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doc
10页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编制和实施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的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构建优势产业带,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规划的规划年限为 2003 年~2007 年,展望至 2010 年第一章 农业资源及布局现状一、自然资源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地边沿过渡的地带,幅员面积 8.23 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上分属川中纬向构造带、川黔南北构造带、川鄂湘黔隆褶带、大巴山弧构造带一)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重庆市位于北纬 28°10′~32°13′之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降水充沛、水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 17℃~18℃,无霜期 325 天~345 天年降水量 1000mm~1200mm,平均每亩耕地拥有降水资源 600m3~2000m3,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具有丰富的秋季气候资源,海拔 350 米以下的丘陵地区,10 月上旬~中旬的气温可保持在 18℃左右,为晚秋作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二)土壤肥沃出产丰富全市拥有 3821.36 万亩耕地(市国土局 1998 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 ,空间分布为:海拔 500m 以下的丘陵区 2125.88 万亩,占 55.63%(其中水田 1129.86 万亩,旱地 996.02 万亩,分别占全市水田和旱地总面积的 65.96%和 47.24%);500m~800m 的低山区有水田 412.95 万亩,旱地 577.68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92%由此可以看出,水田的 90.07%集中分布在 800m 以下的丘陵低山区,旱地的 25.36%分布在 800m 以上的山区全市耕地土壤共有 8 类,其中水稻土 1712.9 万亩,占 44.8%;紫色土 1181.7 万亩,占 30.9%;黄壤 547.9 万亩,占土壤的 14.3%水稻土肥力水平高,且多分布于水热条件良好的丘陵低山区紫色土多分布于 500m 以下的丘陵地区,是饲料(麦、玉、苕) 、油料、果树、桑树、蔬菜等作物的主产区黄壤集中分布在海拔800m~1500m 的中低山地区三)立体农业地貌明显全市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 72.84%,丘陵占 20.03%,缓丘平坝仅占 7.13%。
山地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和东部,丘陵集中在西部,中部则为山丘交错地带,缓丘平坝零星分布于各次级河流沿岸的阶地及石灰岩地区的溶蚀盆地地势呈现东南高而西北低的特征长江流经的地区为全市的低地,海拔 73m~180m,与东部、东南部山地的顶峰相差 2000 米左右显著的立体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四)草地资源存量丰富据草地资源调查,全市有草山草坡 3237 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 2874 万亩,占幅员面积的 23.3%,载畜量 219万个黄牛单位按类型划分,山地草甸草地 27 万亩,山地疏林草丛草地 419 万亩,山地灌丛草地 666 万亩,山地草丛草地 1130 万亩,农隙草地 995 万亩按面积大小划分,万亩以上的草场有 259 块,总面积 723.5 万亩,其中 1~2 万亩的 146 块,218 万亩;2~5 万亩的 86 块,277 万 亩 ; 5~ 10万 亩 的 23块 , 168万 亩 ; 10万 亩 以 上的 有 4块 , 60.5万亩全市草地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的秦巴山、武陵山和大娄山海拔 1000m 以上的地区,为草食牲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水资源丰富利用率低全市有 381.2 万亩水域面积,占幅员的 3.1%,境内除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河流外,尚有涪江、渠江、綦河、大宁河等流域面积在 3000km2以上的次级河流 10 条,辖区总水量达到 4005 亿立方米。
在水域面积中,河2流占 56%,湖泊、水库、坑塘共 96.95 万亩,占 25.4%三峡水库形成后,重庆境内将增加 60 多万亩水面全市蓄提引水总量 46 亿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仅 483 万亩(统计数) ,占耕地总面积的 20.3%因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 200m 以上的地区,180m~73m 的低位水难以成为农业生产的水源地表水资源 383.6 亿立方米~511.4亿立方米,但由于坡耕地面积大,蓄水保水能力弱,加之水利设施严重不足,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 20%左右,有水用不上的矛盾突出二、农业布局现状(一)趋同的地域布局改革开放前,沉重的口粮压力使农业生产成了粮食生产, “以粮为纲”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今天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呈现相同农业生产布局的现象丘陵区和山区耕地与园地面积的比例相似,分别为 14:1 和 17: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79%和 77%,粮经产值比分别为1.6:1 和 1.7:1,农牧业的产值比分别为 1.7:1 和 1.6:1区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二)小规模的生产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虽然建立起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除柑橘、生猪等一些项目正在按照区域化布局,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模式进行建设外,其他如粮油、畜禽、园艺、蔬菜、水产等,仍处于起步阶段,户营为主,小规模、分散型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由此而引起的产业层次低,安全优质产品少,商品率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依然是阻碍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三)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结构布局目前,农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的,从根本上讲,只是一种低层次,局部性的微调,缺乏全市一盘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缺乏前瞻性和鲜明特色,常常人云亦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桎梏,没有按照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协调统一来布局,面对入世后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其规模小,成本高,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便突显出来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当前,重庆农业尚处于新阶段的“爬坡”时期,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从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严峻挑战;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等阶段性压力不断加剧,市场对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以适应和满足安全、优质、多样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入WTO 后,在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重庆农产品面临更多的现实冲击和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适应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必须把发展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突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指导思想立足重庆资源优势,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为目标,面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依靠科学技术,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扶优扶强,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和项目推动,彻底改变“小而全” 、 “大而全”的现状,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区域和优势产业带,推进农业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市场引导布局,需求决定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布局,既要充分考虑本地和周边市场,又要充分考虑整个国内和国际市场;既要立足现实的市场,又要注重潜在的市场,着眼于促进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要优先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开发前景广的产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规划重点要突出经过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够显著提高市场份额和农业效益的产品优势产区的建设,要突出规模优势,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改变小规模,分散型的自3然经济传统,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促进农业效益的迅速提高——科学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面对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必须跳出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圈子,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功能和发展方向,确定产业结构,使其与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自然、经济要素相匹配,促使粮油生产从非优势区坚决退出,为发展多经生产和养殖业腾出更多的空间,尤其要注重发展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名优产品,逐步建成优势产业带,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商品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提高利用效率——坚持产业开发,实现产业升级。
发展优势农产品,要跳出就生产论生产的传统,要立足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优势产业群体,打造优质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生产由提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资源开发与生态安全并重在选择区域发展方向和开发利用模式时,必须把确保生态安全放在首位,杜绝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提倡寓养于用,可持续发展——规划布局与现有基础结合在规划布局时,既要考虑适度规模,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尊重农民意愿;既要考虑产品生产过程及环境的优化,又要考虑方便产后加工及销售;既要突出区域优势,又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优势农产品本规划提出的优势农产品,是指列入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产品;或其资源、生产条件、质量安全、生产成本等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需求量大,商品量大,有一定产业化基础,经过重点培育和扶持后,能够显著提高市场份额,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农产品在数十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有关农业专家和经济学学者,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的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产业化基础、环境质量、科技水平、成本效益等,选用主要农业国和全国部分省市区的农业生产与经济指标,对农业资源和优势农产品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优质水稻、马铃薯、 “双低”油菜、柑橘、南方早熟梨、茶叶、榨菜、瘦肉型猪、山羊及名优水产品等 10 类产品为优势农产品。
其中柑桔、 “双低”油菜、山羊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已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对于中药材、烟叶、麻类、玉米、蘑芋、高粱、芸豆、荞麦、生姜、肉兔及加工型辣椒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因生产规模、适宜区域范围等因素,没有列入全市优势农产品中,可能是全市特色农产品或者一定区域的优势农产品而其他农产品在重庆则不具备比较优势,应当随着区域间农产品交流的加强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形成,逐步予以调整四、发展目标搞好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应当立足重庆自然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做好资源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按照“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市场调外,区域调专,品种调优,产业调新,机制调活,效益调好”的总体方向,主动适应我国加入 WTO 的机遇和挑战,着力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发展创汇农业;主动适应市场消费多元化和优质化的需求,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订单农业和效益农业;主动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主动适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城乡食物营养结构的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扶持、引导力度,培育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龙头企业,建立适应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市场信息体系。
力争经过 5 年努力,培育壮大 10 个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形成 15~20 个优势产业带或产业区,初步建立规模较大、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效益显著、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创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一)粮油4到 2007 年,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