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55646611
  • 上传时间:2023-10-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一)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按: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专家对《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决》)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决》不是伪书,而且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马继兴在《敦煌古医籍考释》:“现在通过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却发现了不少久已失传的古代‘经方’.《法要》一书虽非梁•陶弘景原著,但系隋、唐时人传录陶氏佚文而成其时上距汉季未远,故所引录当时所见“经方”之文,多系北宋以后学者与医籍所未能得见者,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写道:“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 丛春雨在《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一书中写道:“该卷是敦煌中医药医经类著作中极具代表性之佳作,不仅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至今在临床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写道:“《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近来钱超尘先生等借张大昌的名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由于这些学者的推波助澜,一时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上述学者和专家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误导了许多学子然而,笔者花了四个多月认真研读《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对其内容进行仔细的考证,却发现此书有许多可疑之处,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正如王雪苔先生所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如果确实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书传世,意义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伪,毫无价值可言本着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的原则,将不定期的推出考证文章,供大家讨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小补肾汤有云:“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骨蒸,赢瘦,脉快者方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二两;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分;心烦者,加竹叶;若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在这一段文字中,有“地榆”“伏龙肝”“遗精”“熟地黄”“牡丹皮"等术语,还有“一分"计量单位.因为上述研究者都肯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而且为陶弘景所撰,其中的医方《汤液经法》所载,下面笔者就这些术语进行分析考证ﻫ1、遗精:遗精乃中医病证:宋以前医家有“失精"“梦失精”“泄精”“精溢”等名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又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云“泄精”,《诸病源候论》称“精溢”,其中的虚劳病诸候篇云:“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而“遗精”出一词,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其膀胱疝气小肠精漏篇云:“治遗精梦漏,关锁不固,金锁丹其后《丹溪心法》《医宗必读》《景岳全书》将遗精列为专篇进行论述故“遗精”一词乃南宋以后医家用语.ﻫ2、熟地黄:地黄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前医家称“地黄”、“干地黄”、“生地黄”,未有称“熟地黄”者,考“熟地黄"之名出自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其文曰“熟干地黄最上。

      出同州,光润而甘美.南方不复识但以生地黄草烟熏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因而“熟地黄”乃宋以后家所用ﻫ3、牡丹皮:亦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医家均称“牡丹”,考牡丹皮之名乃出自金•张元素《珍珠囊》4、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魏晋时期《名医别录》曰;“止脓血,诸瘦,恶疮,……除消渴,补绝伤,"“主内漏不止,血不足故唐代以前本品主要用于妇科及外科疮疡及金疮;唐•《药性论》补充地榆之重要功用谓:“止血痢”至宋初《日华子本草》明确了本品在血证及痢疾方面的重要功用及主治,云:“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止肠风”.宋以后逐渐总结本品之功效为凉血止血,止痢,解毒敛疮因而,小补肾汤中“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显然为宋代以后的用法5、伏龙肝:伏龙肝之名出《名医别录》6、“分”的计量单位:考汉代计量单位中唯有“铢、两、斤”而无“分"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 知轻重也,……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亦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在《武威医简》中的医方有以“分”计量,然《武威医简》之“分”即份也,并非实际重量钱分的“分”,而是等份之意,为比例之“分”,在方中无分、两混用的现象,方中凡用两者,则均为两,用分则全为分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方剂以“分”计量,如: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瓜蒂散、半夏散、四逆散和牡蛎泽泻散等,但在方中并无分、两混用的现象唯宋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麻黄升麻汤有分、两同用,其文曰: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但对比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厥阴病状第三,则云:“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方∶麻黄(去节)二两半、知母十八铢、葳蕤十八铢、黄芩十八铢、升麻一两六铢、当归一两六铢、芍药、桂枝、石膏(碎,绵裹)、干姜、白术、茯苓、麦冬(去心)、甘草(炙),各六铢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炊间当汗出愈说明宋本为后人所改.此外,《辅行诀》之小补脾汤中亦有“加茯苓一分”、“加人参一分”、“加干姜一分”;小补肺汤中有“加海蛤一分”、“加泽泻一分”;等语,方中则分、两混用,显然不是汉制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均将“一分”改为“一两",并解释为“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其实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说“六铢为一分”,上述汤方中的“一分”为六铢,在上述张仲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中亦有六铢之量所以马继兴先生的更改是毫无依据的,他的解释也是一种臆断,如果只有一处是写“一分”,则有误写的可能,而《辅行诀》中用“分”计量者是多处,又在不同的方剂中,且甲本是按所谓的“原卷子”抄录,而乙本又是张大昌认真整理的,不可能两本都在同一处有误吧!假若小补脾汤、小补肺汤、小补肾汤等为《汤液经法》之方,则应写作“六铢"而不是“一分”,这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五脏补泻汤方并不是《汤液经法》之方.从以上分析可知,《辅行诀》所用术语多为南宋以后医家之语及药名,因而,《辅行诀》所载方不是《汤液经法》之方。

      敦煌遗书写卷的抄写年代,大致在南北朝、隋、唐、五代之间,写本题款有纪年者近千件,其中年代最早者为西凉建初元年(公元405年)所写的《十诵比丘戒本》,最晚者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的《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帙子入报恩寺记》,而《辅行诀》此段文字所用上述术语如 “遗精”“熟地黄"“牡丹皮”均晚于敦煌遗书写卷的最后年限,此外,“地榆”的用法也是宋代以后的用法,故可以肯定《辅行诀》不是敦煌遗书写卷这方面的证据在《辅行诀》的五十一首医方中还有很多,以后笔者将会慢慢贴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二)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ﻫ《辅行诀》云“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明确说明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出自《汤液经法》下面我们来分析六神中的大、小朱鸟汤:ﻫ《辅行诀》:“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ﻫ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赢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ﻫ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参、姜等五味,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小朱鸟汤中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之语,此一描述出自《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及《圣济总录》等书.《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蛊注痢篇云:“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气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和《外台秘要》.卷二十五蛊注痢篇云:“《古今录验》疗纯痢血如鹅鸭肝,并协蛊毒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云:“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 蛊注痢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相似.ﻫ大朱鸟汤有“恶毒痢,痢下纯血,……弱瘦如柴”之语考汉代,无“痢”之病名,《说文》亦无“痢”字《内经》有“肠澼”之称,《傷寒论》称“利”“下利”等。

      魏晋之际,始有“痢”之名,“痢”字出《玉篇》卷十一疒部:“痢,泻痢也”,葛洪《备急肘后方》则有“毒痢”之语.ﻫ此外,在此二方中,阿胶的计量单位为“锭”,阿胶为“三锭”考小朱鸟汤即为《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为“三两”,宋本林亿曾在“三两”下注“一云:三挺”,《千金翼方》为“三挺",《外台秘要》作“阿胶三两”,宋臣注“一云:三片".考“锭"字,古时用金或银铸成一定形状,名之“锭”,其轻重略有定率,或五两或十两不等,在元以前称“铤”,故清代翟灏《通俗编》云:“世俗计金银以锭,锭为铤之讹"后又用作计量金、银、墨等物的单位汉代时,锭是指盛熟食无足的蒸器,并不是计量单位,如《说文》:“锭,镫也 锭和镫均是古代盛熟食器皿,《廣韻》:云:“豆有足曰錠,無足曰鐙.”,豆是指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挺"古代可用作挺直物的量词,如《仪礼乡饮酒礼》:“荐脯五挺”故《辅行诀》中大小朱鸟汤之“阿胶三锭”并非汉制从以上分析可知,《汤液经法》为西汉时期之书,不可能有“毒痢"之语及以“锭”作计量单位,也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