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金华的双龙洞.doc
5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 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 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 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 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 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 人感到身临其境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 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 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 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 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 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 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 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 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针对 2011 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 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 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 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 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重点难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 料,做成 ppt 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 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 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 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 记)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 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 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 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 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 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 自然段)2. 默读,思考:4-7 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课件出示句群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 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 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课件出示句群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 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 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 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 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 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 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 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 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五、结课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六、板书设计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游 程 外 洞见 闻 孔 隙 : 窄 小感 受 内 洞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4 月 14 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 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 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 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 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 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 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 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 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 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 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 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 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 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 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 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 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 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