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pdf
13页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为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城市率先落地,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以能源消费升级为牵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安全和发展,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以全面创新为先行示范区建设赋能,聚焦“双碳”目标重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一体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开拓新业务、新业态领域创新合作,更好地推动市转型发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先行示范区建设全过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处理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安全、低碳与高效、能源与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更加注重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与供电高可靠保障的协调,更加注重全局“双碳”与局部“双碳”的协调,更加注重短期“碳达峰”与长期“碳中和”的协调,更加注重“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探索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全局最优解,全力服务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生产。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供给和消费两侧双向发力,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供给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绿色能源配置平台,推动电力系统由碳排放系统向碳循环利用系统转变;消费侧深化电能替代,推动电气化率等关键指标迈入全国前列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成立产业联盟、搭建共享平台,凝聚服务“双碳”合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电能替代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实用实效,模式可复制、成本可推广、技术可实行,通过技术、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能源供给和利用效率,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出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坚持共享发展,聚焦群众对绿色低碳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让“双碳”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工作目标1.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市和电网公司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合作,推动电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电网枢纽平台作用,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实现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变、实现能源配置智慧化,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现新能源利用高效化,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服务便捷化,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行动社会化,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先行达峰。
在供给侧,打造若干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电网侧,构建满足本地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城市”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在消费侧,聚焦工业、交通、建筑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方式;在产业侧,形成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全链条产业链,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成果领先、技术先进、模式成熟、支撑发展”典型模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外受电比例达到1/3 以上, 外受电中绿电占比达到1/3 ,本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25%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 ,新能源利用率达到100% 2. 专项目标能源供应清洁化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建成特高压环网结构,形成“三通道、两落点”受电格局,构建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城市”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建设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 3000兆瓦级“互补” 新能源基地及1000兆瓦级新能源基地;按照国家要求,配置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网和消纳能源消费电气化聚焦工业领域,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推动化工或钢铁等市主体行业能效提升、碳排放强度下降;聚焦交通领域,推动实施出租汽车、公务用车、景区泊客车辆电动化更新换代,推动公共交通全电气化;聚焦建筑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能源配置智慧化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及控制技术,促进能源信息深度融合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提高电网对各类能源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优化能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新能源优先开发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示范项目,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构建有效竞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转变传统用能方式,降低能耗强度,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助力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双控”目标能源服务便捷化以终端用户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围绕终端用户安全可靠、便捷绿色的多元化能源生产、消费需求,推广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促进全社会用能成本下降,打造有利于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互惠共赢生态圈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源行动社会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在宁河东棘坨村、大港太平村等新能源消费占比较高的地区打造一批“全绿能供给示范村”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3. 先行示范目标围绕“市、区、园、村”四域,统筹宏观-中观 - 微观任务布局,着力构建整体协同、各有侧重的“双碳”综合解决方案,形成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助力能源低碳转型的“市范式”。
市域”(即全市)建成能源配置和市场机制先行示范区依托能源互联网建设,形成“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和500 千伏扩大型双环网,能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依托京城市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北方绿色金融高地;持续完善市碳交易市场区域”建成“零碳”系统运营和业态培育先行示范区拓展升级智慧能源小镇创新成果,依托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围绕智慧能源服务、“碳中和”港口、高可靠能源保障、多产业综合用能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能源互联网绿色经济新业态园域”(即产业园区)建成能效升级和“绿色”制造先行示范区依托园区等试点项目建设,开发基于企业碳排放水平的“能源碳效码”;鼓励面向“双碳”的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主阵地;推动建立“双碳”产业联盟,加强新能源接网等技术领域科技项目储备与示范村域”(即乡镇农村)建成倡导“零碳”生活和低碳循环发展先行示范区将其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码头等村域推广零能耗智慧农院、全电驱动智慧公建,创新个人碳账户管理模式,倡导“零碳”生活;推广节水灌溉、电动耕地等先进技术,助力构建“农废-生物质能源-生态农业”低碳循环生产方式。
二、重点任务(一)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1. 持续提升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积极向国家争取,推进新建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市南扩建工程,构建市“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形成特高压交流环网,拓宽市新能源电力供给的范围2. 持续扩大区外清洁来电规模推动与新能源富集省份形成新能源购电协议,拓展市利用域外新能源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外来电中新能源发电占比3. 持续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十四五”末,500 千伏形成扩大型双环网结构, 220千伏形成七个供电分区,统筹高中压配电网协调发展,增强各级电网相互支撑能力,不断优化网架结构,消除电网薄弱环节,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电网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市地区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4. 全力保障新能源接网及消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推动本地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支撑新能源就地就近接网消纳在区域实施新能源集中开发,推广打捆升压接网模式,建设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5. 引导新能源合理布局引导发电企业向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小、消纳能力较高地区布局,促进新能源在全市均衡发展。
引导化工、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向、宁河等新能源集中开发区域布局,助力新能源就地消纳构建“源网荷储”柔性互动协同消纳平台,聚合电动汽车、电采暖、可控负荷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和优化调用,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6. 实施“新能源+ 储能”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新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装置,实现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平抑开展新能源和蓄热、蓄冷、制氢相结合的工程示范,推动新能源生产、转化、储存、运输多环节融合,实现多途径利用通过“新能源+ 储能”发展模式,提高本地新能源消纳能力7. 推动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按照部署要求,在保证电力热力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优化调整电厂部分机组为应急调峰电源,积极推动大港电厂现役机组退而不拆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合理规划新建应急调峰电源,提高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谋划抽蓄机组规划建设推动抽水蓄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超前开展抽水蓄能项目接入系统方案研究,为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接网做好充足准备8. 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实现存量煤电机组应改尽改,提升燃煤机组调峰能力探索燃气热电联产企业实施供电供热适度分离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推动出台充分发挥燃气机组调节能力的电量电价及辅助服务政策。
开展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等可调节负荷参与电力调度控制研究与应用,提升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能力9. 推动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做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网服务,持续简化、优化分布式电源接网工作流程,为发电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积极推动发展“光伏+ 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电源接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接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二)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10. 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聚焦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教育等重点用能领域,大力推广电气化技术,打造一批低碳建筑、低碳工厂、低碳校园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热水、蒸汽需求,大力推广电锅炉、热泵、蓄热技术面向汽车、管件等金属加工行业以及玻璃、陶瓷等建材行业,大力推广电窑炉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进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工业燃煤锅炉、窑炉电代煤,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改造、提升能效11. 全力推进乡村电气化加强现代设施农业用电服务,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特色村镇建设为乡村企业精准提供电能替代、需求响应等服务,为广大农村用户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用能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推广“全电景区”等示范应用,促进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变革,推动农业种植、水产畜牧、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交通等领域用能升级,“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全电驱动示范村12. 推进居民生活电气化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电、“全电厨房”,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因地制宜发展电采暖,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容量,在园区、公建推广电蓄热供电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5G技术应用,推广普及智能家居技术,提高家庭电气化水平13. 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持续提升建筑能效,修订及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规范,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依托电制热(冷)技术推进公共建筑供热(冷)清洁化,重点在医院、酒店、商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热泵、电锅炉、电蓄冷技术,高效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