析哲学的介绍本身就是不完全的甚至 是不准确的,其二是我们还缺乏真正理解分析哲学所需要的逻辑技术或手段然而,在我们 以往的研究中似乎很少注意到自身的这种不足我认为, 《走进分析哲学》一书在这方面指出 了我们在研究分析哲学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作者用大量史料证明,作为分析哲学核心内容的语言哲学绝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 那种 “语言哲学” , 即认为与语言有关的一切哲学讨论都可以被看作是语言哲学, 他称之为 “泛 语言哲学” 。

      他认为,尽管这种泛语言哲学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但真正现代意 义上的语言哲学,也就是说引起了当代西方哲学出现“语言转向”的那种语言哲学,只是开 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德国、英国和奥地利,而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无可争议地是弗雷格、 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蒯因、斯特劳森、戴维森、达米特和克里普克等人 关于语言哲学的范围界定问题,应当说一直是西方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 60 年代 就有罗蒂曾在他主编的《语言的转向》一书中指出了两种语言哲学的区分,即纯的语言哲学 和不纯的语言哲学,后来在 70 年代末出版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中更是详细地分析了这两种 不同的语言哲学,认为只有纯的语言哲学才应当被看作是传统认识论的继续,即他所谓的镜 式认识模式近年来,更有不少西方哲学家在谈到语言哲学时,往往把它放到整个西方哲学 传统中加以考察,试图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解释语言哲学产生的来源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 到,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哲学(即所谓的“泛语言哲学” )与作为分析哲学核心内容的语言 哲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哲学概念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把语言分析作为研究手段, 通过研究语言达到对某种哲学观念的理解,因而更是一种与语言有关的哲学;而后者则把语 言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逻辑分析作为研究手段,试图把传统的哲学问题化归为语言问题。

      但后者不是通过研究语言而研究哲学,相反,它是把研究语言问题看作就是在研究哲学本身 无论这种哲学观是否正确,我们应当做的是,首先要弄清它究竟是指什么,然后再去对它做 出自己的评价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往往还没有搞清别人在说什么,就抓住其中的某 句话或某种说法而加以评论,其结果非但不得要领,而且贻误他人 当然,王路的说法也并非全面,因为这两种语言哲学的区分绝不是某些人的不同看法,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是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在外延上并非相互包含在当代西方哲学 中,有的分析哲学家并不是语言哲学家,如石里克、纽拉特、亨普尔、赖欣巴赫等人,而有 的语言哲学家却并不一定是分析哲学家,如莫里斯、乔姆斯基以及欣第卡、卡兹等人而且, 奇怪的是,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到普特南尽管普特南的语言哲学思想与克里普克的思想有相 似之处,但两人的哲学立场和出发点是不同的可以说,在当代美国分析哲学中,普特南的 影响要远远高于克里普克根据作者的论述,他的这种取舍标准可能是依据这些哲学家对现 代逻辑的贡献程度但即使如此,普特南的逻辑贡献也并不比克里普克逊色,他被看作当代 2 《哲学门》第 1 卷(2000)第 1 册 美国最杰出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而且,普特南对现代逻辑的专门研究使得他成为具有 “综观全局”能力的哲学家。

      我们知道,在西方文献中,凡在谈到语言哲学的地方,通常都使用了明确的概念,例如 “linguistic philosophy” 、 “philosophy of language”以及“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等,这些概 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关于它们的区别,我曾在《世纪之交再话语言的转向》一文(载《国外 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中做了解释我认为,在语言哲学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简单地 排除“泛语言哲学”的理解,而是切实地分析,语言哲学如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主流 倾向以及我们从“语言的转向”中应当学到什么东西对此, 《走进分析哲学》的第一章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说明 其次,作者从逻辑分析出发,明确地指出了语言哲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即以句子为出发 点、从句法到本体和认识、以及挑战常识应当说,我们对语言哲学的了解和研究已经有了 不算短的时间,对这种哲学的特征更是做过不少的论述,但据我所知,似乎没有一种论述是 像本书作者这样来概括的这种概括的长处在于,它抓住了语言哲学把语言分析作为哲学主 要任务这个特征,强调了语境原则、意义理论、指称理论以及语义上行(或“语义上溯” )等 在语言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而且据此把语言哲学与传统哲学明确地区分开来。

      特别是, 把语言分析与对本体和认识的描述结合起来,由此指出语言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所具有 的特殊涵义,这为我们真正了解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的传承及其意义非常重要同时,从挑 战常识的角度对语言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分析,这也强化了语言哲学与传统哲学问题 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这种语言哲学的价值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的特征概括都难免以偏概全王路的概括旨在强调语言的逻 辑分析对语言哲学的重要作用,但似乎缺少了对语言哲学整体特征的描述,即这种哲学有别 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我们可以把以句子为出发点作为语言哲学的一个特征,但并非所有 的语言哲学家都认为句子是意义的基本单位,如罗素就把词项,甚至仅仅把当下使用的专名, 看作唯一具有确定意义的最小单位;我们也可以把语言哲学的特征看作是通过句法分析达到 对哲学本体对象的认识,但这也并非是所有语言哲学家的共识,如摩尔就坚持认为语言分析 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回到那些没有为哲学困境所迷惑的常识性认识,而弗雷格所做的对象分 析,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反映了早期分析哲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的传统哲学的痕迹,即力求根 据逻辑的分析,确立数和概念等抽象语词的本体论地位。

      应当说,最麻烦的是把挑战常识作为语言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因为我们知道,每种新 哲学的诞生都要经受传统哲学和普遍常识的挑战,而新哲学能够存在的根据,正是在于提出 了传统哲学没有提出的重要问题或有说服力的解释了传统哲学提出的问题因而,挑战常识 应当是每种新哲学形成和发展中所要面临的问题,而并非为语言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