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寿阳县居民地方感 (自动保存的).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941966
  • 上传时间:2017-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寿阳县居民地方感摘要:地方感的研究现已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领域,诸多学者提出了见解本文主要梳理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地方感的概念、形成等相关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探讨了寿阳县居民的地方感及其形成因子和变化关键字:寿阳县 居民 地方感英文摘要:文献综述1、地方感相关理论(1)地方感的概念关于地方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斯蒂尔认为地方感是由特性场所激起的人的反应模式,是人在场所特征和主体赋予场所意义这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一种体验;沙麦认为地方感是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觉、态度和行为,它随着人和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海认为地方感是居住在某一范围与认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感受;斯特德曼认为地方感包括一个人和地方的全方面的关系,包括认知、态度和认同;约翰斯顿认为地方感是个人和群体依靠体验、记忆和依恋对地方产生的深厚的依恋感;比利希认为地方感是对某一特定居住环境的多元描述,包括对居民和居民相互关系的客观感觉和行为模式,还包括对居住环境的态度;科布认为地方感是一个人通过鲜活的关系,对地方的认知、感情和全面的理解;哈里斯认为地方感是指通过对地方的文化、历史和空间的感知,人对地方产生的情感、对地方的价值、标志物和意义的认识;Steele 给地方感下的定义很有代表性,他指出,地方感是一个人在一个特别的自然环境中的特殊体验。

      地方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概念,当一个人来到某个环境并且与这个环境相接触,他就会对环境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包括感觉、感知和行为这种反应不只是有意识的,还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反应国内学者段义孚认为地方可以认为具有精神或一种性格,但只有人才有地方感地方感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存在;顾宋华认为地方感是人的情感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反应;蔡晓梅认为地方感是人对地方的情感性依恋和功能性依恋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地方感定义集中在主体是人,客体是地方、环境或场所地方感反应了主体人与客体地方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地方的感知,它包括人对地方的认知、依恋和态度等2)地方感的形成在地方感的形成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观点Garnham(1985 )指出让某个场所产生地方感的环境因素,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价值观、独特的自然环境旅游者的个人因素包括动机、文化水平、生活方式、情绪、过去的经历和期望,连同他们参观的环境一起,产生了地方感;Pobert Hay(1998)研究了本地文化对地方感形成的作用,他发现在此地居住越久,对本地文化理解越深的人地方感就越强;Stokowski(2002)追溯了作为社会概念的地方感研究,认为地方和地方感是由社会来构建的,总是不断地被创造的、不稳定的和能朝着预想的目标进行操作的;Sloan(2003)对文化和宗教在地方感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地方感形成过程与社区感塑造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Steele 将环境因子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者与个体“人”或心里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地方感,由此建立了一个由自然环境(Physical setting) 、社会环境(Social setting)和人(Person)或心理因子(Psychological factors)构成的地方感因子模型,他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感产生的二维结构:环境(自然+社会基础)↓ 地方感 ↑人(心理因素)(3)地方感的表征人在对某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建筑等内在和外在的事物有了感知、理解之后,往往会对此地形成一定的情感,如认知、认同、依恋或依赖等。

      人将情感赋予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给人留下了记忆、印象甚至映像,该地也就对人形成了一种无形或有形的牵引力对不同的人而言,这种力量可能是由具体形象的物质形态的事物产生的(如建筑、环境、美食、人物等) ,也可能是由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形态的事物产生(如地方精神、宗教信仰、社区氛围、风俗文化等) ,甚至可以说人到一地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有可能使人产生地方感因此,地方感就通过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成为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使无生命的地方对人有了特殊的意义2、寿阳县居民地方感研究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县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盘垴,西起罕山,东至马芥川东与阳泉、平定、昔阳山水相连,西邻太原、榆次,南接和顺,北与盂县、阳曲隔山相望地处阳泉、晋中、太原三市之间,与之构与一个三角框架,素有“金三角”之称距一些大中城市也比较近,其中距石家庄 155 公里,北京 440 公里,郑州 500 公里,天津 580 公里,西安 720 公里,距出口海岸港口黄骅港 550 公里,天津港 600 公里,秦皇岛港780 公里全县总面积 2100 平方公里,所辖 14 个乡镇,206 个行政村,总人口 22 万。

      寿阳土地广阔,资源丰富一)寿阳县居民地方感形成因子1、自然环境因子地形:寿阳四周环山,山脉向内延伸,呈阶梯状分布座座峰峦,峰峦叠翠,高低错落,首尾相依,雄伟壮观,条条大河,蜿蜒曲折,滚滚奔流,经纬分布,脉络可寻气候:寿阳县气候较为寒冷,属大陆性气候,一般春秋季短暂不明显,夏季凉爽无炎热,冬季长而寒冷,故有“冷寿阳,春晚无花秋早霜”之谚语历史上较少有大型的灾害性的自然灾害,旱涝均可七成收资源:全县耕地面积 104 万亩,宜林宜牧面积 130 万亩,发展农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素有“山西粮仓”之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被中国农科院列为晋东豫西旱农开发实验区,同时还是华北细羊毛基地县和山西山区杂粮豆类开发试点县 “寿绿”牌茴子白以低糖多维高钙闻名于世,是全国重大的绿色无公害茴子白集中产区 “吃寿绿蔬菜,迎绿色奥运” ,2008 年“寿绿”为奥运特贡菜品寿阳县的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有多家大型煤炭企业相继开发并延伸出众多下游产业链2 社会文化因子寿阳县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社会文化资源丰富避暑胜地:寿阳县多山,海拔约 1400 米,夏季凉爽,相比邻近地区气温低,该地是著名的夏季避暑胜地,许多人在夏季回乡避暑。

      福寿文化:科学证明海拔 1500 米的低山丘陵多为长寿之地,寿阳也不例外寿阳黄岭豁相传是老寿星南极仙翁的出生地,全县有多处寿星活动的遗址,如寿仙谷中的寿星洞和飞仙石等寿文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寿”字牌联、五蝠捧寿麻姑拜寿等瓷器、独特的挂长锁、寿星石子棋、福寿文化节”等习俗,寿阳县享有“中国寿星文化之乡”的称号祁氏文化:寿阳县是祁寯藻故里所在地,祁氏一门祖籍平舒,是清代寿阳望族,一门五进士、三世四翰林,祁寯藻(1793—1866)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曾侍教道光、咸丰、同治,誉称“三代帝王师”,祁氏堪称“中华第一书香门第”美食文化:由于具备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该地农作物品种多且营养丰富,再加上勤劳智慧的寿阳人民的创造,此地有诸多美食,如豆腐干、油柿子、小米饭、茶食、珍珠粥、红烧饼、扁豆面凉粉等,很多来寿阳的外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寿阳人比较会吃” 其他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爱社”傩舞,被专家称为民俗活化石;除“爱社”傩舞外,寿阳县还分布着大竹马、背棍、铁叉、剪纸、锣鼓等 60 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武术形式,是古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之乡,还有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这是寿阳人民的革命精神丰碑。

      3、社会心理因子尽管近几年寿阳县的经济发展很快,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但在很大程度上,农业仍占很大的比重,农耕文明、农牧文明仍占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思想仍是统治人们社会心理的核心所在等级观念:普遍的市民瞧不起农村人,这种思想在城郊地带的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结亲时双方也会考虑各自的户籍身份,并据此准备不同等级的彩礼尽管随着人们思想不断开放,等级观念在弱化,但依旧存在勤劳淳朴:不管是外出打工的或是留在本地的寿阳人,给人的普遍印象是憨实、淳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一份耕耘,一份收货”的思想深入人心家族观念:寿阳人的家族观念比较强,这在婚嫁丧葬事宜上体会强烈无论多远,在重要的婚嫁丧葬事宜时人们都会尽力到场,协助办事人员多为亲戚、“本家”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恋家情结”较重,多数年轻人在结婚后大都留县发展,这固然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但家族观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教育: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愿意投资,且投资很大,另外家长们很爱探讨和攀比孩子的成绩和成就,这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以及“祁氏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祈雨祭祀:寿阳人民长久以来以农耕、农牧为主,靠天吃饭,良好的气候条件是收入和生计的重要保障。

      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老天爷”的依赖越来越少,但每年农历七月,人们还是会虔诚地徒步从山脚走到山顶去祭拜“娘娘” ,土地爷等,还会请戏班唱戏、敲锣打鼓放鞭炮等二)寿阳县居民地方感分析由于具备不算太差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气候条件,如大面积的可耕土地,不算贫瘠的土壤,可供灌溉的水源,山地地形(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气象灾害) ,夏季温热等,寿阳县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以农耕、农牧为主的农业社会形态,中国长期的封建思想也在此较完好的遗留1、注重福寿,生存驱动如同“你吃了吗?” ,中国人常用见面问候语背后的深层原由一样,寿阳人们重“吃” 、重“寿” ,生存本能是其核心所在长期在收入不高也不稳定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生活情趣,就将现有的粮食资源充分利用,不断创新,用一种原料创造出多种吃法和食品,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浪费,又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不会味觉疲劳,创造深化了文化,丰富加深了地方感另外,为了“吃饱吃好” ,人们养成了勤劳节俭、任劳任怨、实实在在的品质,用双手来过活,勤勤恳恳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根深蒂固人们还虔诚地祭祀祈雨,寿阳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五峰山龙泉寺就是祈雨师郭还阳居所,在各个乡镇村都建有庙,供奉各地信奉的神明,民间经常有“问爷爷” 、“求娘娘”等个体或群体行为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实现愿望。

      在与自然的交流、交往中,舒适的环境使人心平气和,恶劣的灾害使人明白自己的渺小,大自然使人内心和谐,使人在为人处世时尽力避免锋芒和争端与世无争,内心平静,环境宜人,物质充裕,多福长寿有了实现的条件,福寿文化源远流长2、注重教育,发展驱动寿阳县尽管是一个小县城,但并不像大家一贯所认为的那样,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好像常有像“放羊娃”笑话里的恶性循环现象寿阳当地居民是比较注重教育的,当然,从程度上来看,政府注重程度明显弱于个人在教育上的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尽管国家有了基础教育免费这一政策,但是由于学校有限,好学校更是有限,人们利用各种方式试图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甚至有些家长会把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就送入榆次、太原等地区更好的学校里,在假期里请外教、上才艺班更是常见的现象这样教育的成本明显增加,家庭的负担加重,但很少有人在教育上节省开支如此注重教育,推动发展是其主要动因,但人们并没有上升到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层面,改变一个家庭亦或一个家族命运,提升3、注重等级,门第驱动三)寿阳县居民地方感变化尽管人们对某地的情感通常都比较稳定、长久,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思想观念革新是必然趋势在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潮中,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必然会大大减轻,同样,快速发展中的寿阳县也会如此。

      那么随着农耕、农牧文明的衰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必然会发生变化,或者早已经在变化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第二产业(煤矿产业、天然气开采等) 、地三产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保险金融业等)成为人们生存的新依赖,一切都进入一种快速化、便捷化、机械化的状态对这片土地的情感,离开的或留下的人们传承着、变更着、留恋着有些东西在必然中会消失(等级观念) ,有些虽然留下了,但也仅是无灵魂的躯壳,还有些不愿被遗忘的,人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