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劫坚果店影评.doc
14页2014 年 12 月 26 日在中国上映的动画电影《抢劫坚果店》在首周末票房收入就超过了 1500 万,其中上映日期临近元旦假期也是票房激增的重要原因在电影院里我看到的都是爸爸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全家一起去看的,整个观影厅都成了孩子的天下了,可见动画电影对儿童的吸引力有多大,当然爸爸妈妈也很乐意带孩子来看这部充满欢乐又带点教育意义的影片 从客观上来说,这部动画电影与梦工厂或者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本片的导演 peter lepeniotis 是《玩具总动员 2》的动画师,这也是他首次执导动画电影,总的来说还是有进步的空间吧,影片很多地方都有待加强 像 2014 年上映的《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和《驯龙高手 2》两部动画电影都有 3D 效果作为卖点,而《抢劫坚果店》在影片播放效果上就已经是略逊一筹了,而且影片整体看来故事内容单薄,笑点也不多,不能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电影吧,至少我看下来,整个故事没让我有觉得特别出彩的地方,有些情节太刻意的搞笑反倒让人觉得突兀乏味 影片中先后出现的几个人物,像松鼠、浣熊、鼹鼠、小狗等都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几个重要角色,而影片最大的主角就是那只紫色的松鼠 Surly。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电影《鼠来宝》 ,这部电影也是以三只松鼠作为主角的,而相比之下, 《鼠来宝》电影里的松鼠们更为搞笑耍宝,也更讨人喜欢这部电影缺就缺在故事剧情上,没拍出新意 故事的主角一只叫 Surly 的松鼠,一开始他是属于自私、刻薄,不愿意与别的松鼠分享自己的成果,什么都只为自己着想的在不小心砸毁存放在树里大家过冬的粮食后而被驱逐出去,他只能呆在危机四伏的城市里,还好有一只鼹鼠 Buddy 始终跟随着他,他们两个在发现一家坚果店后欢呼雀跃,一场抢劫坚果店的计划就悄悄展开 而另一只松鼠 Andie 为了帮助同伴们寻找过冬的粮食也来到这家坚果店,于是这家坚果店因为动物们的到来变得异常不平静坚果店里的动物们在想着如何把坚果偷运出去,而坚果店的主人和几个同伙却想着如何利用坚果店作为掩护盗取银行金库两个惊心动魄的抢劫事件同时上演,小动物们机智又可爱,而犯罪分子却让我们深恶痛绝 Surly 和Andie 还有那些同伴们从一开始的互不相干到最后通力合作,终于将坚果成功带到了公园,而犯罪分子自然也逃不过警察的追捕故事情节看似发展的理所当然,但是还是具有一点悬念的,原来公园里动物们的首领浣熊才是最坏的那个人,为了用很少的食物让动物们更听话而故意破坏抢劫坚果店的计划。
影片里在发现坚果店后突然出现的鸟叔的《江南 style》的背景音乐也是一个小惊喜,还有影片从头到尾都向我们传达着分享与合作这两个主题,对观众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影片的结局有点开放式了,真正的大英雄 Surly 没有受到同伴们的追捧,也没有重回集体之中,而是一个人和 Buddy 独自离开了,这样的结局也让我们期待如果真的有下一部,他会以哪种方式回归?港片的阴面 吴宇森虽在好莱坞历练多年,但他的这部《赤壁》却不是一部好莱坞作品,而是一次港片素质的大爆发 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初居于强势,强势下自有阳刚表现,我这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便是香港黑帮分子,而不是革命烈士具备友爱、勇敢等诸多中华传统美德的黑帮分子,是香港电影的阳面,而自轻贱他的心态是其阴面 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崇拜欲和诋毁欲是大众心理的阴阳两面崇拜,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诋毁,则是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从而感觉良好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 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阴盛阳衰,充斥着《最佳损友》一类的自轻贱他的喜剧片, 《英雄本色》很难找到投资,吴宇森最早是一个与港片阴面作斗争的导演,他斗争成功,掀开了英雄片浪潮。
但港片的血统是阴阳双全的,虽然他以阳面胜出,但他本具的阴面一有机会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所以有了《赤壁》 全世界大众文化的阴面都是“幸灾乐祸”式的,北野武在日本电视界相当于赵本山,一直自觉是大众宠儿,结果他出车祸毁容后,发现日本人都很高兴,他伤了心--大众文化本就如此,其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嫉妒,所以一个明星会自嘲,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手段 而香港电影中的自嘲达到了自毁的程度,徐小凤是香港一代歌后,五十多岁在舞台上仍美得像女神一样,但她乐于在《最佳拍档》 、 《赌圣》系列里出演恶俗肥婆,尽显老丑--这恐怕是其他地区的“后”级人物难以做出的事情,比如好莱坞的影后嘉宝怕容颜衰老,破坏影迷心中的美好记忆而息影隐居 巅峰人物为维持地位,总是要自尊自爱,这是常情,而香港的帝后们勇于丢人现眼,非把自己弄恶心了为止几乎香港的影帝都玩过屎尿,周润发在《监狱风云 2》中表演过拉屎,钟镇涛在《赌圣 2》中表演过抠屎,刘德华在 《雷洛传》中表演过淋屎,至于周星驰……此君的电影中,人体的各种排泄物都是点睛之笔 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屎尿情结,说明心理深层未脱离儿童期,这类人在生活里都很粗鲁残暴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分析东方人,不见得准确。
我将其称为“毕加索式玩闹” ,毕加索回到西班牙故乡,故乡风景有着古典牧歌之美,美得令他不自在,认为只有在风景里摆上一个尿池,自己才能舒服过来因为丧失了古典情怀,所以要搞点破坏,搞得越不协调,心理越平衡 港片的自我诋毁之风,来源于何处?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庄重,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贵族文化,那么可能是来自于日本香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日本有“摇屁股节” ,就是让平时威严的神职人员穿街走巷地大摇屁股,接受老百姓的嘲笑,欧洲的牧师们决不会做这种事日本的动漫便毫不吝惜地自毁形象,即便写的是一个剑圣、棋圣,这个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耍帅之后,会突然尿急起来,或是变成了一坨屎,参见《棋魂》 、 《浪客行》 日本动漫的这个特点,大陆七零一代之上的人都会不太适应,我自小受的教育是“贯彻始终”的完整性,最容易打动我的是朝鲜,除了金正日没有毛主席帅,算是微有瑕疵,朝鲜近乎十全十美而港人与日本动漫一拍即合,周星驰承认他“无厘头”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本漫画 中国男女私奔,是一逃万里;日本男女私奔,则是去跳海地方小了,便容易自毁,这是生存的惶恐香港也是局促之地,丧失了传统的大陆无法承担其精神依托,日本的惶恐必然会感染香港,但港式的惶恐比日本浓烈。
如果说日本的价值颠覆,还维持在“无伤大雅”的小比例上,香港则呈现出彻底恶俗化的特点,其强大程度可以让吴宇森在《赤壁》中蔑视好莱坞剧作法 好莱坞剧作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 ,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的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瓦格纳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大众通过追捧瓦格纳,来掩盖自己看不懂传统歌剧 《赤壁》是一部战争片,以好莱坞“一种精神力量”的标准衡量,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为了它,我愿意付出血的代价” 越战之后,老兵们发现生活糟透了,付出的代价不值,所以好莱坞的战争片一度绝迹,因为精神基础崩溃了以此论《赤壁》 ,其所要维护的美好是什么? 吴宇森列举了很多:给母牛接生,和孕妇做爱,耍两句贫嘴, 编编草鞋……倒是闲散惬意,但要以生命来换这些,似乎不值那么就是为了个政治理念--维护人权、保护百姓但影片一开头,诸葛亮就明确地说:“曹操要灭的是咱们,只要咱们逃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因为曹操要追咱们(大意) ”诸葛亮这番话根本就没法反驳,但刘备还非要和老百姓一块走。
老百姓会被他拖累死的! 好莱坞剧作注重情感,人物行动在经济、军事之外,还需要一个情感的理由刘备一系人物没有打仗的理由,而孙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都太小了,构不成强大的美好反派的曹操是为了一个女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的,但女人只是一个由头,而不是理由 《特洛伊》电影中,海伦的丈夫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媳妇被拐跑,触犯了他的尊严,并由自尊心引申到信仰问题,他原本是个和平的爱好者,是小国共处的城邦制度的信仰者,但因为这个事件,他原有的信仰崩溃了,成了一个暴力主义者--这是一个电影的开战理由 而曹操的情感只停留在女人的层次上,并且有“恋童癖”的嫌疑,喜欢小乔是因为“她小时候,我见过她” ,并且还找和小乔相像的军妓来睡,以作心理补偿如果他不睡,只是欣赏这个军妓,还算是个情感,但他睡了,所以他也就丧失了打仗的理由 张爱玲评西方交响乐“就像一个阴谋” ,西方的艺术都是阴谋化的,注重结构结构不是大小多寡的关系,而是性质的改变,发生、发展、高潮的三段体叙事不是量变,是质变我们觉得伯格曼电影随心所欲,而费里尼评伯格曼则说其玩三段体“趋于玄妙” 好莱坞的叙事是事件的危机和情感的危机同时层层加重的,高潮戏是外部危机的崩盘点,同时也是心理上死活过不去的一道槛。
而《赤壁》中的人物,不缺乏危机,但这些人都太聪明,有点危机就自我调节过来了,不按照戏剧规律办事 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开战的理由,并且大多数人物都没有内心的质变,只有常态,而没有性格,性格是反常态的稳重不是性格,当一个人内心崩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稳重的外观,才是性格不是变化大了就能有性格,常态和变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方能显性格 《赤》片主角周瑜做得最有“性格”的事,是他作为指挥官,亲下战场厮杀去了此举违反了军事常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没有表现出周瑜有内在血勇的性格,反而觉得他不靠谱西方战争片中有许多主帅带头冲锋的例子,我们都很感动,为何对周瑜不感冒?因为他的常态是吹笛子、弹琴、打猎、做爱,他不顾身份亲下战场,属于他的散漫作风,我们像诸葛亮的反应一样,是像看小孩一样,一笑付之 性格是有感染力的,如果周瑜形成了性格,我们就会被血勇打动,而不会去思考合不合理了,这就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妙处剧作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能把不合理的变得可以接受,在观众眼皮底下玩以假换真的魔术,之所以这个魔术能完成,因为作用在了观众的情感上,在客观知识上不对的,但在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了,这事就成立了但调情从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容易的是当嫖客。
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妓女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我们是把老百姓当作最粗俗的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信于投资方,自己也自信了 有的剧作书上描述的好莱坞,容易带来错觉,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凑招”的多,我们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 ”投资方听了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对你就有信心了 ” 我们觉得凑招的模式是向好莱坞学的,但真实的好莱坞一线电影是不凑招的,在其剧本创作的时候,一个点子被其他影片用过,便会舍弃不用好莱坞不变的不是点子,而是故事类型,故事类型就是情感的模式,情节为何要曲折?因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我们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香港电影比我们早几十年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一直在偷好莱坞的桥段,因其结合了本地风情,固然取得了成功,但“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
看香港的电影,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 香港电影总是显得松散,因为普遍欠缺布局能力,所以就在每一场景上竭尽视觉效果,以局部视觉弥补整体构成的不足,然后以一个华丽高潮来救场,一把赢回来,周星驰的《。
