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语文重难点02 新高考·文学类文本之艺术特色(解析版).doc
20页重难点02 新高考·文学类文本之艺术特色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近几年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均出现以“语言及艺术手法”为考点的艺术特色题目赏析语言主要是赏析句子和语段,艺术手法主要包含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试题重点在选择题中考核,是考核的重点方法提示】一、赏析句子、语段:(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还要注意长短句的不同效果,长句,逻辑严密;短句,句式灵活,富有节奏感,有口语特征等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二、赏析艺术手法: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限时检测】一、(2022届T8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归去来韩少功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眼熟,奇怪之余不知道是何原因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会互相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的民居房屋,厚实的石墙,开得又高又小的窗户……这一切居然越看越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测试一下吧: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樟树,已经被雷电劈死片刻之后,预测竟然被证实!凉气突然从我的脚跟上升,直冲我的后脑。
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我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见我脚下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瓜地里拔出一根树枝,远远地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来了?怕有上十年了吧?”“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我走上一个坡,几个女人在地坪中翻打豆荚一位大嫂看到了我:“这不是马……”“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马眼镜”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片后面看人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设想和伪装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我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多少气力大嫂把我引进家里,端上油茶马知青①呵,我家公公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给他的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屋里又进来一个乡亲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何时来的?”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来寻访故地的,只是进山来随便问问山货,做点生意。
还识得吾吧?吾叫艾八,一起种过田的,还同你去赶过肉的,记不记得?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不让我敬香和念诀结果还不是?野猪毛都没打到一根……”艾八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你当夜校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对了,那个阳矮子究竟是不是你杀的?”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这就怪了,”见我否认,他似乎有点怀疑,又不无遗憾,“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晚饭做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席间我继续充当马眼镜,应邀唱了几首歌,谈了些城里的故事,生意之事当然也在偷偷进行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药材,今年药材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一收购,我果然没法插手突然,一位老人进屋来,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多钱,现在是特意来还钱的,还请我明天去他家吃饭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
……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子里的狗好像很吃惊,信信地叫唤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水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村口的溪边走去此情此景,使我猜测溪边应该坐着一个人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人影是小马哥?”“是我!”我居然应答得并不慌张,“你……是谁?”“四妹子她突然沉默了,望着溪那边的水榨房,声音有些异样,“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呢?为什么不忘记这个地方呢?吾姐好恨你……”我紧张地回望村里的灯光,有点想逃之天夭对不起,我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一直说不清楚……”“你傻呵?你疯呵?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苞谷呢?女儿家的背篓,能随便放东西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你教她扎针……你还教她读书?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只是……想要她帮忙,让她背些苞谷就是,就是!”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事情也不会这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你听见没有?”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落下来的头发在抖动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②,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忽悠悠飘入群山,坠入树林我走了,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里任何人告别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窒息,使我惊乱,使我似梦似醒,我必须逃走,一刻也不能耽误。
走到山头上,我回头看了看,又见村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痉挛的手指,要在空中抓住什么毫无疑问,手的主人在多年前倒下,变成了山脉,但它还在挣扎,永远地举起一只手进了县城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不知为什么,这条路总是在延伸,似乎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看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可脚下还是黄土路,长得令人绝望我惊醒过来,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我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的战绩,一出口却成了帮四妹子打听卫生学校招生的事朋友在里称我“黄治先”,我愕然,脑子里空空荡荡是的,我眼下在县城一家小旅社里过道里有一盏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加床和疲倦的旅客们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打鼾的胖大脑袋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原载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有删改)【注】①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去劳动和生活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那股从脚跟上升而后直冲后脑的凉气,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
B. 虽然“我”自报姓名,但是山民们却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始终把“我”当成马眼镜C. 原本只是来问山货、做生意的“我”,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D. 四妹子指责“我”,是因为她也以为“我”是马眼镜,且认为姐姐的悲剧与“我”有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错误凉气源自初到某处竟越看越眼熟的惊讶和恐惧B.“虽然‘我’自报姓名”错误我”曾打算但并未自报姓名,加之跟“马眼镜”长得实在太像了,故被误认C.“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错误进到山村后,“我”为了实际的利益,默认自己是马眼镜,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村民对马眼镜的感情,但并没有什么名和色的诱惑★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内心独白”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B. 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C. 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
D. 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错误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3. 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答案】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色的能力从叙述的视角来看,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黄治先的“我”,神使鬼差地来到一个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而整篇小说都以“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贯穿始终从叙述的方式上看,以“讲述”为主,如“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
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等,同时又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从叙述的节奏上看,有简约的概括叙述,如购买山货时的描写“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如详细的描述了洗澡的情节“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小说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4. 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②“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③“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④“妈妈”这声呼喊,既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这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寻根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归去来”其实是在“归去”的马眼镜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