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沈阳市枫叶国际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25页辽宁省沈阳市枫叶国际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梧 桐 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另一种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选自《丰子恺散文集》)12.文章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3.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4.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5.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12.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1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1分)13.①新桐初乳(或者“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树成阴(或“夏季时分,绿树成阴”)③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每点1分,共3分)14.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亲切、欣喜(2分),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2分),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释然(2分)15.拥有梧桐的人未必能理解和欣赏它,自然和艺术也是这样2分)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3分)(如只照抄“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给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定风珠魏继新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
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
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言罢,大笑而归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
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小小说精读》)(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镇屠夫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C.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D.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E.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并总结归纳对比手法的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参考答案:(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B、这两句只是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隐喻屠夫的职业特点,从上下文看不是“渲染了悲凉气氛”,全文也不是一个悲剧,故分析失当D、主要是对屠夫的信任,说“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扩大了范围,而且依据不足E、让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主要是怕蜈蚣断了猪血喂养,定风珠被毁;“老谋深算”的分析也用词过重2)特点:建筑古色古香,富有情趣;不通公路,少人来往,环境闭塞(封闭)2分)作用:写环境封闭,是为了表现小镇乃世外桃源,为下文刻画人物、凸显“民风淳朴”的主题提供背景4分,意思对即可)(3)A将屠夫的真诚淳朴、坦荡无私与老者的谋取私利,猜疑屠夫敲竹杠的“偏狭之心”进行对比B将老者的穿着、外貌等,如“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与老者想骗取名贵中药“定风珠”的肮脏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C老者前后的言行形成对比,如开始想蒙住屠夫购买案桌,还担心屠夫“敲竹杠”,后来“汗颜”自己“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到最后叹道“吾何止 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并“摘牌罢医,不再悬壶”非常传神地表现了老者的精神蜕变这些对比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让故事情节更具有可读性,而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4)观点一:使小说主题思想集中、鲜明①定风珠和当地民风相因相生,是淳朴民风的象征;至定风珠现形,小说主题也由隐而显;②题目一语双关,定风珠“治百种之疾”,也医治了贪念,并将做人的淳朴之风“定格”在这个古朴的小镇;③通过定风珠,表现了作者对小镇淳朴民风、屠夫的古朴性情及“老者”的自省自励品质的赞美之情观点二: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突出1 定风珠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之物;2 定风珠使小说人物“屠夫”“老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古朴淡然,后者心有贪欲之念;③定风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屠夫的豪爽,使有贪念之人幡然自省,返璞归真;屠夫的淡然,使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