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唐寅:潦倒花竹寄士气.doc
16页品读I唐寅:潦倒花竹寄士气唐寅《枯木寒鸦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潦倒花竹, 放荡不羁, 佯狂买醉, 恃才傲物, 自视极高, 这当然是唐寅 (1470-1524) 留给世人的印象,以至于他的后辈 冯梦龙因之附会出一段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流传至今,仍 在影视作品中翻演而不绝然而,诗文传说中的唐寅是一个 唐寅,作为书画家的唐寅则又是另一个唐寅正在苏州博物 馆展出的“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是“吴门画 派”系列展览的第三项大展唐寅山水画汇通南北宗,兼融 刚健与细润,人物花卉皆擅,兼工能写,技法全面,而尤为 难得的是其画作中的一种“士气”所寄唐寅《射杨图》 (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印象里,苏州桃花坞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然而不知 是不是时令的缘故,自己似乎从未在那里看到过桃花每每 到苏州,偶然路过桃花坞,下来流连一番,除了那里的一两 家木版年画铺与羊肉汤店,想起的倒是妇孺皆知的“风流才 子”唐寅唐伯虎唐寅中年后营建的别业即在桃花坞,其《桃花庵诗》记 有:“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 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潦倒花竹, 放荡不羁, 佯狂买醉, 恃才傲物, 自视极高, 这当然是唐寅 (1470-1524) 留给世人的印象,以至于他的后辈 冯梦龙因之附会出一段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才子偷香,流 传至今,仍在影视作品中翻演而不绝,也因之造就了唐伯虎 数百年来在中国民间的巨大知名度——历代书画家中,唐伯 虎在民间的知名度不是数一, 大概也是数二了, 以至于有“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言唐伯虎”之说。
这尽管是一个误会,然而其实自有其道理所在,因为其 中有着与唐寅性情相通的民间艰辛、市井生气以及对伪道学 的反叛,寄托着世人对于自由性情的向往唐伯虎生前即有 诗云:“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 作者,世人都道我神仙 ”然而,诗文传说中的唐寅是一个唐寅,作为书画家的唐 寅则又是另一个唐寅以书画而言,唐寅的一种豪气与细润兼具的风格有明一 代在吴门几乎是独有的,其好友文徵明评有: “子畏画本笔 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一白石翁遗迹虽苍劲 过之,而细润终不及也 ”且其汇通南北宗,人物山水花卉 皆擅,兼工能写,技法全面,而尤为难得的是其画作中的一 种“士气”所寄,正如他在致友人札中写有“丈夫潦倒江山 花竹之间,亦自有风韵此但可与先生道,难于俗人言 ” 即以留存至今的简笔画作而言,萧萧数笔间,无不见出唐寅的一种伟岸豪气与充沛才情 【一】从甲午冬月开始,包括唐寅 47 件书画作品的“六如真 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对外展出,这也 是壬辰年开始苏州博物馆策划的“吴门画派”系列展览的第 三项大展前两年则先后有明代沈周特展、文徵明特展,这 是吴门文化的底气所寄,更是惠及画坛艺林之举。
颇可一记 的是,就在几个月前,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同样举办了“吴 门四家”之唐寅大展甲午年大雪日 (2014年12月 7日),并无大雪, “唐寅特 展”开幕式前到苏州,入住酒店后见王连起、傅申诸先生, 随后到苏州博物馆大堂,开幕式简约而风雅,似乎强调了唐 寅与仕女的关系,投影屏幕的背景是传唐寅所临《韩熙载夜 宴图》,而出现在现场的则有衣袂飘扬的古装女子,或弹古 琴,或弄长笛,一曲婉转悠扬的《牡丹亭》似乎让人触及吴 门的温润旷逸处随后观摩展厅,时间太短,只能算观其大概而已, 精 品不少,尤其让自己惊喜的是,多年前临摹过的《虚亭听竹 图》赫然在列不过,有些遗憾的是,除台北故宫藏唐寅作 品不能参展外,另几件大陆颇负盛名的唐寅代表作如《王蜀 宫妓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风纨扇图》 、《落霞孤鹜图》 (均上海博物馆藏 ) 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在此展中展出,这几件 作品不展,唐寅特展的质量与效果其实是打了不少折扣的 次日是苏州博物馆组织的唐寅研讨会,印象深的是王连 起(北京故宫研究员 )、王耀庭 (台北故宫研究员 )等几位先生涉 及唐寅的赝品话题——这在唐寅作品中其实是怎么都绕不 过去的话题以此次唐寅大展而言,即便粗粗看过,私意认 为有多幅作品即是颇有疑问的作品。
王连起所谈包括代笔与 赝品, 他过目书画名作极多, 考证功夫扎实, 且因跟随启功、 徐邦达先生多年,关于这些鉴定大家鉴定中的轶事信手拈 来,听来颇有兴味关于代笔问题,他认为台北故宫所藏的《溪山渔隐图》 周臣的味道更多些,或疑是周臣代笔;台北故宫的《嫦娥奔 月》,则是旧假;上博的《牡丹仕女图》 ,或疑张善孖所制赝 品,而当年启功则对谢稚柳说是祁崑做的对此他讲了一段 轶事:当年古书画鉴定组到上海,巧遇电视台在拍谢老的纪 录片,谢老拿了很多画展示,那天启功先生拉肚子未来,仅 徐邦达和王连起去了王连起看到唐寅《牡丹仕女图》后, 觉得或有问题,与徐老说有些新,徐老告知了谢老次日启 功先生来,启老幽默,说: “昨天拉肚子有两个损失,一是 少了一次上电视的机会,二是学习古画的机会 ”谢老遂拿 出画来,启功先生挑了一些,看到《牡丹仕女图》后说这是 祁崑的伪作,说当年祁崑亲口讲他伪造了四件唐寅仕女图关于《王鳌出山图》 ,王连起说后面题跋与常见都不一 样,画款在山石上, “唐寅画作的鉴定很难有的只是存疑 比如上博的《东方朔偷桃》 ,徐邦达一直未断唐寅问题与 沈周、文徵明不一样,他临藏品不多,但天分高 ” 王耀庭所谈则是从唐寅《琴士图》看其园林斋馆,兼及 唐寅在《桐阴清梦》 、《花溪渔隐图》等画作中对自我形象的 描绘考证,他认为上博所藏唐寅《文会图》是赝品。
研讨会间隙复到展厅观摩书画以山水而言, 中间展柜陈列的早期 《贞寿堂图》 (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 )、《黄茅小景图 (卷 )》(上海博物馆藏 )均是第一次 得观,《贞寿堂图》有“顾子山秘箧印”朱文印,系过云楼 藏品,树石之外,感觉堂屋线条稚嫩且无力,尾纸有沈周、 吴宽、文徵明、唐寅等十七家所作《贞寿堂诗》 《黄茅小景图 (卷 )》绘太湖“熨斗柄”之景致——此一 名胜之前却从未听说,未知现在还存否?画中黄茅渚头“熨 斗柄”突兀在外,山势奇绝,枯藤老树,盘绕其上,近岸处 细草蒙茸,远处则二三帆影,几只水鸟飞翔,矶头有高士临 水小坐,可见其无心凑泊处山石皴法或先以淡墨渲染,复 以焦墨作乱柴皴应当说,此作用笔仍不无稚嫩处,然而用 墨却颇得清润意,款署: “黄茅渚头熨斗柄,唐子好奇曾屡 游,太湖绝胜能有几,还许我辈闲人收吴趋唐寅作 ”此 款署书法与成熟时期的唐寅书法代表作差别十分明显,到底 是唐寅早期之作抑或赝作或许是要费些考证的,书法少匀 圆,多峭拔, 隐隐亦有宋代张即之尚意之处 拖尾自题:“震 泽东南称巨浸,吴郡繁华天下胜衣食肉帛百万户,樵山汲 水投其剩我生何幸厕其间,短笠扁舟水共山黄茅石壁一 百丈,熨斗湖渚三十湾……”拖尾其实还有祝枝山、文徵明 等人跋,文徵明书法过于流丽,牵连太多,匪夷所思,与其 一贯风格有着较大差异。
王连起先生认为此作是否唐寅之作或存疑, “上面既无 周臣,又无沈周题跋,文璧的书法与往常也不太一样 ”上 海博物馆单国霖先生则认为后面题跋系真《款鹤图 (卷)》(上海博物馆藏 )绘闲旷湖山, 一高士伏石 案而坐,左一童子烹茶,右则一鹤低头行来此画树石明显 是取法李晞古,石以小斧劈法,然过于精工,人、童与鹤各 具神态后有沈周、安山题词最末则是吴湖帆跋,称之为 “聚精神会之作” :“此卷画法与六如居士之南州借宿图相 同,其为一时作无疑义 ”后又补记有: “虽云师法李晞古, 实六如自立法门 六如二十九岁中南京解元,自后十年为书画最精进时期,宸濠放归后便入颓唐,无此聚精神会之 作《毅庵图 (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山间一高士欹坐茅 屋,执麈作远观状,笔墨苍润挺秀,画幅自题: “吴门唐寅 为毅菴作人物线描尤佳,极文气!线条看似无力,实则 刚猛异常,此作人物茅屋均取李伯时白描风格,与上博所藏 的唐寅为一顾姓高士所绘隐居图似同一画风明代汪砢玉 《珊瑚网》记董其昌所评并非虚语: “唐伯虎虽学李晞古, 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 ” 南侧展柜则从几幅扇面开始,先是金笺扇面《枯木寒鸦 图》,画作十分精到,师法李晞古意,绘小块山石之后,一 株枯木斜插偃曲,寒鸦或翔或栖,此外则大片留白,笔墨虽 简,然凄寒冷逸之气则扑面而来。
《墨竹图》简笔长题,竹呈沐雨之状,题“满窗萧洒五 更风,怪是无端搅梦中”等句,想起唐寅所言的“丈夫潦倒 江山花竹”之句《射杨图》系为文徵明叔父所绘,绘其持弓射杨,人物 用李伯时简笔意,杨树飘逸而简,与人物相契《空山长啸》绘一文士立于竹桥高台上,虽云长啸,却 无长啸而有凝望意,人物画得一般,竹则全不自然,不过树 石用墨略有妙处,未知此作是否存疑《关山行旅》 ,绘树精妙细润,纯以晞古法,有宋人到 处城墙屋舍用简笔,古寂悠然,远山则淡墨《桐山图卷》 构图用笔均颇佳, 绘湖际峭壁间数株桐树, 石罅有泉,流入湖中,湖面则一片烟波,浩渺无边,自题: “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君今自称亦私淑,渔 钩须当借一湾吴门唐寅作桐山图 ”拖尾文徵明题跋显然 比《黄茅小景图 (卷 )》 靠谱多了《云山图》系仿米家云山,绘野溪初涨,一文士策杖过 桥,远山浮于烟岚之上,极得米氏空濛之韵,自题: “树迷 春雨暗山椒,自捻藤枝过野桥山鸟不知身半醉,提壶固固 苦相招书法虎虎生风,若有风势与一片墨光在,画上幅 有王文治题跋,王之眼光的确有高人处,凡他题跋的书画多 是妙迹:“唐居士多用北宗,此幅独仿米家墨戏,而云烟出 没之态几与高尚书伯仲,贤者不可测,固如是耶。
”另一王文治倾心叹服的妙迹则是《虚亭听竹图》——对 自己来说这算得上此行最大收获,毕竟,多年前曾不揣浅陋 临摹一遍,而真正面对真迹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虚亭听竹图 (轴)》(辽宁省博物馆藏 )绘高士隐逸溪山之 景,且都是近景,中间绘临水筑茅屋一间,内中高士抱膝坐 于蒲团上,屋前溪水潺潺,左有流瀑,右侧桥上一童捧书, 桥畔修竹五竿,极有凌云缥缈之意,竹端以淡墨绘就一片烟 云远山,一片清幽禅意,让人想起王维的那首名作: “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作可 以感受得到唐寅骨子里的秀逸与温润处,即所谓“秀骨” , 或者说,“吴门四家”中,非唐寅而莫能写此,此作水墨空 灵与超出尘俗处,尤其是修竹中段那股似有若无的烟岚,只 自先天中来,沈周粗笔画不出不说,文徵明隐约难以脱尽的 习气也画不出,至于仇英,那似乎已无法相提并论了王文治《虚亭听竹图》左侧题有: “唐六如居士画宗李晞古,书宗李北海白香山,天资既超,学力尤邃,惜其书为 画所掩, 鉴赏家不甚称之, 而画又为赝所乱, 余故表而出之 此语真是中肯,尤其是赝品之乱,真让人一叹此作让自己来来回回看过多次,仍然不舍——虽然纸间 已颇多损耗处,然而 500 多年后,仍可见用墨精妙之处,所 谓“梦墨”之说良非虚言,唐寅真迹确有一种独有的魅力, 文徵明《题子畏岩居高士图》记有: “子畏旷古风流,超尘 墨妙, 图绘传于人间, 真世宝也。
适叔贻携示, 因题以归之: ‘溪亭面虚旷,乃在山之阳俯瞰玉淙淙,仰视岩苍苍幽 人抱奇僻,人筑临此方惬我清绝想,谢彼驰驱场爰有同 心人,杖策来浮梁相寻无俗论,幽事与商量 ” 【二】唐寅的逃禅与放浪与其人生一连串打击不无关系,与早 期过于“逞才”有关,自“会试泄题案”及佯疯从明宗室宁 王处脱身后,唐寅其后于儒家得意处渐少,于老庄佛禅更有 会心处,所谓“名成而身废” ,之后遂浪迹各地,游历山川, 欲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这也成就了作为书画大家的“六 如居士”,其画高士隐居,多得清幽会意处,而筑室桃花坞、 流连花酒则人所共知,这也导致他的仕女画作在后来名声越 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