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四讲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ppt课件.ppt

49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67464437
  • 上传时间:2024-07-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94KB
  • / 4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四讲第十四讲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信号博弈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信号博弈第一节 模型1:次品问题与逆向选择第二节 模型2:价格作为质量的信号第三节 模型3:文凭的信号模型第四节 模型4:保险政策的筛选模型第五节 模型5:旧车市场的均衡解 第一节 模型1:次品问题与逆向选择v买主的决策v卖主的决策v逆向选择是如何发生的?v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萎缩v若干评论 一、买主的决策v 假定市场上有两群人,一群人是卖主,称为集团1,集团1中每人都拥有一辆二手车;而另一群人为潜在的买主,称为集团2集团2中每一个潜在买主的效用函数为v这里 的下标“2”表示集团2的成员,q表示质量(quality),n表示购买旧车的数量但为简单起见,我们设n是一个零一变量:或者买,n=1;或者不买,n=0M表示旧车以外的消费14.1) v每一个潜在的买者又面临以下预算约束(14.2)(14.3) 这里, 表示集团2中单个成员的收入,p表示二手车的价格14.2)式很清楚,潜在的买主的全部收入 不是用于买二手车,就是用于购买别的消费品‘;式(14.3)告诉我们,他用于二手车以外的其他消费M是随二手车的消费而反方向变化的。

      这里假定,“其他商品”的价格为1 v 请注意二手车价格p这里,p是单一价格二手车明明有不同的质量q,为什么二手车的价格p是单一的呢?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买主并不知道想买的二手车的质量,在买下以前,买主并不能在不同的二手车中区分出不同的质量,从而给出不同的价格所以,二手车中鱼龙混杂,质优的车与质次的车卖一样的价这才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v 由于买主事先并不知道所买的二手车的质量,他的购买决策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他的决策要依赖于期望效用函数由于(14.1)式是线性函数,这表明买主是“风险中立”的,于是,期望效用函数水平与 是一样的,我们可得 v在式(14.4)里, =E(q)二手车的质量均值我们假定,买主从统计与其他信息渠道已知道二手车市场上的平均质量是 v将(14.3)式代入(14.4)式,可得 v买主就根据(14.5)来做决策,他决策的内容是:n=0或n=1.即:是不买二手车,还是买下二手车?v 显然,由(14.5式,当且仅当v潜在的购买者才会买下二手车14.4)(14.5)(14.6) 二、卖主的决策v 二手车的买主也要作决策:出手不出手二手车?他也要从自己的效用函数出发作决策。

      设他的效用函数为v v其预算约束为v v或v这里,式(14.7)中的 下标“1”表示卖主属于第1集团但请注意,在(14.7)式中,卖主对二手车的质量评价系数为1,而在(14.1)式里,买主对二手车的质量评价系数为 ,这说明,买主对二手车的需求更为迫切 (14.7)(14.8)(14.9) v 本来,如果q的信息是公开的,则若p在 之间,二手车的交易会让买主与卖主“双赢”的问题正在于,q的信息是隐蔽的、私人的,不对称的,这才会阻碍正常交易的进行,妨碍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实现v 我们来看卖主的决策从式(14.7)出发,由于q对于他来说是确定的,所以无须取期望效用函数,(14.7)式便是他决策的基础将式(14.9)代入(14.7),便有v v显然,当且仅当v卖主应当不卖(n=1),这才会增加自己的效用这也就是说当且仅当v时,才有n=0,即“出手“二手车v式(14.12)是卖主出卖二手车的充分必要条件14.10)(14.11)(14.12) 三、逆向选择是如何发生的?v 从公式(14.6)与公式(14.12),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买主与卖主在二手车的交易过程中之所以有问题,是由于 不等于q。

      是质量的均值,q是真实的质量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由于 与q之间的不相等,会怎样引向逆向选择?v这要对q的概率分布作一个假设在阿克莱夫1970年的那篇论文中,假定q是服从均匀分布的这里,均匀分布的经济含义是,买主在二手车市场上,挑到坏车的概率密度与挑到好车的概率密度是一样大的设q在 上服从均匀分布,则q=0(极端的坏车)与q=2(质量最好的车)的概率密度就都为 v 先看买者能出多高的价?v 遵从公式(14.6),当买者知道q在 服从均匀分布,马上就知道 =1,因此,其最高的买入价为p= (请读者按均匀分布,求出 =1)v 一旦买主给出了二手车的最高买入价p= ,卖主会怎么反应呢?按公式(14.12),只有当质量 ,卖主才会出手自己的车于是,二手车的质量分布立即会从v v退化为v v这里,U表示均匀分布14.13)(14.14) v 从(14.13)式到(14.14)式的转换,就叫“逆向选择”本来,二手车的概率分布式均匀的分布在 之间,只是质量的原始分布。

      但一旦买主由于信息不完全只能根据u=1来决定买入价p,p= ,那么,质量q大于 的卖主就会退出市场,拥车不卖于是,剩下的二手车的概率分布只能均匀的落在 之间了这是第一次逆向选择 v 问题更在于,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逆向选择我们看第二次逆向选择的发生过程:v 在第二个交易回合中,买主根据质量q在 上均匀分布的知识,马上推知 ,仍有公式(14.6),可知v而一旦买主给出了价格为 ,根据公式(14.11)则二手车质量 的卖主又会退出市场,则q的分布会进一步退化为v如此反复,好车会逐渐走光,二手车的平均质量会日益日益降低这就是逆向选择14.15) 四、逆向选择背景下的市场均衡v 上述逆向选择过程有止境吗?在我们举的这个例子中,是有止境的这个止境若存在,便可称为是逆向选择下的市场均衡v我们从上述讨论中不难推知,一方面,买者是根据公式(14.6)来决定买入价的v v而另一方面,二手车市场上的车质量q的平均质量 是卖主根据买主出价p而供车的行为来决定的,这就是说,p的给出实质上参与了 的决定过程。

      由于 的好车会退出市场,所以,在每一次交易中,二手车的质量均值 必然等于(14.6)(14.16) v但是,把(14.16)式代入(14.6)去解p,则p没有正解值,只有p=0才是均衡解但p=0,意味着q=0(按公式(14.12)), =0这也就是说,逆向选择的过程是:在价格p给定后,好车逐渐退出市场 买主出价越来越低 次好车又进一步退出市场 买主出价更低 二手车平均质量更低 p=0、q=0v 这个均衡结果的含义很明白:最后没有交易,市场彻底萎缩 v如果关于质量q的信息是公开的,买主对q一目了然,就不会发生u与p之间的恶性循环,对于任何一辆二手车i,由于买主的购买的充要条件是v而卖主出手的充要条件是v因此,只要 满足v则买卖双方都会有净的收益,是双赢但信息不对称,就断送了这种增进双方利益的机会14.17)(14.12)(14.18) 五、若干评论(1)逆向选择的后果是整个市场萎缩其原因是信息不完全、信息是私人变量(不公开),结果是市场失去了互利互惠的机会 v(2)这一节最后给出的在逆向选择条件下市场彻底萎缩(p=0,q=u=0)的均衡结果是带特殊性的,其特殊性是由特定的效用函数 与 的形式决定的。

      若 v ( 不变)则有“当且仅当 ,买者才买二手车”的结果;与卖主供车的平均质量u的公式 v 相结合,则会得出正值的p的均衡值,从而会有正值的交易额v 均衡的最后结果也与q的分布区间有关若 这里t>0是一个参数,则不难证明,v当 时,市场均衡的最后仍会有正值的交易,市场不会完全萎缩(见本讲习题中的第1题) v(4)阿克莱夫模型的一个结论是,二次车的价格比新车价格低,这是有理由的,理由之一便是,这可以阻止有车族“套利”设想一下,如果一辆新车开了几天以后仍可按原价出售,那么,新车的所有者一旦发现该车有问题就以原价在二手车市场上转手,再买进一辆新车对第二辆新车,如无问题,他会保持不转手,如有问题,还可以按原价再转手,这样下去,这位新车族成员就可以一直通过类似“套利”的办法来换车,从而逐渐使自己的车的质量升级,而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二手车调低价,就可以从价格上阻截这种套利行为,你换车应该付出代价。

      v(5)也许有人会说,二手车市场上有不同种的二手车,买主给出的也不只是一个价,对不同的车型,对同型但驾驶里程不等的二手车,价钱并不同这是对的阿克莱夫模型只是针对同一种车型且假定里程、外表差不多的二手车的,把它看作是一个市场,市场中产品之间的差别仅在于隐蔽的质量q实质上,阿克莱夫的模型的贡献之一正在于,把人们以为难以量化的质量q模型化,这为分析品牌、声誉的经济效应提供了理论框架 v(6)在阿克莱夫模型里,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价格充当了双重功能:一方面,价格决定了供货者的产品的平均质量;另一方面,价格又决定了二手车质量在供求之间的均衡一旦需求方给出的价格会使质量优于该价格条件的产品(商品)退出市场,则市场均衡时(即无人进入也无人退出)的平均质量必然已让价格这一门槛低了许多 . v(7)阿克莱夫模型实质上给出了解决“武大郎开店“式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处方:买方给出的价格是与市场产品的平均质量正相关的,即 你需求者给出多大的p,则供货者提供的平均质量在均匀分布条件下就在价格的中位点上若想打破逆向选择,需求方的出价应该适当提高当然,这里所谓的出价不一定指金钱 v(8)当然,还有另外的解决逆向选择的办法。

      在阿克莱夫模型中,买方是由于不知道自己想买的二手车的真实质量,才只好以二手车市上的平均质量 乘上自己的偏好强度 来定价这当然会排斥质优的产品个中的原由是买者对供货商的质量不信任若通过合约与别的法律形式对质量作出保证或承诺,或者,如通过仔细鉴别对供货的质量仔细挑选,这便会大大降低质量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价格与 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这才能提高效率可见“按质论价”,这虽然被我们讲了几十年,但在质量不确定的条件下,是谈不上按质论价的实际生活中往往只能是买方“猜质给价”,卖方“按价供质”人心隔肚皮,买卖双方猫腻越多,则质量会越来越次开诚相见是上策但要做到开诚相见,需要合理的机制 第二节 模型2:价格作为质量的信号v 该模型由萨洛普(Salop,1977年)(“The Noisy Monopolis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4):pp393—406)以及萨洛普与斯蒂格茨(Stiglitz,1977年)(“Bargains and Ripoffs:A Model of Monopolisticablly Competitive Price Dispers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4):pp493—510).这是一个一时期的模型一般说来,如果时期只有一期,则供货者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无动力去改进质量但萨洛普与斯蒂格茨发现,即使在一期内,也有可能存在改进质量的机制这个机制便是:在同一时期内,消费者对于同一商品的信息不均匀,有的人知道了商品质量,另外的人尚无该商品的信息,通过有信息的人对无信息的人发出的正的外在性,可以迫使垄断者去改进质量 v设在一时期内,已有 部分的消费者完全获知了商品的信息, 为外生假定消费者的偏好为v这里,s=1或s=0,如s=1,表示质优,则生产成本如s=0表示质次,则生产成本 假定 ,表示优质品是社会需要的v 对于 这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当他们发现s=1(质优)时,就愿意付p= 去购买;当他们发现s=0,就不会买,另外 部分的消费者只有当他们购买了商品之后才能知道商品的质量因此,有信息的群体只有当他们知道s=1时才购买假定垄断者的索价 ,如果有信息的人群 买了,那一定表示该物是优质品,所以成本 ,垄断者从 群体上获取的利润为(14.19) v再考虑没有信息的那部分 消费者的行为,看看他们会不会买?v首先设他们不会买。

      于是,垄断者所面临的需求只从 这一部分消费者来,垄断者的最优选择当然是提供高质品(s=1),只要 否则无人会买,垄断者的利润会等于零但既然垄断者必定提供s=1,那么没有信息的消费者应该是期望价值为优才符合逻辑 他们( 的群体)应该购买才对 矛盾 v因此,我们应假设 这一部分消费者也是购买的这样,垄断者的利润为v或者,利润为v显然,当且仅当v就是说v时,垄断者才改进质量,使s=1.(14.20)(14.21)(14.22)(14.23) v从“ ”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v(1)只有当价格p足够高时,垄断者才有动力去改进质量因为当价格高时,垄断者如提供质次品(s=0),那么,他就会担心失去市场所造成的损失于是,高价这一事实会使提供质次品的做法降低吸引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社会存在着 的有信息者时,对于无信息的消费者来说,价格高是一个质优的信号v在均衡点,垄断者可以索价达 这个上确界,把此代入(14.23)式,就可知,如果v垄断者会提供优质品。

      v 的含义与 有一点不同: 表示,如果消费者的偏好强( 高),且有信息的人的比重高( 高 )那么垄断者就一无动力去骗,二是不敢去骗因此,我们有第二个结论: v(2)如果 越高,则垄断者越有可能去提供优质品(s=1)这说明,提高高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的普及率,可以有效的防止假冒伪劣这也是为什么要鼓励出版“消费者报告”之类读物的原因因为提高 的比重,不光有利于 这一部分群体,而且它抑制了垄断生产者制造次质品的企图,造福了全体消费者这便是 的正的外在性 第三节 模型3:文凭的信号模型v一、受教育的成本v 假定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可分为高(H)与(L)两类又设如果是高能力的劳动者,其为企业的贡献为y=2;而低能力的劳动者对企业的贡献为y=1.如果企业是了解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的,如果别的企业也是如此了解劳动者的,那么,通过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工资标准可以达到:对高能力的劳动者,企业支付工资w=2;对低能力的劳动者,企业则支付工资w=1.问题在于,企业在雇工人时,并不能观察到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这个假设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因此,企业必须借助于一些可信的信号来识别劳动力的能力。

      而文凭就是这样一类比较可信的信号 v为什么文凭这一信号比较可信呢?v 假定所有的劳动者都在参加MBA课程项目的训练,但是,人与人之间仍会有差别有人会报考入学要求高一些的名牌大学,有人会报考入学考试比较容易的学校,有人会力求门门功课都获优秀,有人则只求通过考试这里的差别就是教育上的差别,我们假定教育上的差别可以用“教育成本”来表示v什么是教育成本呢?这里仅指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一个MBA项目,获得毕业证书所付出的努力成本,而不包括学费 v我们假定,对于能力较低的人来说,获得某一毕业证书,或者,为获得某一门功课成绩A的成本为 ;但是,对于能力较高的人来说,为获得上述同样的成果,只需成本 即能力强的人的教育成本较能力弱的人的教育成本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作两种解释:(1)能力强的人能轻轻松松的拿下学位,所以其付出的努力不多2)能力强的人不用全身心投在学业上,他可以边工作边上学,工作学习两不误,因此,其学习的机会成本较低反过来,能力弱的人或者要投入相当于别人几倍的精力,或者必须全脱产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牺牲了工资收入。

      这样,能力低一些的人的学习成本会相对的比较高 v二、教育的门槛水平v 劳动者如获得工作,得到工资w,则其得益为工资减教育成本,记为w-C(e);企业若雇了一位职工,职工的贡献为y,这样,企业的得益为y-wv 企业的难题是找出一个教育的门槛水平 ,使得企业自己能凭这个 去识别谁是能力低的,谁是能力高的企业希望 具有下列功能,即,如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 ,则该人应该是能力低的,从而付其工资为w=1;如 ,则劳动力的能力是高的,应该付其工资w=2. v如何找出这个门槛水平 呢v企业的工资政策是只设两档工资,如果 ,则w=1;如果 ,则w=2从这种工资政策出发,劳动者对教育的选择实际上也只有两种:要么是选择e=0,反正工资是1;要么是选择 ,这时会是工资w=2.如果选择 ,那会白费精力,因工资仍只有2.v为让企业的信念得到证实,我们期望能力高的劳动者(H)会偏好于 ,而不是偏好于e=0能力低的劳动者(L)会偏好于e=0,而不是偏好于 。

      这也就是说,能力高的人选择 的得益应该大于其选择e=0的得益,能力低的选择e=0的得益应该大于其选择 时的得益 v这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可以写成v上式意味着 v所以,教育的门槛水平 应满足(对于劳动者H)(对于劳动者L)(14.25)(14.26)(14.27)(14.28)(14.29) v当这一条件满足时,企业的愿望与信念会得到实现:所有选择 v 的人的确会是能力高的人(H);所有选择 的人确实会是能力低的人(L)v 图14.1给出了努力e,工资w,与教育成本C(e)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图里可以看出,能力低的人的教育成本C(e)=e是高于能力高的人的教育成本C(e)=ke的工资线w=2只是对应于 的状态,由于 时,线w=2与C(e)=ke 的距离最长,所以,劳动者(H)只会选择 而工资线w=1是对应于 的状态,能力高的人(H)固然也可以选择 ,但若那样,其得益是(1-ke),会低于 。

      所以,他们不会干这样的傻事反过来,能力低的人(L)固然也可以选择 ,但这样一来其得益会是 ,会远不如选择e=0是获工资w=1来的合算 第四节 模型4:保险政策的筛选模型 v1.两类投保人v假定有两类投保人,一类是风险比较高的,另一类是风险比较低的前一类人做事比较莽撞,闯祸的概率比较高,设这类人出事故的概率为q;而后一类人办事比较谨慎,出事故的概率比较低,设这一类人出事故的概率为r这里,0

      v 同理,如投保人是高风险的人,则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为v (14.30)(14.31) v我们这里介绍两个保险术语:v【定义】统计上的公平统计上的公平:如果某种保险政策产生了零的利润期望值,则称该保险政策为保险统计上公平的政策v【定义】完全保险完全保险:如果D=0,即所有损失都由保险公司赔偿,则称该保险政策为完全保险政策v 显然,在完全保险政策下,统计公平的保险价格P应满足v P=rL 对于低风险的顾客 (14.32)v P=qL 对于高风险的顾客 (14.33)以上是关于保险公司的得益分析 v3.投保人的利益v假定低风险的顾客与高风险的顾客具有同样的效用函数v ,这个效用函数呈凹形,因为在这里,消费者(顾客)是规避风险的风险低的顾客的期望效用取决于自负部分D,保险价格P与出事故的概率rv同理,风险高的顾客的期望效用为v 上述两类消费者由于办事的行为方式不同,气质禀赋不同,对于保险价格p与自负部分D的态度就大有差别而这在客观上就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去筛选不同的消费者。

      14.34)(14.35) v二、两类不同的消费者对待P与D的偏好v 保险公司本不知道前来购买保险的人属于什么气质,但它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P与D的组合来筛选不同的消费者,让顾客自我选择这里的理论依据是,由于出事故的概率不同,顾客对于D与P的偏好是不同的:谨慎的人由于自己出事故的概率小,会选择高的自负部分D与低的保险价格P,因反正对他来说,出事故的可能性较低反之,冒失的人由于出事故的而概率较高,所以会喜欢选择低的D与高的P的那类组合,即宁可付较高的保险费去换得较低的自负部分风险 v三、保险政策的筛选功能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来分析保险政策的筛选功能保险公司对D与P可以有各种搭配,但基本原则是让自负率D与保险价格P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第五节 模型5:旧车市场的均衡解v一、产品质量的期望值v考虑下列例子假定你有兴趣买一辆旧丰田车,这辆旧车已有15万英里的里程在买下这辆旧车以前,你也试了车,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毛病我们进一步假定,这辆旧车的真实价值,记为v,是均匀地分布于零与10000元之间的你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给出这辆旧车的价格?而这取决于你对该旧车的质量的期望值v 在决定该旧车的质量的期望值时,你应该考虑的是旧车买主的背景。

      假定有q比例的旧车卖主是由于出国或其他原因不得不卖掉旧车,而旧车质量确实还是好的;而另有(1-q)比例的旧车卖主则只是由于为了占价格的便宜才卖旧车的,即对这一类卖主来说,v<=p这里,p表示旧车的价格 v如果你买旧车,其出价为p,那么你可以买到该辆车的概率为v在上式里,q是指卖主中有q比例的人是非卖掉车不可,因此无论你出什么样的p,他都会将车卖给你而另有(1-q)比例的卖主只有当你的出价p大于等于旧车的真实质量v时才会将车卖给你因v服从与均匀分布,v的定义域是[0,10000],所以 这样,从后一类旧车主手中买到车的概率为(14.38) v 有(14.38)式,我们便可以估计旧车真是价值(即旧车质量)的期望值了v 首先,对于q比例的卖主来说,其旧车价值v是均匀分布于[0,10000]之间的,因此旧车价值的期望值为10000/2 =5000 v 其次,如果出卖旧车的人是为了获得价格上的便宜,则旧车的价值必然是小于等于p的由于旧车的价值v是服从于均匀分布的,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卖主所卖出的车来说,旧车价值的期望值为v 这样,在你可以买到旧车的全部可能性Q(p)里,从不得不想卖掉旧车的人手中买到旧车的可能性为vq/ Q(p) ,从想占价格便宜的人的手中买到旧车的可能性为 。

      从而,如果你对旧车出价为p,则该旧车真是价值的期望值为 v公式(14.39)便是旧车价值(或旧车质量)的期望值公式14.39)(14.39) v 举例来说,你如果出价为零,即p=0,则Q(0)=q,则Ev(0)=5000.这便是说,如果你出价为零,只有不得不想卖掉车的人才会将车卖给你,而那些想赚价格便宜的人早就远远走开了这时,车的平均质量便是车的v的平均值5000元你在这个场合如果买下了车,则有剩余:Ev(0)-0=5000-0=5000(元)v 反之,如果你出价10000元,那么Q(10000)=1.这样v但你出价为1万元,所以,你会亏5000元原因是,这时你的剩余为Ev(10000)-10000=5000-10000 =-5000(元) v二、均衡价格公式v你该出什么样的价格p呢?v 从理论上说,你的出价p应该满足v为什么应满足(14.40)式?因为, 你会吃亏;如果 ,则车主会将车卖给别的买车者v 但在我们的例子里,(14.40)式意味着(14.40)(14.41) v该式经过整理,变为v解上式,可得v公式(14.43)给出了你买旧车时应出的最优价的条件,即 取决于你对旧车市场上不得不卖掉车的人的比例的判断。

      如果q=0,则旧车市场上所有的卖主都是为了获得价格上的便宜,则 这时,市场就会完全萎缩,与阿克莱夫所指出过的逆向选择的情形相同v 但是,如果你判断q=1,则所有卖旧车的人都是由于出国或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而卖旧车,则式(14.43)会变为一个不定式0/0.这时,便要运用罗比塔法则最后可得v即 为旧车市场在正常条件下的平均真是价值14.42)(14.43)(14.44)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